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全国原创小品剧本创作大赛
代写公司年会小品剧本
剧本名:人间冷暖情
【原创剧本网】作者:陈又陈
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剧本。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年会剧本
 

人间冷暖情

                十集电视剧本)

 

剧情简介:这是根据发生在浙南一县良种场的一个真实故事部分情节为基础改编的(基本脱离了真实情节与姓名,原型人物已故多年)。一个别人叫他“哑老晓”,后来才知道真名为张安的四川山区农民,解放前夕被抓了壮丁,国民党败退时,因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跟一南阳人来到南阳县。35年无法说话,无法回家。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不幸,也得到不少人的热心相助,反映了人世间的善良与丑恶。改革开放后,一次偶然机会,他终于找到了老家,却又转回到南阳生活。主人翁张安35年的悲欢离合正是我国历史辛酸的一个缩影。

人物:

张安(阿晓)――四川山区人,文盲,后为农场职工。

方听――南阳农村小商人,当过盐民、和尚。

李大妈――张安邻居。

周明君――医学教授,上海人,在农场劳动改造。

蓉蓉――张安四川之女。

杨氏――张安原妻。

陈青梅――张安后妻。

小松――张安养子。

陈历强――蓉蓉丈夫。

小李――采购员,李大妈之子。

张安老母、老兵、释空和尚、黄老伯、青年人、场长

 

(一)

 

1、字幕“1986年秋,南阳县农场”。

(外,日)东南沿海,山青水秀,一片绿色田野,夕阳斜照,风吹过,绿浪滚滚。绿色田间,一位近60岁的老汉。他望着快西落的太阳,脸上呈现的皱纹恰刻画出他几十年来的辛酸,眉宇间却又洋溢着他晚年的一种喜气。

(画外音)“说起这个老汉,真有些传奇。他出身四川一个偏僻的山区,目不识丁,他几十年来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方言,他所处的东南沿海没有人听懂他的话,平时他只是用手语与人交流,大家都叫他哑老晓,35年后才知道他真名叫张安。”

张安在田间庄稼除草,稍歇时望着远处蓝色的天,流动的白云,听到远处飘来《麦浪滚滚闪金光》的歌声。

农场的宿舍、仓库、食堂、养猪场、大路、河流。

(外、日)日落西山。天渐渐转暗。

今天是中秋节,南阳农场一片喜气。

2、(外,日)张安家。是农场一层连排宿舍,前为长长的走廊,走廊前是长长的地坦,地坦前是河流,远处有山。

(内,晚)张安房内,门开着,他正回家,放下农具,原妻、现妻、亲家老、女儿、女婿、养子都齐了,有的上前帮忙拿农俱。

他们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已有一桌丰盛的晚餐。

蓉蓉说:“今年的中秋节特别有意义,晚上农场还放电影,听说很好看”。

杨氏说老家话:“我们老家这些年也有电影看了,只是看不懂”。

陈青梅说:“我们农场近来经常放电影,听说过去不准放的电影,现在都可以放了”。

张安搭了几句(大意是:“电影上的普通话说的太快,有些也听不懂。”)

蓉蓉说:“我们到这一年多了,当地的话还很难懂,听说这个南阳县有六种话呢?”

陈历强说:“我们这地的语言确实太多、太复杂,而且语系相差很大,许多外地人在这里难以用本地话沟通。”

蓉蓉问:“主要有几种呀?”

陈历强说:“有六种话。”

陈青梅说:“我们这其他都好,就是话难懂,这里有六种,如果再加上你们老家的四川话一种,加上我安徽的话,共有八种了,实在太多太复杂了,难学”。

蓉蓉说:“难怪有人说,到了南阳就像到了外国一样。所以我们要多看电影,多学普通话”。

小松插话说:“其实也不是太难学,只要用心都可以学的,外国英文都好学了,还说这些?”

蓉蓉说:“青梅阿姨原来说的也是安徽的话,不过比我们老家的话容易懂一些。”

陈青梅说:“是呀,我刚到这里的时候,也是很不适应这里的话的,现在慢慢听懂一些了。”

(外,夜)饭后,一家人各拿着椅凳,纷纷来到人群中,与人们欢笑边走边交谈着。

广场,露天电影。

挂着的银幕在微风中微微晃动。银幕后面天上是一轮明月。

四边较多的群众一一涌向广场。

广场上已聚集了几百人。

(银幕上)是解放战争故事,战火纷飞,国民党兵败如山,大撤退的人流、车辆,街头、农村。

三五个残兵东窜西歪,来到一个山村。

(银幕淡入)张安看到那棵躯干扭曲了的久经苍桑的老槐树(特写)时,看着看着不禁泪眼朦胧(淡出)。

3、字幕“1948年冬,四川一个僻远山村角落”。

(外,日)

几棵老槐树下的村庄。

弯弯的山路,岩石、溶洞、原始森林。

村头一棵扭曲的老槐树(特写)。

老槐树下、溪边,小桥,流水,破旧的农家。

苦难中的少数民族,过着原始的生活,水深火热,几位老农交谈着谁也听不懂的土方言。

4、(外,日)一群国民党兵到处窜门抓壮丁,搜括民脂。

乙兵说:“妈的,跑了那么多的路,才抓了这么几个。”

甲兵说:“还差远呢?这次如再不多找几个,我们回去都得死”。

乙兵说“会有的,这些地方人笨,好抓”。

他们边说边到处闯。

5、(外,日)。

二三个国民党兵仍在挨家挨户抓壮丁,有两个青年已被抓去。一阵阵哭叫声。

(内,日)

(旁白):“19岁的青年张安正在家,三天前刚举行了结婚仪式,还有几位亲朋在喝酒,他们说的是地方方言。”

对话大意是:“这日子怎么过才安心?穷人吃饭这么难?还娶亲?”

“张安还不错,娶了个美人,有福气了。”

“我可没那福。”

“你人做不好呗!”

“你才做不好,我没偷没抢的”。

“这年头没偷没抢比偷抢的更难过。”

“喝酒喝酒。”

……

6、张安的洞房,破碎的房舍、一张破烂的床。

7、几个国民党兵冲进张安的家门,一个喊道:“这有几个”。

在喝酒的一人站起来叫“干什么?干什么?”一个兵冲上去就用枪托打过去。另一位出来拦住,赶快跑了,有二个兵追出。

8、另几个当兵的强硬抢走了张安,新娘急忙出来拉,被击倒。虽然张安奋力抗争,但还是难以挣脱,最后张安被五花大绑地梱了去。

(外,日)张安的母亲从房内赶出,一边哭一边叫,急急忙忙上前抢,被二兵摔倒在地上。

邻居们赶过来,呼叫着。

不一会儿,张母气急身亡。

路上是一支歪歪斜斜、三三五五的国民党队伍,押着几个新抓来的壮丁。

9、(外,日)战火纷飞。

张安穿插在一群国民党兵队伍中,背一只步枪,戴个破军帽,一身破军装,东奔西窜,不知所措。

边上一士兵问他几句,他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只是哇拉哇拉,边上的兵也就没人理他。

10、(外,日)乱战烽烟,炮声隆隆,到处弥漫着烟火。一枚炮轰击落在张安身边,他即倒在了地。一起来,两手紧捂双耳,感觉耳内听不清了。急的他哇哇直叫。

残兵一大批,当官的坐车逃窜在前,几位伤兵要拦车,却被毙了。

张安在兵流中多次走失……

 

 

(二)

 

11、(外,日,长江)。

解放军渡江气势浩荡。

张安跟着几位流兵逃窜,被挤到一条船上,在夜色慌忙中过江。

(外,日,近)三三五五的国民党兵在江中挣扎着。过了一半多江的时候,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又击落在张安坐的船边,船翻了,一船的人都散落在江中。

这时其中一个老兵拾到了一大块船板,正游到张安边,张安便伸出手搭在船板上,这样另一手用力向前划。

不知划了多久,终于看到了岸边。

(外,日,远)他们稀里糊涂地上了南岸,筋疲力尽。

12、(外,日)南京,国民党总统府。

国民党国旗被解放军折断,

(内,日)总统府内一片狼籍,几个老兵在翻箱倒柜,几个当官的提着重重的皮箱,匆忙逃窜。

(外,日,路上)一大批残兵节节败退。

13、(外,日,长江南岸)。不少国民党兵各自逃跑,张安在人流中东窜西闯,跟跟这,跟跟那,没人带他。

突然一位有点认识的老兵认出了张安,就指着对他说:“你家在哪呀?”张安只是哇哇地比着,不知东南西北。老兵说:“还是快逃命吧?到哪都行,别给枪炮给葬送了就行了。”张安点点头。

老兵说:“你就跟我一起走吧?”

于是张安就跟着这位老兵跑。

途中,饿了。幸亏张安衣内还藏着几个饼,分一个给老兵吃。他们夜宿在一个破庙中。

14、(内,夜,破庙中)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就继续赶路。

(外,日,路上)渐渐,来到人流稀少的地方。在一个河边洗了一下,喝口水。

(外,日,山路)上山了,走的是南面方向。张安看看太阳又要落山了,天有点冷。远处一阵阴阴的冷风,他们俩又坐在一棵大树边歇了一下。

(外,夜,)张安倒在树下,头仰天,看着这棵大树,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结婚的那天,想起了在家的新娘,被打死的老母……不禁凄然泪下。

望着那冷冷的弯月,他无法入睡。

15、(外,日)张安继续与老兵上山,搭船,走路,码头,村头,借宿。

最后,来到江南南阳县城。

(外,日,远)南阳县城是个古城,高高的城门,城墙已遍体鳞伤,残缺不全。城内街景,二层的木结构排房,在战乱中显得相当疲惫。

(外,日,近景)天很冷,人流中,张安找不到老兵的身影。身边已无分文,吃的也没有了,只得沿街讨饭。但不会说当地话,只是伸手比划。

没几天,张安已不成模样,焦头烂额,衣衫褴褛。

16、(外,日)一批批国民党残兵败将队伍远处的背景(淡去)。

(字幕)“1949年春,南阳解放”。

(外,日)一片欢庆,锣鼓喧天,游行队伍。

在一片《解放区的天》的歌声中,张安挤在人流中。

街头巷尾到处洋溢着解放的喜庆之气。一队秧歌队伍吸引了没见过世面的张安,他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竟忘了自己是在何处?

17、(内,日,城门洞)。他渐渐来到了南城门,进入城门洞中。这是个有600年历史的古城门,城门中上方有三字“通光门”。两边城门石拱洞还是那样坚固,只是没了大门,地上的石路还有点光亮,两侧石墙边有长长的石凳,坐了不少人。

张安就在这石凳上坐坐倒倒,周边围了很多围观的人。

被人围着的张安,一身破烂,蓬头散发,破破的衣裳,目中无光,非常着急。

他时不时对人们诉说一些别人都听不懂的话,围观的群众中有人问他:

“喂,你是哪儿人呀?”

“你是干什么的呀?”

“你家在哪呀?”……

张安只是急,说些自己的话,没人听懂。

18、(内,夜)夜风大了,张安倒在城门洞中的石凳上盖了一件破衣,过了一宿又一宿。一会儿又坐起来。

人来人往,有人给他一点另钱,有人给他一些吃的,有人笑他是个傻子,也有人说他是聋子,是哑巴。

19、(外,日)一天,路过一人,30多岁,名叫方听,看了他好久,见他穿的一身破军装,就问他:“喂,你是哪的人呀?”。张安只是哇哇叽叽,比划着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方听问:“现在解放了,你应该回家呀?”

张安:一边比划着,一边说着,有点急。

方听便坐下来跟他谈,比划着。

方听说:“我叫方听,南阳县人,过去也当过兵。我家在农村”。

“我看你是个老实人,说不了普通话,就知道你是个外地人”。边说边比划着:“你跟我走好不好?”

张安比划着,意思是:只要有饭吃就行。

方听说:“只要我有吃的,你也不会饿”。

张安点点头。

方听:“看样子你好多天没吃了吧?我先带你去吃一点。”

张安兴奋地又点点头。

方听带他到了一家饮食店,让他吃了一碗点心,还将自己行李中拿出一件棉袄给他穿上,张安心中感觉特别暖和。

接着就跟方听走了。

 

(三)

 

20、(外,日)张安跟着方听,坐船,过渡,走路。

慢慢来到海边的一个村。

(外,日,远)这个村名“白马桥村”,有一条长长的路,路的西面一边是长长的河,路的东面一边是一排排一层二层民房,有的相连很长,有的只是三四间。房前路上面是一排瓦盖的遮阳“连棚架”,靠河边还有长长的木凳,平时有不少人坐在这闲谈。

21、(外,日)白马桥村中有一石桥,叫“白马桥”,边上还立了一匹高大的石像白马。

张安一人出来走走,来到了白马桥边。

他看到桥边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介绍了“白马桥”的传说历史:

张安看不懂,指划着。边上一位老者正在给一群人解说(淡出):

古时候,南方有一个穷船夫,天天靠划船载客,赚点小钱渡日。因近来年关快到,天气有点冷,今天又快到黄昏了,生意不大好,一个上午也没人坐他的船。到了快晚上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客人,无精打采,慢腾腾地来到河边,这人淡淡地望了一下河面,轻轻地问一句:

“船开南阳吗?”

船夫说:“是呀?客官要去南阳?”

这客人也没问价钱,也不说话,点了一下头,一声不响地上了船,马上就趟下了。

船夫看这人心情怎么沉重,也没问,只说了一话:“请坐好,我马上就划。”就划船了。

大约划了半个时辰,天慢慢暗了下来,就到了南阳

船靠了岸,乘客即会了一块钱,就上了岸。这时天色已晚。

船夫饿着肚赶快往家划,一到家,天就暗了。他老婆和往日一样出来帮助收拾东西。

她老婆来到船上,拿起簑衣时看到有一串沉沉的东西。一看是一大堆银元?惊奇地问老公:“你今天怎么啦,一天有这么多的钱?”

船夫说“你眼睛花了吧?什么钱呀?”

老婆说:“真的,你看?”

船夫仔细一看:“呀!”

船夫心想,说:“哦,肯定是那位客官的?怪不得,那人一直没说话,心情好像很沉重。肯定是他的,要么家中肯定有什么不好的事,急了,就忘了。”

他老婆一听马上说:“这可会急死人的,你赶快把钱送过去。我把这大碗稀饭给你带上,你一边喝一边划。”

说着就拿来了一大碗稀饭。船夫喝了一大口就快速把船划过去了。

天已经全黑了,他划的比刚才更快。不一会船就到了江边。

他把船缆系好,就马上拿起这袋钱往江边码头跑。一边跑着就听到江边有一大群人,在议论。又听到有人在叫在哭,叫皇天,还说要投江。

船夫就把钱高高举起来,大声喊道:“钱在这,钱在这!”

在夜里,听这声音,人们就围上来了。

丢钱的人一听说“钱在这”三字,立马站了起来。船夫上气不接下气地把钱递到了失主的手,这失主一看是自己的钱袋,马上跪了下来,泣不成声,说不出半句话来。船夫扶他起来,他却只是跪在地上哭着说:“好人呀,好人呀,我这是卖儿还债的钱呀!”

接着失主说:“快过年了,我家中欠债无力偿还,地主来逼债,我无奈,只得把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卖到横阳,得了这么一串钱回家还债的。因为卖了儿子心中一直闷闷不乐,趟在船上把钱放在头后枕着,昨夜是一夜没睡,在船上朦朦胧胧睡着了,一到码头就上了岸,竟把钱忘在了船上。一到家一问才想起,但不知这船去哪了。老婆哭叫着也要投河。”

他说:“我急急忙忙来到河边,哪有船呀?”

心想:“我这下全绝望了,回家怎么交待?不如死了算了。就想投江了,后来被这些好心人拦住了。没想到你这位好心的船夫来了,你真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呀,我这辈子怎么报答你呀?”。

船夫说:“我们都是穷苦的人,这卖儿的钱不容易呀,回家还债吧?”说着那失主谢了又谢,在场的人都说这失主的可怜,都说这船夫好。船夫也就划着破船回家去了。

天全黑了,只见到一点点光。

船夫的稀饭早就喝光了,他紧了一下裤带,虽然肚中还没饱,但今天做了件好事心中也特别高兴。

他轻松地划着船,忽然,朦胧中看到河对岸有些动静,他慢了下来。抬头看去,看到河边好像有一头白马在向他点头,好像是招呼一样。船夫擦了擦眼,自语说:“没看错呀?是马。”

因为他今天也有点兴奋,于是就开玩笑地说“白马,白马,你是不是也想坐我的船呀?如果是,你就点三点头吧?”。一说完,故然,这白马真的向他点了三点头。船夫觉得好奇,自言自语“难道真的这马会听懂人的话?”

他就慢慢把船靠到了岸。

一靠到岸边,船夫就说:“白马呀白马,我这船是破船,你要上来可要小心点呀,这船可是我全家的救命船呀!”。白马又点了点头。船夫就轻轻地牵着白马慢慢地上了船。

他这时好像有点做梦一样,等白马上船后,又对白马说:“白马呀白马,我的船不好,天又冷,你不要站着,就慢慢地趟下来,我把簑衣给你盖上吧?”说着这白马就很听话地倒下了船内。船夫就把簑衣给马盖上。

船夫感觉特别轻松,接着自己不要用力,这船划得很快,一会儿到家了。

照样是他老婆早就在岸边等着他回家。

她看到船来了,第一句话就问:“那丢钱的人找到了吗?”

船夫说“找到了,找到了,还是卖儿还债的钱呢”。

他老婆说“这就好,这就好。这比我们划船赚钱更重要,是大德呀。你先上船吧?我来帮你拿东西”。

船夫忙说“别上来,别上来。”

他老婆不解地问:“什么事呀?”

船夫说:“我船上有马”。

“什么?你说梦话啦?”老婆不信。

船夫说:“马正睡着呢,你小心点慢慢牵上来”。

船夫双手把盖在马上面的簑衣一掀开来,“呀!白马呢?”他老婆也一惊一看“明明是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元,你今天中邪啦?这,这是?”

“这,这是怎么回事?”船夫也懵了。

他老婆很惊讶:“到底这是怎么回事呀?”

船夫说:“这真的是一头白马呀?怎么会变成银子啦?”

一会儿,他老婆双手合掌,口中念着阿弥陀佛,轻轻地说:“这是天意呀?你今天做了好事,是天赐给我们的呀!”

于是夫妻双双把这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元一担担挑到家中。

后来船夫生意特别好,家中也慢慢富了起来。为了纪念这白马,船夫就拿出许多银元,在白马上岸的地方建起一座桥,立了一头白马。这桥就叫做“白马桥”。后来这村也就叫白马桥村了。

人呀一定要多做功德好事。

 

张安好像也听懂了,很有感触地点点头。

22、(外,日)这白马桥村靠海较近,从东看去,是一片宽阔的小涂园,再东面是一片大大的盐坦,盐坦东面又是滩涂,滩涂东面就是大海。

这里的村民大多种田与下海,有一大批是晒盐的盐民。

方听就是其中一个盐民。

方听对张安说:“你就在我这挑挑盐吧?”

张安点头。因为谁也不知他姓什么,叫什么?大家只叫他“哑巴”。

23、(外,日,盐场)张安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天天如此。

在海边,盐滩上,一大堆一大堆盐,一片片盐田,一船船运出,一群群盐民。

张安与几位民工一起来到盐担盐泥,干的是苦力活。虽然艰苦,但能吃饱饭,张安感到满足了。

24、(外,日)在盐场,他们到大海捉鱼、到涂滩拾泥螺、捉小蟹。

(旁白):“张安开始不懂的如何检涂滩的泥螺,只是学别人的样在后面跟。见那软软的海涂一脚踩下就到膝盖,拔起来很吃力。有一次是听到了潮涨声了,大多人都往堤边去了,可他行走的速度很慢,心越急脚就越不听话,就是快不起来。潮声越来越近,天也越来越暗了,那时人要命了自然快起来了。”

“后来他知道,虽然自己听不清潮水来时的声音,但一看别人的行动就知道了,赶快跑。有时他还与盐民们一起下海,到远处外海捉鱼虾。他坚持狠狠干,披星戴月,艰苦劳作。方听有时也给他一些帮助。”

25、(外,日)张安不会说当地话,好多人没理他,只有一二个好心的人与他搭搭,他只是埋头苦干。

春夏秋冬,风晴雨雪。

白天黑夜,夏天冬天。

26、(内,夜,一个盐民家)有一天,张安听一些盐民在说:“到大海中抓螃蟹、抓鱼很有意思的。”,张安在边上听,有点好奇。于是他就比着,意思是“我也要去”。

(外,日,海边)他们几个人偷偷地在一个天还没亮的时候,将船开出了东海。

在大海,与大陆越离越远,周边看不到岛礁,只有风与浪,别的船只也没有。

张安第一次出海确实有点害怕,但看大家都若无其事,他的心也就平静了。

第一次出海获得大丰收,大家高兴极了。

回来时大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

27、(外,日)(旁白):“有了一,就会有二。以后他们曾多次出海作业,大家尝到了甜头,张安也有了兴趣。有一次正是中秋前后,他们三四人又出去了。”

(外,日,海边)(旁白):“这时是个台风的季节,一出海没多久,天上乌云滚滚。船内没有收音机,不知道天气的变化。在他们船离东海岸越来越远时,感觉到天在变化风大浪急。而天又要快晚上了。”

28、(内,晚,船上)(旁白):“他们已抓了一些蟹、虾、鱼。船正往家的方向开,突然,一阵大风把船直吹向不知方向的地方去。他们几个人急了,有的说往左,有的说往右,天上都是浓云,看不到太阳的方向。”

(海面)一声巨浪,把船打翻了。人被浪推出很远,根本找不到船了。

三四个人失落在大海之中,奋力挣扎着。

风大、浪大,听不到其他声音,更无法听到人的呼叫。

(外,夜)天黑了,风又大,人在浪中只能任凭风浪的起伏。

张安有过去长江中翻船求生的经验,他在不知所措中摸到了一根木头,于是就紧紧抓住这一救命草,总算把头露出来吸到空气。

(旁白):“已是秋分以后,海风、海浪中,人觉得特别冷。竟全身发抖。幸亏这木头较粗,人趴在上面还可省点力。不知经过了多少时间,不知不觉中他被浪推到一个小岛上。”

29、(外,夜,海面)当他双脚碰到石头时,心中顿时就有到家的感觉了。

(外,日)天已亮,他一心只从上爬,爬到了小岛上。这里都是一片杂草,还有岩石。还算好,这些可以抵住海风。他慢慢站起来,四周望去,看不到哪是岸,哪是大海东去的方向。

他心想:“不知其他同伴有没有生还的。”

他先去找些吃的,礁石边上有不少贝类牡蛎、小螃蟹、紫菜,他抓来就吃。

他往岛上爬,一会儿找到了一个洞,洞内可以遮风遮雨。于是他抓了一些草,铺在地上,实在太疲倦了,他像死了一样,睡了一整天。

30、(外,是,小岛上)(旁白):“过了几天,天气转晴,太阳特别暖和。小岛上虽然没有人住过,但有淡水,还有可吃的植物。特别令他高兴的是,洞中角落里竟发现了可能是国民党兵逃离台湾时经过此岛留下的一些棉被、衣物及生活用品,如获珍宝。”

此时,他眼前也浮现出自己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情景,抢夺、争吃……

他吃了一些东西,就晒在岩石上。

想着自己一路过来的不易,竟越想越悲,泣不成声。

31、(外,日)他天天在这岩石上向大海瞻望,但什么也没看到。

时间一天天,他好像觉得是一年年。

不多久,他对着水,照映一下自己,竟吓了一跳。由于长时间吃的是生食,头上、脸上黑呼呼的,胡子与头发已很长,像个毛贼。

(旁白):“期间张安曾有看过远处一二只船的影子开过,但任凭他怎么喊叫求救,却始终没有开过来,或许对方根本就没听到。张安只是默默地合掌。”

32、(外,日)秋去冬来,天气转冷。他抓把洞口遮紧,把取暖的草与旧衣物整理好。还将平时捉到的鱼晒干收好。

冬天的雪已飘落到海面,这小岛渐渐成了银山。他紧缩在洞内,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四)

 

33、(外,日,大陆)(旁白):“正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浙南群众满怀豪情,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

小岛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可这个小岛现在只有张安一个人,他不知道大陆上的情况。这小岛是个无名的小岛,因为这小岛离大陆比较远,平时几乎没人注意,更没有人来此。张安天天瞻望,就是没有看到船只的往来。”

34、(外,夜)夜晚,静得可怜、可怕。

他时时仰望这静静的天,静静的夜,倒是觉得有一种轻松。因为,人到此时心也就不得不静了。

微微的夜风吹来有点寒意了。雨过天晴后的空气既清新又带有一些腥味。

无际的大海在一片月光洗照下,发出了点点光茫。他仰望天空的明月,仿佛把他带到那逝去遥远了的老家。

35、(外,夜)(淡入)他回忆起也是这么一样的明月,这么一样的夜。张安与家人一起的许多往事。

36、(外,日)有一天,张安好像看到西面远处有一只船往这方向开来,他喜出望外,便挥着树枝,高呼“哇哇――”。正是顺风,那只船的人听到了,便往小岛来了。这时的张安高兴的不得了。

37、(外,日)不一会,船开到了小岛边,船头出来一个年轻人,他一看这个人满头乱发,满脸黑黑。还吓了一跳说:“你是人呀还是鬼?”张安听到了,但不会说话,只是比比划划。还手捧一条大鱼。船上的一个年轻人问了一下另一老一些的人,意思是要不要接。那老人看了看,又想了想,点了点头,就把船靠上了岸。

38、(外,日)张安高兴极了。船慢慢靠了岛,张安一看这船上的老人,他有点惊喜,这不是以前曾经到过盐场买过盐的黄老伯吗?他说不出,比了比过去自己经常做的动作。因为他的习惯动作,老人好像有点感觉,说:“难道你,你就是一年前在海上失踪的哑巴?”。

张安大笑,拍掌。

39、(外,日)(旁白):“张安失踪了一年多又回到了盐场。众人都说他命大福大。后得知与他一起失海的另三人都无生还。张安痛哭。”

40、(外,日)1952年,盐场解散,方听到了灵香寺出家当和尚,便把张安也带去当苦工和尚。

41、(外,日,寺庙),显字“灵香寺”。

(内,日)到灵香寺出家当和尚的方顶,号慧圣,一身法师打扮。

这寺是一座有百年的老寺,边上有一颗大榕树。

张安在灵香寺理了光头,天天挑水、扫地、劈柴、洗衣,做饭样样都干。

张安经常坐在这大树下,仰天,想起了自己老家的老槐树,常常会求流泪。

42、(外,夜)寺边农村正在做古戏,那唢呐声、锣鼓声、呐喊声、生与旦的唱腔声交杂一起,夕阳的斜照影到那古屋的角落,还有那和尚们披着袈裟,敲着木鱼,念念有词。把人带到的古老的年代里。

寺庙中有一大大空旷的天井。晚上和尚们大多睡了,但张安一人来的这里,难以入睡。那阵阵凉风伴随明月的光射到放生池塘中的水面上,波光粼粼。他心中感觉一些凄凉。仿佛看到了家乡那溪边、那树下的情景。

43、(外,日)张安来到此已多日了。他有个不解,就是总看到这个寺庙的大门紧闭着,从没开过。有一次他比划着问方听什么原因?方听说:“一般大人物、大施主来或大佛事时会开的”。

张安比着说:是不是钱很多的人来就开呢?

方听说:“也不一定,主要还要看施主的功德量如何?”

于是方听说起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穷苦人,代地主做长工,地主事前答应他一年的工钱是二头牛。于是,这长工就代地主做了一年的活。

辛辛苦苦做了一年满时,长工要回家过年了,便向地主要牛。这时这个地主便拿了九斤油给长工。这长工说,你错了,你原来说的是二头牛的,怎么变成九斤油了?可是空口无凭,长工没读书,不识字,事前没有立字据,就是你有千个口也说不清。这地主就是不承认自己的承诺。苦苦干了一年的长工无可奈何,只得拿着这九斤油回家。

可走在路上越想越气。于是与邻居说起了这件冤枉的事。说反正这九斤油也值不了多少钱,还不如明天送到寺庙里去布施算了。这消息被地主听到了,地主想你九斤油也想出风头,我明天挑几担东西去敬佛,看你还得意什么?

第二天二人同时都到同一寺庙去。这时庙内的老和尚掐指点算后便对小和尚说:“你去大开正门迎接那一个人的贵客”。可小和尚一开门,看到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民,手提九斤油。

接着,老和尚又叫小和尚去开边小门迎接那一群人。小和尚见是一大群几大担的富贵人来。觉得不解,问师傅是不是搞错了?老和尚说,没有错,你别看外表,其实那一个人的九斤油是一年的心血成果,远比这几担东西高贵的多。

这个故事深深地记在张安的脑海中。

 

44、(外,日)别的和尚在念经,他在扫地、挑水、还经常为别的和尚洗衣。

(寺庙)古老久远的青石地坦,陈旧剥落的雕梁画栋。佛像,香炉,林荫。进进出出的和尚。诵经的善男信女。

一阵夜风送来,给人有一种孤寂中的清凉,隐隐沁入身心。张安(自白):“那时自己想得并不多,觉得自己有饭吃,有地方睡就是一种幸福了。”

寒冷的冬天,寺庙少了些善男信女。这时张安便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特别是在有太阳的下午,他会来到靠西面的屋墙边或大大的稻草堆边,与几个村民围在一起晒太阳,聊天。有时还可捧一杯热茶,感觉还是安详的。

(外,夜)一到晚上,就觉得比较凄凉了。因为大多人早早躲到被窝内了,他听到的只是木鱼声和诵经声。

45、(外,日)正是春节刚过,好多善男信女、前来烧香、念经、拜佛,人来人往。

一班人围着的是张安,有问他的,有比着对他说的,他只是叽叽嘻嘻。

有个老太婆问:“哑巴?你到底是什么地方人呀?怎么就听不懂话呢?”

张安只是苦苦地露出一丝笑意。

老太婆问:“你会说话的呀?到底说些什么话呀?“

张安呀呀说了几句。

老太婆问:“阿弥陀佛,保佑你早日回家呀。”

另一位老太婆问:“你家里还有谁呀?怎么都没来找你呢?”

张安比着,好像是说自己家有老婆。

老太婆:“苦命的人哟。”

另一位老太婆:“我们大家给你凑点钱,你再去找找,说不定可以找到家的。”

46、(外,日)一些好心的人纷纷凑钱给他,叫他回家,给他作路费,资助他。他开始坚决不要,后来经多次有人劝他,方听也叫他接受好心人的心意,他才收下这些钱,感谢不已。

47、(外,日)张安到了江的渡口,看到人来人往,渡轮吹响汽笛,人们各拿着一根竹签,往渡轮上去。张安也学大家一样,买了一根竹签,挤到渡轮中。

渡轮过了江,上了岸,有的人往汽车站走,有的人往另一轮船埠头走。

可张安不知自己应该从哪走?坐船?还是坐车?往东?还是往西?他站着不知所措。

边上有人问他:“你往哪走?”他摇摇头,比比手。大家都不理会。

他确实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省哪县哪村,哪个方向也不清楚。

在渡口,等轮船这样事已多次了。有一天他一人坐渡口边坐了一天,等到傍晚,过渡的人很少了,江边还起了大风,天色渐渐灰暗,因为确实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又回来了。

48、(外,日)有一次他坐渡船快到对岸了,因为心急,船还未靠定,就向码头纵身一跳,结果人离埠头还有一点距离,竟甩在水里去了,浑身是水。只得上岸,坐在往返的轮船上把外衣全脱了扭干凉在轮船的窗户上。

多次都是等到天暗了,才过渡转回了灵香寺。

 

(五)

 

49、(外,日)过几天,有人说张安肯定是外省人,所以必须要坐车的。他又出去了,到了车站又不知坐到哪的车,确实不清楚自己应该坐车到哪里?

这样来来回回好多次,只得又回到灵香寺。

几次周折,江口,轮渡,寺庙,大路,古树,人流。张安穿梭而过。

50、(内,夜)寺庙内有个和尚名释空,经常会欺侮他,总是叫他多干重活、苦活,什么事都要张安做,又会占便宜。还经常会说:“你这么笨的人,还能找到家?”

“哑巴,你这辈子就死了心吧?”

张安虽不会说话,但心中有数,只是忍气吞声。

有时累病了还坚持做事、干活。方听有时看不下去,还与释空吵过嘴。有时竟气倒了。

张安始终忍让,不语,做事。

在方听病倒时,都是张安在服侍。

51、(内,夜)有一次,寺庙失火,张安在梦中惊醒,即投入救火之中,结果被烧的晕了过去,身上多处受伤,医治了好几天。后还被释空和尚冤枉为肇事者,说是他没有注意收拾好香烛,大风一吹烧了起来,把他关了好多天。最后还是方听为其开脱。

52、(字幕)“1958年,大跃进运动”。

(外,日)灵香寺改办工厂,所有和尚都还俗。种田的种田,经商的经商,成家的成家。

张安无所投靠,东张西望。他想继续留在寺内。但生产队长说,灵香寺改办工厂,不能再有和尚了。你还是走吧?

他比着,说自己无路可走。

53、(外,日)灵香寺所在的徐家村有一大批农民要移民,张安就与一批移民一起来到南阳县农场当农工。

一到农场,张安很高兴,这里毕竟比寺庙好。当他了解到,在这就是种田,还可吃饱饭,还有钱给他时,更激动了。

他搬到一间大房,与其他移民一起住。吃的是大食堂。

54、(外,日)次日,农场一个工作人员要求刚来的移民都要造名册,登记的人问到张安时:“喂,你叫什么?”张安听不懂,问他“会写字吗?”他只摇头。

这时有个同他一起来的农民出来说:“我也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平时我们都叫他为哑巴的,是和我们一起从许家村带来的,要么就叫许阿晓吧?”

从此张安在这就叫阿晓了。

55、(外,日)许阿晓能到农场当农工,很高兴。

平时干农活很积极,一年四季,忙里忙外,有吃有住,满足了。

(外,夜)农场的夜晚。夜雨笼罩着周边灰暗的村庄,暗淡的路灯,映照着一片湿透的水泥地,一切是那样的安详自在,无声无息。他有时望着不远处密密的树丛,经雨水的冲洗后显得更加暗绿。看到小雨打响树叶,和风吹动树枝的声音。他就会想起那不知东南西北的老家的亲人来,有点伤心。

56、(外,日)(旁白):“阿晓经多年的吃苦耐劳,身体更加壮实。他干农活确实很在行,也很有劲,认真负责。他觉得经那么多的风浪,能在此安心,心满意足了。特别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有多少人没饭吃,饿死的人也不少。他比比觉得自己好多了。”

57、(外,日)周边农村群众生活艰苦的情景。

(旁白):“张安经常会想起‘白马桥’与‘九斤油’的故事。他大道理不懂,但知道‘我为人,人为我’是一种美德。阿晓多次回不了家,于是将自己多年的一点积蓄及好心人送给他的钱省下来,特地支持了一名孤儿。”

说起这件事,他还觉得不好意思。(旁白):“有一年,他在农场劳动期间,有一个老乡对他说起了一件事,就是说自己同村有一户人家,父亲在一矿山遇难去世了,不久前其母亲又病逝,一个儿子名小松才五岁,就成了孤儿,十分可怜。老乡说:‘阿晓,你也是一个人,就收来当儿子吧?’阿晓开始觉得不妥,但后来一想这么可怜的孩子,自己还有能力养的。于是经领导批准,他便接回了家。”

58、(外,日)(旁白):“他干农活,要比其他农民强得多。有一次上级领导来检查粮食生产情况时,就是他种的粮食评为最优,产量最高。得到农场领导与群众的好评。”

59、(外,日)(旁白):“到了冬种时节,他也是特别用心,勤耕细作。农场的农具用的最省,稍有破损,他就会主动来修理。就是拖拉机坏了他也会自己修。因此他成为农场不可缺少的人才。”

60、(外,日)(旁白):“农场有一只小蓬船,是专门用于运货的。阿晓特别感兴趣,经常主动为农场划船服务。这蓬船可以乘人,内有三个小舱,坐人时,乘客可面对面穿插而坐,舱内铺上草席,上面还有棉被给人盖,船顶上面是用竹编成的蓬。”

61、(外,日)有一天,一位40多岁的人在县城码头边,正在等待船,他看到阿晓的船便问,去不去农场?阿晓船上已有二三人,正要回农场。船上一人说:“我们就是回农场的,正好可坐这船”。这位先生很热情,便坐上了船。

在船上,这位乘客与大家交谈了起来。他问:“这船老大会发声,为什么说不出话呀?”认识阿晓的人便说了一些情况,还说他当过和尚。这个乘客说“我姓周,是个医生,是来农场劳动的”。

于是大家谈话内容多了起来。有人说,这个阿晓的命很苦,但人很好。周医生说:“你说人有命还是没有命?我还真有个故事呢?不过这些现在都是封建迷信了,不能宣传,要批判的”。四个乘客说:“我们在船上,没事大家都是闲聊,要求周医生说说也无妨。”周医生说:“要我说,那就当资产阶级反动流毒来批判的,一上岸可都要忘了哟。”大家乐意,他便说起了清朝时的一次坐船的事来。他说:

清朝时,有个算命先生,有一次也是坐在这么小的蓬船内,船内还有一县官,一和尚与其他人。大家同坐一船闲着无聊,便有人请算命先生给大家算命。大家报上自己的出生年月与时辰,结果其中县官、和尚与这个船夫同是早上卯时出生。于是有人便问算命先生,为什么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会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呢?这算命先生说:你们三人都是鸡鸣时出生,可你们不知道,短短的一声鸡呜却有不同的含义和理解呀。当雄鸡要叫鸣时是相当辛苦的,要费很大力气才举起高昂的头,船夫就是鸡鸣时出生的。当雄鸡用洪亮的高声叫出时,是那么雄壮有气魄,县官是鸡叫最响时出生的。当雄鸡叫声过后,最后低落时是那么地悲哀低沉,和尚是鸡叫最后时出生的。

说的大家好似恍然大悟。

(旁白):“说故事周医生,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上海医学教授周明君。他是从别的地方转移到南阳农场下放劳动的。阿晓认识周教授后,非常热情地将他接到农场。”

从此,阿晓又有了新的伙伴。

62、(外,日)“战火纷飞”的“文革”年代,县城街头都是“大字报”“大辩论”“大批斗”的场面,农场里也刮起了这股风。

有一次阿晓看到上台“大辩论”的有工人、农民与干部,说得大多是“革命道理”,都是说自己有理,别人不对。也有的是明显有人在背后鼓动他来讲的。台下围了不少人。

有一天红卫兵正在批斗周教授,阿晓知道后,马上出来保护。他脸红红的竖起大拇指比划着,意思是说:“周教授是个大好人,多次为群众治病,从不收钱,你们还要斗他?”

红卫兵贴大字报,还画了漫画,说周教授是反动权威,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资产阶级代表。被阿晓夜里偷偷地撕了。

每次斗争周教授时,阿晓总是站在台后,等周教授一下来,阿晓就扶他回家。

有时红卫兵还将周教授关起来,也是阿晓给他送吃的。

63、(外,日)(旁白):“后来阿晓也受到多次批斗,红卫兵说阿晓曾是国民党兵,也是反动派代表,虽然不说话,但心中还是想过资本主义生活,甚至有的人说可能阿晓就是国民党混进革命队伍中的间谍。说他故意不说话,是为了掩护自己身份。于是作为重点控制对象,天天斗争,有时还陪周教授斗,有时还罚他劳动改造。”

阿晓只是不作声,只顾自己干活。

64、(外,日)邻居李大妈看不下去了,便出来打抱不平,说“阿晓是个老实人,他怎么会是敌人呀?你们真的搞错了”。“你们可不能欺侮他?”可那时农场领导都挨批挨斗了,很少有人敢坚持正义。

65、(外,夜)有几次阿晓肚子饿,关在牛棚内没水喝,晕过去了。幸好邻居通过关系送些水和吃的进去。有次真的病倒了,还是周教授和他关在一起,给他救治,才渡过难关。

这段时间小松也都是李大妈照顾的。

66、(外,日)(旁白):“经一段时间的批斗,后来就以历史问题未查实,反革命无证据来证明,就以劳动改造监督为主,对他稍放宽政策。他继续劳动、划船送货。”

67、(外,日)有一次,邻居李大妈看阿晓人这么好,便说要介绍一对象给他。

李大妈:“阿晓,看你这人勤奋,老实,我给你介绍一个对象怎么样?”

阿晓:(比划着,意思是)(我家中有妻,很不错的)。

李大妈:“你找不到老家,回不了家了呀?”

阿晓:(比划着,意思是:我以后总会有办法的)。

李大妈:“那你长期找不到也不能老是一人呀?”

阿晓:(比划着,意思是)(谢谢你的好意,以后再说吧?再说,我这样的人有谁要跟我呀?)

李大妈:“不会的,你人好,会有人喜欢的。”

阿晓:(笑笑不语)。

 

(六)

 

68、(外,日)(旁白):“这段时间,阿晓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多次为农场划船送粮运货,虽没加班费,但他经常主动夜里加班。”

69、(外,日)有一次,农场一职工家中失窃,钱物被盗,报了案,当派出所民警来调查时,有人发现阿晓家里有被偷者家中的东西,于是警察就来抓阿晓,阿晓真是有口难言,急得只是比比划划,顿脚捶胸。

在派出所关了多天,后来有人说偷者另有其人,被盗东西是偷者放在阿晓家的。于是才放了回家。

70、(外,夜)1969年一个夜晚。正是“文革武斗”激烈时期,他正划船送一位领导到县城,回家已是深夜。

忽听见有扑通声,水花飞溅起。他马上停下船,一看好像是个人,于是就哇哇地叫,自己也扑通一声跳到河中。天气已有点凉了,他拼命往刚才的声音方向游,只见一个长发的女子在挣扎着,他马上过去抓住了,慢慢到船边,抱到船上。

71、(外,夜)对方是个年轻女子,听口音是外地人,阿晓不会说话,只是比比划划,大意是你不应该想不通什么的。女子直哭。

72、(外,夜,回忆)后来听李大妈说才知道,这女子名陈青梅,安徽人,34岁,有几分姿色。几年前逃荒到此,老公途中病故。

她在走投无路时,在一个陌生地方遇到南阳一个40多岁的姓林的男人,这姓林的会说些花言巧语,经一段时间交往,便嫁给了他。

来到南阳县,谁知一到林家,看到他家已有老婆和儿子。陈青梅气极了,经多次吵架后,这一夜她竟跳河自杀。

73、(外,日)阿晓知道此情,觉得陈青梅很可怜,他带回家,与养子小松住一起,小松也很高兴。

次日阿晓找了李大妈,叫她帮助劝说阿青梅回家。邻居李大妈十分细心,经几天开导,劝陈青梅,可陈青梅说自己无法回去,去了不如死。

于是李大妈问她有何打算同,陈青梅不知所以。

陈青梅说:“姓林的经常赌博,又酗酒,欠了很多债”。有几次姓林的知道陈青梅在农场,便追来要打她,被阿晓气愤地赶走了。

74、(内,日)陈青梅在阿晓家,给他们做饭,洗衣,很开心。有一夜,阿晓在外划船还没回家,农场周边农村有个不务正业的中年男子闯进陈青梅房,想调戏她,被回来的阿晓发现后,便拿起锄头追了出来,那男子慌忙逃掉。

此后,阿晓经常在夜间守候在陈青梅的房边,保护她的安全。

75、(内,日)李大妈有意问陈青梅是否再找个有嫁了,陈青梅也有此意,但不好说。李大妈看出了陈青梅的心思,就问:“陈青梅,你觉得阿晓怎么样?”陈青梅低头露出笑意。李大妈心中有数了。

过了几天,李大妈向阿晓提起了此事,可阿晓坚决不同意,仍是只摇头,仍比划说自己老家有妻。

李大妈说,都这么多年了,你又不知老家在哪?怎么可能等呢?

76、(内,日)后经李大妈等邻居多次创造陈青梅与阿晓接触的机会,慢慢地陈青梅表露出一些意思。

一起吃饭,一起干活。慢慢有了真情。

77、(外,日)1970年,阿晓已四十岁了,快要过年了,他们比较简单地举行了婚礼。

以后的日子相当温暖。

他们农忙时一起下田,干活。空闲时就划船送货,有时回来时还顺便载些客,赚点零用钱。青梅也经常陪阿晓一起。

78、(外,日)阿晓经常带陈青梅坐船到县城,有时雨天,雨落在河面上一圈圈咚咚响,雨打在船蓬上的的嗒嗒声,青梅觉得别有一种风味。

 

(七)

79、(外,夜)那时的月色特别寂静。月影如诗,清辉如洗。深秋之夜,这一带的农村的夜偶然听到不知从何飘来的稀稀点点含糊的私语,远处是一二声蛙吠,到了9点左右,唯有的广播声也在一首国际歌乐曲后就结束了,一切恢复到异常的寂静,忙碌一天的人们大多便入睡了。

一片宁静的田间,月夜的村庄,如同白昼。

阿晓劳动了一天后,便出来走走。他举目远望,一片银光清新却又朦胧,抬头可见不远处的黑影,是另一处村庄的阴影;那稍远处的山石在明月的光映下,还可看到与蔚兰色的天空相连接的模样;一片绿田中待收的稻谷在月亮照耀下显得的有点含羞,却又自由自在。

夜的露水开始有点凉了,散落在石路间,发出点点微光。那时的夜的空气很净,河水尤其清澈,月亮映照到河面上更加纯洁引人。

80、(外,夜)阿晓在稍有空闲的月夜下,忙碌劳作。他在房前屋后种了许许多多菜呀、豆呀、瓜呀。他因特别细心,所以种的东西特别好。经常分给邻居们吃,给周教授吃,还经常帮助周教授干活。大家关系相当和睦。他身体好,又会干,为农场带来了好多收成,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81、(内,日)周教授觉得阿晓人好,经常与阿晓一起,给他看病,讲些帮事,虽然听不懂,但还是会理解。阿晓平时总是把自己种的瓜果、蔬菜等送给大家吃。虽然也并不值多少钱,但正如周教授说的“这是一种难得的温暖呀”。

82、(外,夜)有一年春节后,农场附近的农村做戏。许多在外做生意的农村人都回家了。戏班锣鼓了,在祠堂内有古戏台,当中还有天井,两边轩屋也较长,锣鼓一响就挤满了人群。阿晓虽然看不懂这戏究竟做些什么,但却十分高兴去看热闹。只觉得那些演员进进出出,那后台敲敲打打,很有意思。记得有一次看的戏叫《龙虎斗》,里面还有个哑巴。

阿晓看到戏中那个哑巴被人欺侮,内心愤愤不平。

台下有个人看阿晓进来,便指着台上的哑巴,笑着说:“阿晓,你和台上的一样,也是个哑巴”。阿晓听了很气愤,比划着,意思是说自己会说话,只是听不懂当地的话,学不会当地土话,也不会说普通话。

 

(八)

 

83、(内,夜)阿晓回到家,就比划着对陈青梅说,自己一定得要学当地的话。不然大家都把我当哑巴的。陈青梅也一样,听不懂当地的话,她说自己过去读过几年书,会说些普通话。

陈青梅说:“你先要学会听懂普通话,这样才好学本地话呀?”

阿晓比着说:“我就是觉得难学,我太笨了。”

青梅说:“你不笨,只要认真学,总会学一些的。”

阿晓又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意思是说,当年给炮震聋了,所以更难学了。

青梅说:“我知道,现在真哑巴的人也会学说话,你其实是正常的人,更应该会学起来的。”

小松初中毕业了,就由他来教吧?

现在就开始,从“a、o、e开始吧?”

于是他们就像一年级学生那样,天天在读a、o、e。

84、(内,夜)经几年的学习,阿晓学会了一些日常普通话。但学字却更难,他自己的话说,“我只会干活,学不了字呀”。

在他有点会说普通话时,就经常对邻居们说,自己解放前从来没出过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只知道自己村头有几棵大树。山边溪水很清,离县城很远。他的话没有能听得懂。

85、(外,日)(字幕)“改革开放以后的1982年”。

江南大地一片商业繁荣景象,家家开厂、户户开店,十大市场迅速崛起。在大潮下,国营农场也进行了大改革。

农场大会,标语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86、(外,日)农场创办加工厂,繁忙的工厂生产经营场面。阿晓也十分积极,除了农忙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外,一有空闲,他就帮助工厂打扫、把地上的一点一点捡起来,送到车间,获得工人们好评。

80、(外,日)周明君教授摘帽平反要回上海了,阿晓来欢送,那天他特别情深意切,说不出话,激动的热泪盈眶。因为这几年自己患病时,都是周医生给治的,周医生待他像亲人一样,突然要走了,阿晓感觉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一样,觉得很可惜。

周教授说:“阿晓,没关系的,以后有空我会来看你们的,你有机会也可到上海来找我呀。”

阿晓只是笑笑。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帮助周教授搬东西。

周教授拍拍阿晓的肩说:“阿晓,这些年我在农场得到了你的许多帮助,非常感谢呀!”阿晓只是晃晃头。

周教授把自己用过的一些家用器具留给了阿晓。

阿晓望着渐渐远去的车,心中总觉得一下子空洞洞的,有些茫然。

87、(外,日)(旁白):“农场农业生产实行承包制,经多人推荐,阿晓承包了三百多亩农田,专门种粮食,还雇了几个平时和他较好的农民一起种,慢慢成了种粮大户。阿晓种粮特别勤奋、细致、认真,粮食年年大丰收,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好评,多次上台领奖。”

88、(外,日)采购员小李,是李大妈的儿子,忙于业务往来,奔波全国各地。

有一次采购员小李到了四川某山区,听到当地农民的口音时。想起了阿晓,觉得这话和阿晓太像了。于是经当地人介绍与了解,找到了这个地方。

是个相当偏僻的山区。

89、(内,日)小李回到农场。将此事报告了场长,场长觉得这正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放在心上的一桩事。于是便把阿晓叫来,比划着,阿晓有点意会,非常激动。

90、(外,日)没过多久,小李便带阿晓一起忙碌着准备出行。阿晓在临行前夜,就是睡不着,他眼前映现出一幕幕过去的情景:那老槐树,那山山水水,那邻居、还有只过门几天的老婆……

91、(内,日)天还亮他就起来了,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鱼干、自己种晒的豆等等)包了一大包。

(日,火车上)阿晓是第一次坐火车,觉得特别好奇。一路风光,一路兴奋。

92、(日,火车上)经几天的周转,到了四川。小李就按照前次的路线,再坐多次车才转到了一个偏僻的山区。

93、(外,日)山路弯弯,僻静而幽深。汽车穿梭于茂密的森林,又旋过草地。一路上阿晓东张西望,时时点头,时时合掌。

当他看到车外的山有点当年的模样,路边曾有相识的老槐树时,他激动极了,大笑不止,同时两泪直流。

94、(外,日)四川螺髻山一带千峰叠翠,山势雄奇。烟霏林箐,岚光幻彩,杂树生花,岩穴深处。

几棵百年老槐树显得特别苍劲。 

95、(外,日)35年前阿晓离开时的村庄的痕迹早已变样了,唯有村头那棵扭曲的老槐树还在,那溪、那路还有点模样。当阿晓在车上一看这些老槐树时,手一指,高兴的拍手,直叫。坐不住了。他说不出的话“这就是我的家”。

96、(外,日)他双手合掌,做个拜佛的姿势。

他哪能想到,自己这一生还能回到离别35年了的老家。

像是在做梦。

 

(九)

 

97、(外,日)(特写)身子很粗并且扭曲着的老槐树,树身已空,底端多处树洞,洞边阴森森、黑呼呼的。树叶很茂盛。在夕阳照耀下,透着一道道暗淡的光。

终于找到35年前熟悉的老家了。

98、(内,日)回到老家,房子还在,几位亲人也还在。他激动不已,他见到当年的老友们紧抱一起,说不出话,只是泪花满面。30多年了呀。

老家的人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了。与家人见面后,喜从天降,悲喜交加。

99、(内,夜)已改嫁同村人的原配老婆杨氏,听说张安回家,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因其继夫又早亡,现仍孤守未再嫁,带着女儿蓉蓉。

说来也命苦,女儿蓉蓉原嫁给一个当地人,后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老公遇难。至今蓉蓉只陪母亲未再嫁。

杨氏说:“你这么多年没回来,我们都以为你不在了呢?这次回来就好了,以后我们可以团聚了”。

可阿晓心中挂念着的是农场的一大片农田、庄稼,还有青梅与小松。但此时他说不出。他心想:“这次是先来看看的,原来也没打算能找得到,真没想到。”

(外,日)他到了35年前的老房子,前前后后,都感到是那样的稀奇。

他白天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自己30多年来日夜梦中的老家,这些山山水水,这些人。

可自己30多年大半时间在南阳渡过。亲人虽在这里,可这30多年来的亲情友情却在南阳。

100、(内,夜)这一夜,阿晓睡不着。

(画外音)“阿晓怎么也睡不着,心想30多年自己结发妻子还在,又这么可怜。可是自己已娶了老婆,怎么办呢?”

过了一夜,小李说:“我另有任务就先走了。”“阿晓,你终于找到家了,我们就放心了”。可阿晓动嘴说:“我,怕自己不认识,回不去”。小李说:“你女儿都这么大了,会认些字,他会带你的。到时我们再联系。”

101、(内,日)住了几天,他与早年一些邻居们喝了些酒。他对邻居们说:

“我们老家虽然比过去有所改变,但还比较落后,我想把她们全家人带到南阳农场。”邻居们比较赞同。

有人问:“张安,你说你们南阳那么好,以后能不能也带我们几个去见见世面呀?”

张安说:“可以呀,只要你们肯出去,在我那还是有钱赚的”。

他对杨氏说:“我们南阳与这里比差的较大,我这次先带你们过去看看,也见见世面吧?”

蓉蓉一听,高兴极了,说:“我正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呢?”

(十)

102、(外,日)阿晓身边还有一些钱。就带她们娘俩坐火车,坐汽车,坐轮船。

103、(外,日)一路上,杨氏与蓉蓉都很兴奋,阿晓虽然也很高兴,可一想到出现了二个老婆?怎么办时,心中总有点不安。

104、(车内,夜)。张安这些天一路上有点头痛,以后该怎么安家呢?

杨氏也看出张安的心思,前去安慰说:“你已娶了老婆,也是应该的。我不会再有要求,我来了就在你家当个保姆好了”。可张安觉得不妥,坚决不肯。

105、(内,夜)而在南阳家中的陈青梅,这几天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几天来也是睡不好,吃不下。

106、(外,日)经一路几天的奔波,终于来到了南阳农场。

杨氏与蓉蓉一到南阳,真的好像是世外桃源,格外稀奇。

看到农场的良田、工厂、宿舍,一派繁荣景象,更是喜出望外,感到不可思议。

107、(内,日)农场领导十分高兴,当天就设宴为他们一家人的团聚而接风。酒宴上,蓉蓉用普通话高兴地告诉大家,“我的父亲真名叫张安”。“南阳是我新家,是南阳的人救了我的爸爸,是南阳农场给了我们一个团聚的家。我们永远感谢你们”。“我们一家可以在这里安家了”。

农场领导与邻居们表现出热烈欢迎的意思。

108、(内,日)后经李大妈介绍,将34岁的蓉蓉介绍给农场学校的另一个离异青年教师陈历强为妻。

农场领导还把蓉蓉安排到农场工厂当工人。

蓉蓉提出要求母亲杨氏也一起住在女儿家,便于照顾。

109、(内,日)蓉蓉老公陈历强母亲也早已去世,家中只一个父亲。于是蓉蓉与陈历强商定,便将母亲带到陈家。

后李大妈多次帮助从中做了不少工作,促成陈父与杨氏结为“老来伴”。于是又有了新的一喜。

110、(内,日)家庭已优化组合,但语言还难以融合。

一年后,蓉蓉生了儿子,话就多起来了。有一天为了孙子的事,双方老人需要交流,但语言不通,竟又有了笑话。一句话,先由蓉蓉母亲说自己家乡土话转到蓉蓉耳,蓉蓉再用普通话转到老公陈历强耳,陈历强再用南阳当地的话转到爸爸的耳。“四人传递一句话”竟成了当地的一种笑话。

111、(内,夜)一家人利用晚上,开了一个家庭普通话培训班,张安也来,由张安女婿教师陈历强主教,全家共同学习。

经几年的努力,他们一家人基本可以用普通话交流了。张安终于结束了“哑巴”的历史。他高兴地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被不懂普通话给害苦了,所以一定要好好学。”

他听说蓉蓉过几天想回老家一次,张安马上说:“目前我承包的农田人手不够,你正好回去把我们老家的人叫一些来,在这打工好钱赚,这也是我们帮助西部农村发展呀。”

蓉蓉非常赞同。

112、(外,日)又一年春天,张安先后还在农场房前屋后种了一大批树。

他笑着对邻居们说:“有了这些树,这就跟我们的老家一样了,又是新家了”。

一大家人欢聚一堂。

113、(外,夜)(复回到电影现场)

张安带着一家人在人群中散出,天上明月更亮了。

他举头望了望天,用普通话说:“明天又是个好天气。”

一家人欢笑说:“这话说得很正。”

114、(外,日)清晨初升的太阳,大地一派红光。

农场的一大片晚稻绿油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人间冷暖情(歌词)

(一)

斜照天边,

寒风伴远行。

黄昏山影,

日月星辰风云变。

残枝衰草,

秋风落叶孤怜。

梦里相思多少事,

欲说又无言。

 

(二)

苦尽甘来,

阴阳总有应。

昨日付出,

今天回馈满腔情。

孤雁回飞,

百花喜扮人间。

枯木逢春意志坚,

草树亦有情。

 

 

(三)

逆来顺受,

天地总有晴。

石缝劲草,

常有久旱逢甘霖。

冬去春来,

百味人生珍重,

两行泪㾗一片情。

无须说再见。 

 

说明:本剧本只上传一小部份,后面省略了很多内容,剧本长度大概十来分钟,是一个超级搞笑加感人并起到宣传教育的正能量剧本,适合各种活动演出。此剧本是收费的,如您有需要请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企业微信号:13979226936 微信公众号:剧本原创, 另外可根据您的要求专业为您量身定写各种剧本,如: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话剧、二人转、双簧、戏曲剧本等。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粤ICP备14022528号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电视剧本创作室 | 招聘求职 |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别: 范围: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重点推荐剧本
重阳节关心老人小品《好好生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社区医院健康立档题材感人小
爱国主义宣传演讲稿《老兵李
家族家风教育心理剧本《我的
勤劳致富宣传相关搞笑小品《
专业代写小品剧本
代写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小品剧本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电视台融媒体小品剧本《融媒体
建设精神文明社会音乐剧剧本《
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
职校老师学生小品剧本《校企合
工地项目部小品剧本《口碑重要
校园情景剧剧本《我的好爸爸》
预缴税款搞笑小品《欢喜冤家》
政府好政策鼓励回乡创业情景剧
大学生红色爱国思想教育小品剧
乡村振兴音乐剧剧本《最美乡村
市场监督管理局315晚会小品剧本
供电公司智能电表宣传快板剧本
乡村振兴村官小品《致富带头人
革命烈士情景剧剧本《刘惜芬》
服务行业超搞笑小品剧本《以礼
养老保险快板台词《城乡居保最
纪委小品剧本《巡察组的故事》
公司年会爆笑小品剧本《唐僧师
国家电网双人相声剧本《使命和
疾病防控科学就医温馨幽默感人
国家公园古城景区旅游小品《共
医院医生快板《医生这点事》
职业学校三句半台词《职校把名
适合元宵节表演爆笑古装小品(穿
保护妇女权益小品剧本(职工权益
情人节爱情故事小品剧本(最美的
幽默搞笑喜庆过年小品剧本《欢
警察节搞笑正能量小品剧本《警
节日期间保障物价稳定社会小品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电视剧本 > 农村电视剧本 > 人间冷暖情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电视剧本-农村电视剧本   会员:cnsfjcjf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9/3/12 19:57:05     最新修改:2019/3/13 9:28:40     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www.juben108.com 
电视剧本名:《人间冷暖情》
【原创剧本网】作者:陈又陈
中国原创剧本网电视剧本创作室专业创作各种电视剧本、电视栏目短剧剧本。 QQ:719251535
代写小品

人间冷暖情

                十集电视剧本)

 

剧情简介:这是根据发生在浙南一县良种场的一个真实故事部分情节为基础改编的(基本脱离了真实情节与姓名,原型人物已故多年)。一个别人叫他“哑老晓”,后来才知道真名为张安的四川山区农民,解放前夕被抓了壮丁,国民党败退时,因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跟一南阳人来到南阳县。35年无法说话,无法回家。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不幸,也得到不少人的热心相助,反映了人世间的善良与丑恶。改革开放后,一次偶然机会,他终于找到了老家,却又转回到南阳生活。主人翁张安35年的悲欢离合正是我国历史辛酸的一个缩影。

人物:

张安(阿晓)――四川山区人,文盲,后为农场职工。

方听――南阳农村小商人,当过盐民、和尚。

李大妈――张安邻居。

周明君――医学教授,上海人,在农场劳动改造。

蓉蓉――张安四川之女。

杨氏――张安原妻。

陈青梅――张安后妻。

小松――张安养子。

陈历强――蓉蓉丈夫。

小李――采购员,李大妈之子。

张安老母、老兵、释空和尚、黄老伯、青年人、场长

 

(一)

 

1、字幕“1986年秋,南阳县农场”。

(外,日)东南沿海,山青水秀,一片绿色田野,夕阳斜照,风吹过,绿浪滚滚。绿色田间,一位近60岁的老汉。他望着快西落的太阳,脸上呈现的皱纹恰刻画出他几十年来的辛酸,眉宇间却又洋溢着他晚年的一种喜气。

(画外音)“说起这个老汉,真有些传奇。他出身四川一个偏僻的山区,目不识丁,他几十年来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方言,他所处的东南沿海没有人听懂他的话,平时他只是用手语与人交流,大家都叫他哑老晓,35年后才知道他真名叫张安。”

张安在田间庄稼除草,稍歇时望着远处蓝色的天,流动的白云,听到远处飘来《麦浪滚滚闪金光》的歌声。

农场的宿舍、仓库、食堂、养猪场、大路、河流。

(外、日)日落西山。天渐渐转暗。

今天是中秋节,南阳农场一片喜气。

2、(外,日)张安家。是农场一层连排宿舍,前为长长的走廊,走廊前是长长的地坦,地坦前是河流,远处有山。

(内,晚)张安房内,门开着,他正回家,放下农具,原妻、现妻、亲家老、女儿、女婿、养子都齐了,有的上前帮忙拿农俱。

他们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已有一桌丰盛的晚餐。

蓉蓉说:“今年的中秋节特别有意义,晚上农场还放电影,听说很好看”。

杨氏说老家话:“我们老家这些年也有电影看了,只是看不懂”。

陈青梅说:“我们农场近来经常放电影,听说过去不准放的电影,现在都可以放了”。

张安搭了几句(大意是:“电影上的普通话说的太快,有些也听不懂。”)

蓉蓉说:“我们到这一年多了,当地的话还很难懂,听说这个南阳县有六种话呢?”

陈历强说:“我们这地的语言确实太多、太复杂,而且语系相差很大,许多外地人在这里难以用本地话沟通。”

蓉蓉问:“主要有几种呀?”

陈历强说:“有六种话。”

陈青梅说:“我们这其他都好,就是话难懂,这里有六种,如果再加上你们老家的四川话一种,加上我安徽的话,共有八种了,实在太多太复杂了,难学”。

蓉蓉说:“难怪有人说,到了南阳就像到了外国一样。所以我们要多看电影,多学普通话”。

小松插话说:“其实也不是太难学,只要用心都可以学的,外国英文都好学了,还说这些?”

蓉蓉说:“青梅阿姨原来说的也是安徽的话,不过比我们老家的话容易懂一些。”

陈青梅说:“是呀,我刚到这里的时候,也是很不适应这里的话的,现在慢慢听懂一些了。”

(外,夜)饭后,一家人各拿着椅凳,纷纷来到人群中,与人们欢笑边走边交谈着。

广场,露天电影。

挂着的银幕在微风中微微晃动。银幕后面天上是一轮明月。

四边较多的群众一一涌向广场。

广场上已聚集了几百人。

(银幕上)是解放战争故事,战火纷飞,国民党兵败如山,大撤退的人流、车辆,街头、农村。

三五个残兵东窜西歪,来到一个山村。

(银幕淡入)张安看到那棵躯干扭曲了的久经苍桑的老槐树(特写)时,看着看着不禁泪眼朦胧(淡出)。

3、字幕“1948年冬,四川一个僻远山村角落”。

(外,日)

几棵老槐树下的村庄。

弯弯的山路,岩石、溶洞、原始森林。

村头一棵扭曲的老槐树(特写)。

老槐树下、溪边,小桥,流水,破旧的农家。

苦难中的少数民族,过着原始的生活,水深火热,几位老农交谈着谁也听不懂的土方言。

4、(外,日)一群国民党兵到处窜门抓壮丁,搜括民脂。

乙兵说:“妈的,跑了那么多的路,才抓了这么几个。”

甲兵说:“还差远呢?这次如再不多找几个,我们回去都得死”。

乙兵说“会有的,这些地方人笨,好抓”。

他们边说边到处闯。

5、(外,日)。

二三个国民党兵仍在挨家挨户抓壮丁,有两个青年已被抓去。一阵阵哭叫声。

(内,日)

(旁白):“19岁的青年张安正在家,三天前刚举行了结婚仪式,还有几位亲朋在喝酒,他们说的是地方方言。”

对话大意是:“这日子怎么过才安心?穷人吃饭这么难?还娶亲?”

“张安还不错,娶了个美人,有福气了。”

“我可没那福。”

“你人做不好呗!”

“你才做不好,我没偷没抢的”。

“这年头没偷没抢比偷抢的更难过。”

“喝酒喝酒。”

……

6、张安的洞房,破碎的房舍、一张破烂的床。

7、几个国民党兵冲进张安的家门,一个喊道:“这有几个”。

在喝酒的一人站起来叫“干什么?干什么?”一个兵冲上去就用枪托打过去。另一位出来拦住,赶快跑了,有二个兵追出。

8、另几个当兵的强硬抢走了张安,新娘急忙出来拉,被击倒。虽然张安奋力抗争,但还是难以挣脱,最后张安被五花大绑地梱了去。

(外,日)张安的母亲从房内赶出,一边哭一边叫,急急忙忙上前抢,被二兵摔倒在地上。

邻居们赶过来,呼叫着。

不一会儿,张母气急身亡。

路上是一支歪歪斜斜、三三五五的国民党队伍,押着几个新抓来的壮丁。

9、(外,日)战火纷飞。

张安穿插在一群国民党兵队伍中,背一只步枪,戴个破军帽,一身破军装,东奔西窜,不知所措。

边上一士兵问他几句,他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只是哇拉哇拉,边上的兵也就没人理他。

10、(外,日)乱战烽烟,炮声隆隆,到处弥漫着烟火。一枚炮轰击落在张安身边,他即倒在了地。一起来,两手紧捂双耳,感觉耳内听不清了。急的他哇哇直叫。

残兵一大批,当官的坐车逃窜在前,几位伤兵要拦车,却被毙了。

张安在兵流中多次走失……

 

 

(二)

 

11、(外,日,长江)。

解放军渡江气势浩荡。

张安跟着几位流兵逃窜,被挤到一条船上,在夜色慌忙中过江。

(外,日,近)三三五五的国民党兵在江中挣扎着。过了一半多江的时候,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又击落在张安坐的船边,船翻了,一船的人都散落在江中。

这时其中一个老兵拾到了一大块船板,正游到张安边,张安便伸出手搭在船板上,这样另一手用力向前划。

不知划了多久,终于看到了岸边。

(外,日,远)他们稀里糊涂地上了南岸,筋疲力尽。

12、(外,日)南京,国民党总统府。

国民党国旗被解放军折断,

(内,日)总统府内一片狼籍,几个老兵在翻箱倒柜,几个当官的提着重重的皮箱,匆忙逃窜。

(外,日,路上)一大批残兵节节败退。

13、(外,日,长江南岸)。不少国民党兵各自逃跑,张安在人流中东窜西闯,跟跟这,跟跟那,没人带他。

突然一位有点认识的老兵认出了张安,就指着对他说:“你家在哪呀?”张安只是哇哇地比着,不知东南西北。老兵说:“还是快逃命吧?到哪都行,别给枪炮给葬送了就行了。”张安点点头。

老兵说:“你就跟我一起走吧?”

于是张安就跟着这位老兵跑。

途中,饿了。幸亏张安衣内还藏着几个饼,分一个给老兵吃。他们夜宿在一个破庙中。

14、(内,夜,破庙中)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就继续赶路。

(外,日,路上)渐渐,来到人流稀少的地方。在一个河边洗了一下,喝口水。

(外,日,山路)上山了,走的是南面方向。张安看看太阳又要落山了,天有点冷。远处一阵阴阴的冷风,他们俩又坐在一棵大树边歇了一下。

(外,夜,)张安倒在树下,头仰天,看着这棵大树,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结婚的那天,想起了在家的新娘,被打死的老母……不禁凄然泪下。

望着那冷冷的弯月,他无法入睡。

15、(外,日)张安继续与老兵上山,搭船,走路,码头,村头,借宿。

最后,来到江南南阳县城。

(外,日,远)南阳县城是个古城,高高的城门,城墙已遍体鳞伤,残缺不全。城内街景,二层的木结构排房,在战乱中显得相当疲惫。

(外,日,近景)天很冷,人流中,张安找不到老兵的身影。身边已无分文,吃的也没有了,只得沿街讨饭。但不会说当地话,只是伸手比划。

没几天,张安已不成模样,焦头烂额,衣衫褴褛。

16、(外,日)一批批国民党残兵败将队伍远处的背景(淡去)。

(字幕)“1949年春,南阳解放”。

(外,日)一片欢庆,锣鼓喧天,游行队伍。

在一片《解放区的天》的歌声中,张安挤在人流中。

街头巷尾到处洋溢着解放的喜庆之气。一队秧歌队伍吸引了没见过世面的张安,他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竟忘了自己是在何处?

17、(内,日,城门洞)。他渐渐来到了南城门,进入城门洞中。这是个有600年历史的古城门,城门中上方有三字“通光门”。两边城门石拱洞还是那样坚固,只是没了大门,地上的石路还有点光亮,两侧石墙边有长长的石凳,坐了不少人。

张安就在这石凳上坐坐倒倒,周边围了很多围观的人。

被人围着的张安,一身破烂,蓬头散发,破破的衣裳,目中无光,非常着急。

他时不时对人们诉说一些别人都听不懂的话,围观的群众中有人问他:

“喂,你是哪儿人呀?”

“你是干什么的呀?”

“你家在哪呀?”……

张安只是急,说些自己的话,没人听懂。

18、(内,夜)夜风大了,张安倒在城门洞中的石凳上盖了一件破衣,过了一宿又一宿。一会儿又坐起来。

人来人往,有人给他一点另钱,有人给他一些吃的,有人笑他是个傻子,也有人说他是聋子,是哑巴。

19、(外,日)一天,路过一人,30多岁,名叫方听,看了他好久,见他穿的一身破军装,就问他:“喂,你是哪的人呀?”。张安只是哇哇叽叽,比划着说一些听不懂的话。

方听问:“现在解放了,你应该回家呀?”

张安:一边比划着,一边说着,有点急。

方听便坐下来跟他谈,比划着。

方听说:“我叫方听,南阳县人,过去也当过兵。我家在农村”。

“我看你是个老实人,说不了普通话,就知道你是个外地人”。边说边比划着:“你跟我走好不好?”

张安比划着,意思是:只要有饭吃就行。

方听说:“只要我有吃的,你也不会饿”。

张安点点头。

方听:“看样子你好多天没吃了吧?我先带你去吃一点。”

张安兴奋地又点点头。

方听带他到了一家饮食店,让他吃了一碗点心,还将自己行李中拿出一件棉袄给他穿上,张安心中感觉特别暖和。

接着就跟方听走了。

 

(三)

 

20、(外,日)张安跟着方听,坐船,过渡,走路。

慢慢来到海边的一个村。

(外,日,远)这个村名“白马桥村”,有一条长长的路,路的西面一边是长长的河,路的东面一边是一排排一层二层民房,有的相连很长,有的只是三四间。房前路上面是一排瓦盖的遮阳“连棚架”,靠河边还有长长的木凳,平时有不少人坐在这闲谈。

21、(外,日)白马桥村中有一石桥,叫“白马桥”,边上还立了一匹高大的石像白马。

张安一人出来走走,来到了白马桥边。

他看到桥边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介绍了“白马桥”的传说历史:

张安看不懂,指划着。边上一位老者正在给一群人解说(淡出):

古时候,南方有一个穷船夫,天天靠划船载客,赚点小钱渡日。因近来年关快到,天气有点冷,今天又快到黄昏了,生意不大好,一个上午也没人坐他的船。到了快晚上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客人,无精打采,慢腾腾地来到河边,这人淡淡地望了一下河面,轻轻地问一句:

“船开南阳吗?”

船夫说:“是呀?客官要去南阳?”

这客人也没问价钱,也不说话,点了一下头,一声不响地上了船,马上就趟下了。

船夫看这人心情怎么沉重,也没问,只说了一话:“请坐好,我马上就划。”就划船了。

大约划了半个时辰,天慢慢暗了下来,就到了南阳

船靠了岸,乘客即会了一块钱,就上了岸。这时天色已晚。

船夫饿着肚赶快往家划,一到家,天就暗了。他老婆和往日一样出来帮助收拾东西。

她老婆来到船上,拿起簑衣时看到有一串沉沉的东西。一看是一大堆银元?惊奇地问老公:“你今天怎么啦,一天有这么多的钱?”

船夫说“你眼睛花了吧?什么钱呀?”

老婆说:“真的,你看?”

船夫仔细一看:“呀!”

船夫心想,说:“哦,肯定是那位客官的?怪不得,那人一直没说话,心情好像很沉重。肯定是他的,要么家中肯定有什么不好的事,急了,就忘了。”

他老婆一听马上说:“这可会急死人的,你赶快把钱送过去。我把这大碗稀饭给你带上,你一边喝一边划。”

说着就拿来了一大碗稀饭。船夫喝了一大口就快速把船划过去了。

天已经全黑了,他划的比刚才更快。不一会船就到了江边。

他把船缆系好,就马上拿起这袋钱往江边码头跑。一边跑着就听到江边有一大群人,在议论。又听到有人在叫在哭,叫皇天,还说要投江。

船夫就把钱高高举起来,大声喊道:“钱在这,钱在这!”

在夜里,听这声音,人们就围上来了。

丢钱的人一听说“钱在这”三字,立马站了起来。船夫上气不接下气地把钱递到了失主的手,这失主一看是自己的钱袋,马上跪了下来,泣不成声,说不出半句话来。船夫扶他起来,他却只是跪在地上哭着说:“好人呀,好人呀,我这是卖儿还债的钱呀!”

接着失主说:“快过年了,我家中欠债无力偿还,地主来逼债,我无奈,只得把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卖到横阳,得了这么一串钱回家还债的。因为卖了儿子心中一直闷闷不乐,趟在船上把钱放在头后枕着,昨夜是一夜没睡,在船上朦朦胧胧睡着了,一到码头就上了岸,竟把钱忘在了船上。一到家一问才想起,但不知这船去哪了。老婆哭叫着也要投河。”

他说:“我急急忙忙来到河边,哪有船呀?”

心想:“我这下全绝望了,回家怎么交待?不如死了算了。就想投江了,后来被这些好心人拦住了。没想到你这位好心的船夫来了,你真是我的救命大恩人呀,我这辈子怎么报答你呀?”。

船夫说:“我们都是穷苦的人,这卖儿的钱不容易呀,回家还债吧?”说着那失主谢了又谢,在场的人都说这失主的可怜,都说这船夫好。船夫也就划着破船回家去了。

天全黑了,只见到一点点光。

船夫的稀饭早就喝光了,他紧了一下裤带,虽然肚中还没饱,但今天做了件好事心中也特别高兴。

他轻松地划着船,忽然,朦胧中看到河对岸有些动静,他慢了下来。抬头看去,看到河边好像有一头白马在向他点头,好像是招呼一样。船夫擦了擦眼,自语说:“没看错呀?是马。”

因为他今天也有点兴奋,于是就开玩笑地说“白马,白马,你是不是也想坐我的船呀?如果是,你就点三点头吧?”。一说完,故然,这白马真的向他点了三点头。船夫觉得好奇,自言自语“难道真的这马会听懂人的话?”

他就慢慢把船靠到了岸。

一靠到岸边,船夫就说:“白马呀白马,我这船是破船,你要上来可要小心点呀,这船可是我全家的救命船呀!”。白马又点了点头。船夫就轻轻地牵着白马慢慢地上了船。

他这时好像有点做梦一样,等白马上船后,又对白马说:“白马呀白马,我的船不好,天又冷,你不要站着,就慢慢地趟下来,我把簑衣给你盖上吧?”说着这白马就很听话地倒下了船内。船夫就把簑衣给马盖上。

船夫感觉特别轻松,接着自己不要用力,这船划得很快,一会儿到家了。

照样是他老婆早就在岸边等着他回家。

她看到船来了,第一句话就问:“那丢钱的人找到了吗?”

船夫说“找到了,找到了,还是卖儿还债的钱呢”。

他老婆说“这就好,这就好。这比我们划船赚钱更重要,是大德呀。你先上船吧?我来帮你拿东西”。

船夫忙说“别上来,别上来。”

他老婆不解地问:“什么事呀?”

船夫说:“我船上有马”。

“什么?你说梦话啦?”老婆不信。

船夫说:“马正睡着呢,你小心点慢慢牵上来”。

船夫双手把盖在马上面的簑衣一掀开来,“呀!白马呢?”他老婆也一惊一看“明明是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元,你今天中邪啦?这,这是?”

“这,这是怎么回事?”船夫也懵了。

他老婆很惊讶:“到底这是怎么回事呀?”

船夫说:“这真的是一头白马呀?怎么会变成银子啦?”

一会儿,他老婆双手合掌,口中念着阿弥陀佛,轻轻地说:“这是天意呀?你今天做了好事,是天赐给我们的呀!”

于是夫妻双双把这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元一担担挑到家中。

后来船夫生意特别好,家中也慢慢富了起来。为了纪念这白马,船夫就拿出许多银元,在白马上岸的地方建起一座桥,立了一头白马。这桥就叫做“白马桥”。后来这村也就叫白马桥村了。

人呀一定要多做功德好事。

 

张安好像也听懂了,很有感触地点点头。

22、(外,日)这白马桥村靠海较近,从东看去,是一片宽阔的小涂园,再东面是一片大大的盐坦,盐坦东面又是滩涂,滩涂东面就是大海。

这里的村民大多种田与下海,有一大批是晒盐的盐民。

方听就是其中一个盐民。

方听对张安说:“你就在我这挑挑盐吧?”

张安点头。因为谁也不知他姓什么,叫什么?大家只叫他“哑巴”。

23、(外,日,盐场)张安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天天如此。

在海边,盐滩上,一大堆一大堆盐,一片片盐田,一船船运出,一群群盐民。

张安与几位民工一起来到盐担盐泥,干的是苦力活。虽然艰苦,但能吃饱饭,张安感到满足了。

24、(外,日)在盐场,他们到大海捉鱼、到涂滩拾泥螺、捉小蟹。

(旁白):“张安开始不懂的如何检涂滩的泥螺,只是学别人的样在后面跟。见那软软的海涂一脚踩下就到膝盖,拔起来很吃力。有一次是听到了潮涨声了,大多人都往堤边去了,可他行走的速度很慢,心越急脚就越不听话,就是快不起来。潮声越来越近,天也越来越暗了,那时人要命了自然快起来了。”

“后来他知道,虽然自己听不清潮水来时的声音,但一看别人的行动就知道了,赶快跑。有时他还与盐民们一起下海,到远处外海捉鱼虾。他坚持狠狠干,披星戴月,艰苦劳作。方听有时也给他一些帮助。”

25、(外,日)张安不会说当地话,好多人没理他,只有一二个好心的人与他搭搭,他只是埋头苦干。

春夏秋冬,风晴雨雪。

白天黑夜,夏天冬天。

26、(内,夜,一个盐民家)有一天,张安听一些盐民在说:“到大海中抓螃蟹、抓鱼很有意思的。”,张安在边上听,有点好奇。于是他就比着,意思是“我也要去”。

(外,日,海边)他们几个人偷偷地在一个天还没亮的时候,将船开出了东海。

在大海,与大陆越离越远,周边看不到岛礁,只有风与浪,别的船只也没有。

张安第一次出海确实有点害怕,但看大家都若无其事,他的心也就平静了。

第一次出海获得大丰收,大家高兴极了。

回来时大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

27、(外,日)(旁白):“有了一,就会有二。以后他们曾多次出海作业,大家尝到了甜头,张安也有了兴趣。有一次正是中秋前后,他们三四人又出去了。”

(外,日,海边)(旁白):“这时是个台风的季节,一出海没多久,天上乌云滚滚。船内没有收音机,不知道天气的变化。在他们船离东海岸越来越远时,感觉到天在变化风大浪急。而天又要快晚上了。”

28、(内,晚,船上)(旁白):“他们已抓了一些蟹、虾、鱼。船正往家的方向开,突然,一阵大风把船直吹向不知方向的地方去。他们几个人急了,有的说往左,有的说往右,天上都是浓云,看不到太阳的方向。”

(海面)一声巨浪,把船打翻了。人被浪推出很远,根本找不到船了。

三四个人失落在大海之中,奋力挣扎着。

风大、浪大,听不到其他声音,更无法听到人的呼叫。

(外,夜)天黑了,风又大,人在浪中只能任凭风浪的起伏。

张安有过去长江中翻船求生的经验,他在不知所措中摸到了一根木头,于是就紧紧抓住这一救命草,总算把头露出来吸到空气。

(旁白):“已是秋分以后,海风、海浪中,人觉得特别冷。竟全身发抖。幸亏这木头较粗,人趴在上面还可省点力。不知经过了多少时间,不知不觉中他被浪推到一个小岛上。”

29、(外,夜,海面)当他双脚碰到石头时,心中顿时就有到家的感觉了。

(外,日)天已亮,他一心只从上爬,爬到了小岛上。这里都是一片杂草,还有岩石。还算好,这些可以抵住海风。他慢慢站起来,四周望去,看不到哪是岸,哪是大海东去的方向。

他心想:“不知其他同伴有没有生还的。”

他先去找些吃的,礁石边上有不少贝类牡蛎、小螃蟹、紫菜,他抓来就吃。

他往岛上爬,一会儿找到了一个洞,洞内可以遮风遮雨。于是他抓了一些草,铺在地上,实在太疲倦了,他像死了一样,睡了一整天。

30、(外,是,小岛上)(旁白):“过了几天,天气转晴,太阳特别暖和。小岛上虽然没有人住过,但有淡水,还有可吃的植物。特别令他高兴的是,洞中角落里竟发现了可能是国民党兵逃离台湾时经过此岛留下的一些棉被、衣物及生活用品,如获珍宝。”

此时,他眼前也浮现出自己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情景,抢夺、争吃……

他吃了一些东西,就晒在岩石上。

想着自己一路过来的不易,竟越想越悲,泣不成声。

31、(外,日)他天天在这岩石上向大海瞻望,但什么也没看到。

时间一天天,他好像觉得是一年年。

不多久,他对着水,照映一下自己,竟吓了一跳。由于长时间吃的是生食,头上、脸上黑呼呼的,胡子与头发已很长,像个毛贼。

(旁白):“期间张安曾有看过远处一二只船的影子开过,但任凭他怎么喊叫求救,却始终没有开过来,或许对方根本就没听到。张安只是默默地合掌。”

32、(外,日)秋去冬来,天气转冷。他抓把洞口遮紧,把取暖的草与旧衣物整理好。还将平时捉到的鱼晒干收好。

冬天的雪已飘落到海面,这小岛渐渐成了银山。他紧缩在洞内,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四)

 

33、(外,日,大陆)(旁白):“正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浙南群众满怀豪情,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

小岛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可这个小岛现在只有张安一个人,他不知道大陆上的情况。这小岛是个无名的小岛,因为这小岛离大陆比较远,平时几乎没人注意,更没有人来此。张安天天瞻望,就是没有看到船只的往来。”

34、(外,夜)夜晚,静得可怜、可怕。

他时时仰望这静静的天,静静的夜,倒是觉得有一种轻松。因为,人到此时心也就不得不静了。

微微的夜风吹来有点寒意了。雨过天晴后的空气既清新又带有一些腥味。

无际的大海在一片月光洗照下,发出了点点光茫。他仰望天空的明月,仿佛把他带到那逝去遥远了的老家。

35、(外,夜)(淡入)他回忆起也是这么一样的明月,这么一样的夜。张安与家人一起的许多往事。

36、(外,日)有一天,张安好像看到西面远处有一只船往这方向开来,他喜出望外,便挥着树枝,高呼“哇哇――”。正是顺风,那只船的人听到了,便往小岛来了。这时的张安高兴的不得了。

37、(外,日)不一会,船开到了小岛边,船头出来一个年轻人,他一看这个人满头乱发,满脸黑黑。还吓了一跳说:“你是人呀还是鬼?”张安听到了,但不会说话,只是比比划划。还手捧一条大鱼。船上的一个年轻人问了一下另一老一些的人,意思是要不要接。那老人看了看,又想了想,点了点头,就把船靠上了岸。

38、(外,日)张安高兴极了。船慢慢靠了岛,张安一看这船上的老人,他有点惊喜,这不是以前曾经到过盐场买过盐的黄老伯吗?他说不出,比了比过去自己经常做的动作。因为他的习惯动作,老人好像有点感觉,说:“难道你,你就是一年前在海上失踪的哑巴?”。

张安大笑,拍掌。

39、(外,日)(旁白):“张安失踪了一年多又回到了盐场。众人都说他命大福大。后得知与他一起失海的另三人都无生还。张安痛哭。”

40、(外,日)1952年,盐场解散,方听到了灵香寺出家当和尚,便把张安也带去当苦工和尚。

41、(外,日,寺庙),显字“灵香寺”。

(内,日)到灵香寺出家当和尚的方顶,号慧圣,一身法师打扮。

这寺是一座有百年的老寺,边上有一颗大榕树。

张安在灵香寺理了光头,天天挑水、扫地、劈柴、洗衣,做饭样样都干。

张安经常坐在这大树下,仰天,想起了自己老家的老槐树,常常会求流泪。

42、(外,夜)寺边农村正在做古戏,那唢呐声、锣鼓声、呐喊声、生与旦的唱腔声交杂一起,夕阳的斜照影到那古屋的角落,还有那和尚们披着袈裟,敲着木鱼,念念有词。把人带到的古老的年代里。

寺庙中有一大大空旷的天井。晚上和尚们大多睡了,但张安一人来的这里,难以入睡。那阵阵凉风伴随明月的光射到放生池塘中的水面上,波光粼粼。他心中感觉一些凄凉。仿佛看到了家乡那溪边、那树下的情景。

43、(外,日)张安来到此已多日了。他有个不解,就是总看到这个寺庙的大门紧闭着,从没开过。有一次他比划着问方听什么原因?方听说:“一般大人物、大施主来或大佛事时会开的”。

张安比着说:是不是钱很多的人来就开呢?

方听说:“也不一定,主要还要看施主的功德量如何?”

于是方听说起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穷苦人,代地主做长工,地主事前答应他一年的工钱是二头牛。于是,这长工就代地主做了一年的活。

辛辛苦苦做了一年满时,长工要回家过年了,便向地主要牛。这时这个地主便拿了九斤油给长工。这长工说,你错了,你原来说的是二头牛的,怎么变成九斤油了?可是空口无凭,长工没读书,不识字,事前没有立字据,就是你有千个口也说不清。这地主就是不承认自己的承诺。苦苦干了一年的长工无可奈何,只得拿着这九斤油回家。

可走在路上越想越气。于是与邻居说起了这件冤枉的事。说反正这九斤油也值不了多少钱,还不如明天送到寺庙里去布施算了。这消息被地主听到了,地主想你九斤油也想出风头,我明天挑几担东西去敬佛,看你还得意什么?

第二天二人同时都到同一寺庙去。这时庙内的老和尚掐指点算后便对小和尚说:“你去大开正门迎接那一个人的贵客”。可小和尚一开门,看到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民,手提九斤油。

接着,老和尚又叫小和尚去开边小门迎接那一群人。小和尚见是一大群几大担的富贵人来。觉得不解,问师傅是不是搞错了?老和尚说,没有错,你别看外表,其实那一个人的九斤油是一年的心血成果,远比这几担东西高贵的多。

这个故事深深地记在张安的脑海中。

 

44、(外,日)别的和尚在念经,他在扫地、挑水、还经常为别的和尚洗衣。

(寺庙)古老久远的青石地坦,陈旧剥落的雕梁画栋。佛像,香炉,林荫。进进出出的和尚。诵经的善男信女。

一阵夜风送来,给人有一种孤寂中的清凉,隐隐沁入身心。张安(自白):“那时自己想得并不多,觉得自己有饭吃,有地方睡就是一种幸福了。”

寒冷的冬天,寺庙少了些善男信女。这时张安便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特别是在有太阳的下午,他会来到靠西面的屋墙边或大大的稻草堆边,与几个村民围在一起晒太阳,聊天。有时还可捧一杯热茶,感觉还是安详的。

(外,夜)一到晚上,就觉得比较凄凉了。因为大多人早早躲到被窝内了,他听到的只是木鱼声和诵经声。

45、(外,日)正是春节刚过,好多善男信女、前来烧香、念经、拜佛,人来人往。

一班人围着的是张安,有问他的,有比着对他说的,他只是叽叽嘻嘻。

有个老太婆问:“哑巴?你到底是什么地方人呀?怎么就听不懂话呢?”

张安只是苦苦地露出一丝笑意。

老太婆问:“你会说话的呀?到底说些什么话呀?“

张安呀呀说了几句。

老太婆问:“阿弥陀佛,保佑你早日回家呀。”

另一位老太婆问:“你家里还有谁呀?怎么都没来找你呢?”

张安比着,好像是说自己家有老婆。

老太婆:“苦命的人哟。”

另一位老太婆:“我们大家给你凑点钱,你再去找找,说不定可以找到家的。”

46、(外,日)一些好心的人纷纷凑钱给他,叫他回家,给他作路费,资助他。他开始坚决不要,后来经多次有人劝他,方听也叫他接受好心人的心意,他才收下这些钱,感谢不已。

47、(外,日)张安到了江的渡口,看到人来人往,渡轮吹响汽笛,人们各拿着一根竹签,往渡轮上去。张安也学大家一样,买了一根竹签,挤到渡轮中。

渡轮过了江,上了岸,有的人往汽车站走,有的人往另一轮船埠头走。

可张安不知自己应该从哪走?坐船?还是坐车?往东?还是往西?他站着不知所措。

边上有人问他:“你往哪走?”他摇摇头,比比手。大家都不理会。

他确实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省哪县哪村,哪个方向也不清楚。

在渡口,等轮船这样事已多次了。有一天他一人坐渡口边坐了一天,等到傍晚,过渡的人很少了,江边还起了大风,天色渐渐灰暗,因为确实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又回来了。

48、(外,日)有一次他坐渡船快到对岸了,因为心急,船还未靠定,就向码头纵身一跳,结果人离埠头还有一点距离,竟甩在水里去了,浑身是水。只得上岸,坐在往返的轮船上把外衣全脱了扭干凉在轮船的窗户上。

多次都是等到天暗了,才过渡转回了灵香寺。

 

(五)

 

49、(外,日)过几天,有人说张安肯定是外省人,所以必须要坐车的。他又出去了,到了车站又不知坐到哪的车,确实不清楚自己应该坐车到哪里?

这样来来回回好多次,只得又回到灵香寺。

几次周折,江口,轮渡,寺庙,大路,古树,人流。张安穿梭而过。

50、(内,夜)寺庙内有个和尚名释空,经常会欺侮他,总是叫他多干重活、苦活,什么事都要张安做,又会占便宜。还经常会说:“你这么笨的人,还能找到家?”

“哑巴,你这辈子就死了心吧?”

张安虽不会说话,但心中有数,只是忍气吞声。

有时累病了还坚持做事、干活。方听有时看不下去,还与释空吵过嘴。有时竟气倒了。

张安始终忍让,不语,做事。

在方听病倒时,都是张安在服侍。

51、(内,夜)有一次,寺庙失火,张安在梦中惊醒,即投入救火之中,结果被烧的晕了过去,身上多处受伤,医治了好几天。后还被释空和尚冤枉为肇事者,说是他没有注意收拾好香烛,大风一吹烧了起来,把他关了好多天。最后还是方听为其开脱。

52、(字幕)“1958年,大跃进运动”。

(外,日)灵香寺改办工厂,所有和尚都还俗。种田的种田,经商的经商,成家的成家。

张安无所投靠,东张西望。他想继续留在寺内。但生产队长说,灵香寺改办工厂,不能再有和尚了。你还是走吧?

他比着,说自己无路可走。

53、(外,日)灵香寺所在的徐家村有一大批农民要移民,张安就与一批移民一起来到南阳县农场当农工。

一到农场,张安很高兴,这里毕竟比寺庙好。当他了解到,在这就是种田,还可吃饱饭,还有钱给他时,更激动了。

他搬到一间大房,与其他移民一起住。吃的是大食堂。

54、(外,日)次日,农场一个工作人员要求刚来的移民都要造名册,登记的人问到张安时:“喂,你叫什么?”张安听不懂,问他“会写字吗?”他只摇头。

这时有个同他一起来的农民出来说:“我也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平时我们都叫他为哑巴的,是和我们一起从许家村带来的,要么就叫许阿晓吧?”

从此张安在这就叫阿晓了。

55、(外,日)许阿晓能到农场当农工,很高兴。

平时干农活很积极,一年四季,忙里忙外,有吃有住,满足了。

(外,夜)农场的夜晚。夜雨笼罩着周边灰暗的村庄,暗淡的路灯,映照着一片湿透的水泥地,一切是那样的安详自在,无声无息。他有时望着不远处密密的树丛,经雨水的冲洗后显得更加暗绿。看到小雨打响树叶,和风吹动树枝的声音。他就会想起那不知东南西北的老家的亲人来,有点伤心。

56、(外,日)(旁白):“阿晓经多年的吃苦耐劳,身体更加壮实。他干农活确实很在行,也很有劲,认真负责。他觉得经那么多的风浪,能在此安心,心满意足了。特别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有多少人没饭吃,饿死的人也不少。他比比觉得自己好多了。”

57、(外,日)周边农村群众生活艰苦的情景。

(旁白):“张安经常会想起‘白马桥’与‘九斤油’的故事。他大道理不懂,但知道‘我为人,人为我’是一种美德。阿晓多次回不了家,于是将自己多年的一点积蓄及好心人送给他的钱省下来,特地支持了一名孤儿。”

说起这件事,他还觉得不好意思。(旁白):“有一年,他在农场劳动期间,有一个老乡对他说起了一件事,就是说自己同村有一户人家,父亲在一矿山遇难去世了,不久前其母亲又病逝,一个儿子名小松才五岁,就成了孤儿,十分可怜。老乡说:‘阿晓,你也是一个人,就收来当儿子吧?’阿晓开始觉得不妥,但后来一想这么可怜的孩子,自己还有能力养的。于是经领导批准,他便接回了家。”

58、(外,日)(旁白):“他干农活,要比其他农民强得多。有一次上级领导来检查粮食生产情况时,就是他种的粮食评为最优,产量最高。得到农场领导与群众的好评。”

59、(外,日)(旁白):“到了冬种时节,他也是特别用心,勤耕细作。农场的农具用的最省,稍有破损,他就会主动来修理。就是拖拉机坏了他也会自己修。因此他成为农场不可缺少的人才。”

60、(外,日)(旁白):“农场有一只小蓬船,是专门用于运货的。阿晓特别感兴趣,经常主动为农场划船服务。这蓬船可以乘人,内有三个小舱,坐人时,乘客可面对面穿插而坐,舱内铺上草席,上面还有棉被给人盖,船顶上面是用竹编成的蓬。”

61、(外,日)有一天,一位40多岁的人在县城码头边,正在等待船,他看到阿晓的船便问,去不去农场?阿晓船上已有二三人,正要回农场。船上一人说:“我们就是回农场的,正好可坐这船”。这位先生很热情,便坐上了船。

在船上,这位乘客与大家交谈了起来。他问:“这船老大会发声,为什么说不出话呀?”认识阿晓的人便说了一些情况,还说他当过和尚。这个乘客说“我姓周,是个医生,是来农场劳动的”。

于是大家谈话内容多了起来。有人说,这个阿晓的命很苦,但人很好。周医生说:“你说人有命还是没有命?我还真有个故事呢?不过这些现在都是封建迷信了,不能宣传,要批判的”。四个乘客说:“我们在船上,没事大家都是闲聊,要求周医生说说也无妨。”周医生说:“要我说,那就当资产阶级反动流毒来批判的,一上岸可都要忘了哟。”大家乐意,他便说起了清朝时的一次坐船的事来。他说:

清朝时,有个算命先生,有一次也是坐在这么小的蓬船内,船内还有一县官,一和尚与其他人。大家同坐一船闲着无聊,便有人请算命先生给大家算命。大家报上自己的出生年月与时辰,结果其中县官、和尚与这个船夫同是早上卯时出生。于是有人便问算命先生,为什么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会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呢?这算命先生说:你们三人都是鸡鸣时出生,可你们不知道,短短的一声鸡呜却有不同的含义和理解呀。当雄鸡要叫鸣时是相当辛苦的,要费很大力气才举起高昂的头,船夫就是鸡鸣时出生的。当雄鸡用洪亮的高声叫出时,是那么雄壮有气魄,县官是鸡叫最响时出生的。当雄鸡叫声过后,最后低落时是那么地悲哀低沉,和尚是鸡叫最后时出生的。

说的大家好似恍然大悟。

(旁白):“说故事周医生,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上海医学教授周明君。他是从别的地方转移到南阳农场下放劳动的。阿晓认识周教授后,非常热情地将他接到农场。”

从此,阿晓又有了新的伙伴。

62、(外,日)“战火纷飞”的“文革”年代,县城街头都是“大字报”“大辩论”“大批斗”的场面,农场里也刮起了这股风。

有一次阿晓看到上台“大辩论”的有工人、农民与干部,说得大多是“革命道理”,都是说自己有理,别人不对。也有的是明显有人在背后鼓动他来讲的。台下围了不少人。

有一天红卫兵正在批斗周教授,阿晓知道后,马上出来保护。他脸红红的竖起大拇指比划着,意思是说:“周教授是个大好人,多次为群众治病,从不收钱,你们还要斗他?”

红卫兵贴大字报,还画了漫画,说周教授是反动权威,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资产阶级代表。被阿晓夜里偷偷地撕了。

每次斗争周教授时,阿晓总是站在台后,等周教授一下来,阿晓就扶他回家。

有时红卫兵还将周教授关起来,也是阿晓给他送吃的。

63、(外,日)(旁白):“后来阿晓也受到多次批斗,红卫兵说阿晓曾是国民党兵,也是反动派代表,虽然不说话,但心中还是想过资本主义生活,甚至有的人说可能阿晓就是国民党混进革命队伍中的间谍。说他故意不说话,是为了掩护自己身份。于是作为重点控制对象,天天斗争,有时还陪周教授斗,有时还罚他劳动改造。”

阿晓只是不作声,只顾自己干活。

64、(外,日)邻居李大妈看不下去了,便出来打抱不平,说“阿晓是个老实人,他怎么会是敌人呀?你们真的搞错了”。“你们可不能欺侮他?”可那时农场领导都挨批挨斗了,很少有人敢坚持正义。

65、(外,夜)有几次阿晓肚子饿,关在牛棚内没水喝,晕过去了。幸好邻居通过关系送些水和吃的进去。有次真的病倒了,还是周教授和他关在一起,给他救治,才渡过难关。

这段时间小松也都是李大妈照顾的。

66、(外,日)(旁白):“经一段时间的批斗,后来就以历史问题未查实,反革命无证据来证明,就以劳动改造监督为主,对他稍放宽政策。他继续劳动、划船送货。”

67、(外,日)有一次,邻居李大妈看阿晓人这么好,便说要介绍一对象给他。

李大妈:“阿晓,看你这人勤奋,老实,我给你介绍一个对象怎么样?”

阿晓:(比划着,意思是)(我家中有妻,很不错的)。

李大妈:“你找不到老家,回不了家了呀?”

阿晓:(比划着,意思是:我以后总会有办法的)。

李大妈:“那你长期找不到也不能老是一人呀?”

阿晓:(比划着,意思是)(谢谢你的好意,以后再说吧?再说,我这样的人有谁要跟我呀?)

李大妈:“不会的,你人好,会有人喜欢的。”

阿晓:(笑笑不语)。

 

(六)

 

68、(外,日)(旁白):“这段时间,阿晓还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多次为农场划船送粮运货,虽没加班费,但他经常主动夜里加班。”

69、(外,日)有一次,农场一职工家中失窃,钱物被盗,报了案,当派出所民警来调查时,有人发现阿晓家里有被偷者家中的东西,于是警察就来抓阿晓,阿晓真是有口难言,急得只是比比划划,顿脚捶胸。

在派出所关了多天,后来有人说偷者另有其人,被盗东西是偷者放在阿晓家的。于是才放了回家。

70、(外,夜)1969年一个夜晚。正是“文革武斗”激烈时期,他正划船送一位领导到县城,回家已是深夜。

忽听见有扑通声,水花飞溅起。他马上停下船,一看好像是个人,于是就哇哇地叫,自己也扑通一声跳到河中。天气已有点凉了,他拼命往刚才的声音方向游,只见一个长发的女子在挣扎着,他马上过去抓住了,慢慢到船边,抱到船上。

71、(外,夜)对方是个年轻女子,听口音是外地人,阿晓不会说话,只是比比划划,大意是你不应该想不通什么的。女子直哭。

72、(外,夜,回忆)后来听李大妈说才知道,这女子名陈青梅,安徽人,34岁,有几分姿色。几年前逃荒到此,老公途中病故。

她在走投无路时,在一个陌生地方遇到南阳一个40多岁的姓林的男人,这姓林的会说些花言巧语,经一段时间交往,便嫁给了他。

来到南阳县,谁知一到林家,看到他家已有老婆和儿子。陈青梅气极了,经多次吵架后,这一夜她竟跳河自杀。

73、(外,日)阿晓知道此情,觉得陈青梅很可怜,他带回家,与养子小松住一起,小松也很高兴。

次日阿晓找了李大妈,叫她帮助劝说阿青梅回家。邻居李大妈十分细心,经几天开导,劝陈青梅,可陈青梅说自己无法回去,去了不如死。

于是李大妈问她有何打算同,陈青梅不知所以。

陈青梅说:“姓林的经常赌博,又酗酒,欠了很多债”。有几次姓林的知道陈青梅在农场,便追来要打她,被阿晓气愤地赶走了。

74、(内,日)陈青梅在阿晓家,给他们做饭,洗衣,很开心。有一夜,阿晓在外划船还没回家,农场周边农村有个不务正业的中年男子闯进陈青梅房,想调戏她,被回来的阿晓发现后,便拿起锄头追了出来,那男子慌忙逃掉。

此后,阿晓经常在夜间守候在陈青梅的房边,保护她的安全。

75、(内,日)李大妈有意问陈青梅是否再找个有嫁了,陈青梅也有此意,但不好说。李大妈看出了陈青梅的心思,就问:“陈青梅,你觉得阿晓怎么样?”陈青梅低头露出笑意。李大妈心中有数了。

过了几天,李大妈向阿晓提起了此事,可阿晓坚决不同意,仍是只摇头,仍比划说自己老家有妻。

李大妈说,都这么多年了,你又不知老家在哪?怎么可能等呢?

76、(内,日)后经李大妈等邻居多次创造陈青梅与阿晓接触的机会,慢慢地陈青梅表露出一些意思。

一起吃饭,一起干活。慢慢有了真情。

77、(外,日)1970年,阿晓已四十岁了,快要过年了,他们比较简单地举行了婚礼。

以后的日子相当温暖。

他们农忙时一起下田,干活。空闲时就划船送货,有时回来时还顺便载些客,赚点零用钱。青梅也经常陪阿晓一起。

78、(外,日)阿晓经常带陈青梅坐船到县城,有时雨天,雨落在河面上一圈圈咚咚响,雨打在船蓬上的的嗒嗒声,青梅觉得别有一种风味。

 

(七)

79、(外,夜)那时的月色特别寂静。月影如诗,清辉如洗。深秋之夜,这一带的农村的夜偶然听到不知从何飘来的稀稀点点含糊的私语,远处是一二声蛙吠,到了9点左右,唯有的广播声也在一首国际歌乐曲后就结束了,一切恢复到异常的寂静,忙碌一天的人们大多便入睡了。

一片宁静的田间,月夜的村庄,如同白昼。

阿晓劳动了一天后,便出来走走。他举目远望,一片银光清新却又朦胧,抬头可见不远处的黑影,是另一处村庄的阴影;那稍远处的山石在明月的光映下,还可看到与蔚兰色的天空相连接的模样;一片绿田中待收的稻谷在月亮照耀下显得的有点含羞,却又自由自在。

夜的露水开始有点凉了,散落在石路间,发出点点微光。那时的夜的空气很净,河水尤其清澈,月亮映照到河面上更加纯洁引人。

80、(外,夜)阿晓在稍有空闲的月夜下,忙碌劳作。他在房前屋后种了许许多多菜呀、豆呀、瓜呀。他因特别细心,所以种的东西特别好。经常分给邻居们吃,给周教授吃,还经常帮助周教授干活。大家关系相当和睦。他身体好,又会干,为农场带来了好多收成,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81、(内,日)周教授觉得阿晓人好,经常与阿晓一起,给他看病,讲些帮事,虽然听不懂,但还是会理解。阿晓平时总是把自己种的瓜果、蔬菜等送给大家吃。虽然也并不值多少钱,但正如周教授说的“这是一种难得的温暖呀”。

82、(外,夜)有一年春节后,农场附近的农村做戏。许多在外做生意的农村人都回家了。戏班锣鼓了,在祠堂内有古戏台,当中还有天井,两边轩屋也较长,锣鼓一响就挤满了人群。阿晓虽然看不懂这戏究竟做些什么,但却十分高兴去看热闹。只觉得那些演员进进出出,那后台敲敲打打,很有意思。记得有一次看的戏叫《龙虎斗》,里面还有个哑巴。

阿晓看到戏中那个哑巴被人欺侮,内心愤愤不平。

台下有个人看阿晓进来,便指着台上的哑巴,笑着说:“阿晓,你和台上的一样,也是个哑巴”。阿晓听了很气愤,比划着,意思是说自己会说话,只是听不懂当地的话,学不会当地土话,也不会说普通话。

 

(八)

 

83、(内,夜)阿晓回到家,就比划着对陈青梅说,自己一定得要学当地的话。不然大家都把我当哑巴的。陈青梅也一样,听不懂当地的话,她说自己过去读过几年书,会说些普通话。

陈青梅说:“你先要学会听懂普通话,这样才好学本地话呀?”

阿晓比着说:“我就是觉得难学,我太笨了。”

青梅说:“你不笨,只要认真学,总会学一些的。”

阿晓又指了指自己的耳朵,意思是说,当年给炮震聋了,所以更难学了。

青梅说:“我知道,现在真哑巴的人也会学说话,你其实是正常的人,更应该会学起来的。”

小松初中毕业了,就由他来教吧?

现在就开始,从“a、o、e开始吧?”

于是他们就像一年级学生那样,天天在读a、o、e。

84、(内,夜)经几年的学习,阿晓学会了一些日常普通话。但学字却更难,他自己的话说,“我只会干活,学不了字呀”。

在他有点会说普通话时,就经常对邻居们说,自己解放前从来没出过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只知道自己村头有几棵大树。山边溪水很清,离县城很远。他的话没有能听得懂。

85、(外,日)(字幕)“改革开放以后的1982年”。

江南大地一片商业繁荣景象,家家开厂、户户开店,十大市场迅速崛起。在大潮下,国营农场也进行了大改革。

农场大会,标语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86、(外,日)农场创办加工厂,繁忙的工厂生产经营场面。阿晓也十分积极,除了农忙继续从事农业劳动外,一有空闲,他就帮助工厂打扫、把地上的一点一点捡起来,送到车间,获得工人们好评。

80、(外,日)周明君教授摘帽平反要回上海了,阿晓来欢送,那天他特别情深意切,说不出话,激动的热泪盈眶。因为这几年自己患病时,都是周医生给治的,周医生待他像亲人一样,突然要走了,阿晓感觉失去了宝贵的东西一样,觉得很可惜。

周教授说:“阿晓,没关系的,以后有空我会来看你们的,你有机会也可到上海来找我呀。”

阿晓只是笑笑。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帮助周教授搬东西。

周教授拍拍阿晓的肩说:“阿晓,这些年我在农场得到了你的许多帮助,非常感谢呀!”阿晓只是晃晃头。

周教授把自己用过的一些家用器具留给了阿晓。

阿晓望着渐渐远去的车,心中总觉得一下子空洞洞的,有些茫然。

87、(外,日)(旁白):“农场农业生产实行承包制,经多人推荐,阿晓承包了三百多亩农田,专门种粮食,还雇了几个平时和他较好的农民一起种,慢慢成了种粮大户。阿晓种粮特别勤奋、细致、认真,粮食年年大丰收,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好评,多次上台领奖。”

88、(外,日)采购员小李,是李大妈的儿子,忙于业务往来,奔波全国各地。

有一次采购员小李到了四川某山区,听到当地农民的口音时。想起了阿晓,觉得这话和阿晓太像了。于是经当地人介绍与了解,找到了这个地方。

是个相当偏僻的山区。

89、(内,日)小李回到农场。将此事报告了场长,场长觉得这正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放在心上的一桩事。于是便把阿晓叫来,比划着,阿晓有点意会,非常激动。

90、(外,日)没过多久,小李便带阿晓一起忙碌着准备出行。阿晓在临行前夜,就是睡不着,他眼前映现出一幕幕过去的情景:那老槐树,那山山水水,那邻居、还有只过门几天的老婆……

91、(内,日)天还亮他就起来了,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鱼干、自己种晒的豆等等)包了一大包。

(日,火车上)阿晓是第一次坐火车,觉得特别好奇。一路风光,一路兴奋。

92、(日,火车上)经几天的周转,到了四川。小李就按照前次的路线,再坐多次车才转到了一个偏僻的山区。

93、(外,日)山路弯弯,僻静而幽深。汽车穿梭于茂密的森林,又旋过草地。一路上阿晓东张西望,时时点头,时时合掌。

当他看到车外的山有点当年的模样,路边曾有相识的老槐树时,他激动极了,大笑不止,同时两泪直流。

94、(外,日)四川螺髻山一带千峰叠翠,山势雄奇。烟霏林箐,岚光幻彩,杂树生花,岩穴深处。

几棵百年老槐树显得特别苍劲。 

95、(外,日)35年前阿晓离开时的村庄的痕迹早已变样了,唯有村头那棵扭曲的老槐树还在,那溪、那路还有点模样。当阿晓在车上一看这些老槐树时,手一指,高兴的拍手,直叫。坐不住了。他说不出的话“这就是我的家”。

96、(外,日)他双手合掌,做个拜佛的姿势。

他哪能想到,自己这一生还能回到离别35年了的老家。

像是在做梦。

 

(九)

 

97、(外,日)(特写)身子很粗并且扭曲着的老槐树,树身已空,底端多处树洞,洞边阴森森、黑呼呼的。树叶很茂盛。在夕阳照耀下,透着一道道暗淡的光。

终于找到35年前熟悉的老家了。

98、(内,日)回到老家,房子还在,几位亲人也还在。他激动不已,他见到当年的老友们紧抱一起,说不出话,只是泪花满面。30多年了呀。

老家的人以为他早已不在人世了。与家人见面后,喜从天降,悲喜交加。

99、(内,夜)已改嫁同村人的原配老婆杨氏,听说张安回家,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因其继夫又早亡,现仍孤守未再嫁,带着女儿蓉蓉。

说来也命苦,女儿蓉蓉原嫁给一个当地人,后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老公遇难。至今蓉蓉只陪母亲未再嫁。

杨氏说:“你这么多年没回来,我们都以为你不在了呢?这次回来就好了,以后我们可以团聚了”。

可阿晓心中挂念着的是农场的一大片农田、庄稼,还有青梅与小松。但此时他说不出。他心想:“这次是先来看看的,原来也没打算能找得到,真没想到。”

(外,日)他到了35年前的老房子,前前后后,都感到是那样的稀奇。

他白天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自己30多年来日夜梦中的老家,这些山山水水,这些人。

可自己30多年大半时间在南阳渡过。亲人虽在这里,可这30多年来的亲情友情却在南阳。

100、(内,夜)这一夜,阿晓睡不着。

(画外音)“阿晓怎么也睡不着,心想30多年自己结发妻子还在,又这么可怜。可是自己已娶了老婆,怎么办呢?”

过了一夜,小李说:“我另有任务就先走了。”“阿晓,你终于找到家了,我们就放心了”。可阿晓动嘴说:“我,怕自己不认识,回不去”。小李说:“你女儿都这么大了,会认些字,他会带你的。到时我们再联系。”

101、(内,日)住了几天,他与早年一些邻居们喝了些酒。他对邻居们说:

“我们老家虽然比过去有所改变,但还比较落后,我想把她们全家人带到南阳农场。”邻居们比较赞同。

有人问:“张安,你说你们南阳那么好,以后能不能也带我们几个去见见世面呀?”

张安说:“可以呀,只要你们肯出去,在我那还是有钱赚的”。

他对杨氏说:“我们南阳与这里比差的较大,我这次先带你们过去看看,也见见世面吧?”

蓉蓉一听,高兴极了,说:“我正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呢?”

(十)

102、(外,日)阿晓身边还有一些钱。就带她们娘俩坐火车,坐汽车,坐轮船。

103、(外,日)一路上,杨氏与蓉蓉都很兴奋,阿晓虽然也很高兴,可一想到出现了二个老婆?怎么办时,心中总有点不安。

104、(车内,夜)。张安这些天一路上有点头痛,以后该怎么安家呢?

杨氏也看出张安的心思,前去安慰说:“你已娶了老婆,也是应该的。我不会再有要求,我来了就在你家当个保姆好了”。可张安觉得不妥,坚决不肯。

105、(内,夜)而在南阳家中的陈青梅,这几天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几天来也是睡不好,吃不下。

106、(外,日)经一路几天的奔波,终于来到了南阳农场。

杨氏与蓉蓉一到南阳,真的好像是世外桃源,格外稀奇。

看到农场的良田、工厂、宿舍,一派繁荣景象,更是喜出望外,感到不可思议。

107、(内,日)农场领导十分高兴,当天就设宴为他们一家人的团聚而接风。酒宴上,蓉蓉用普通话高兴地告诉大家,“我的父亲真名叫张安”。“南阳是我新家,是南阳的人救了我的爸爸,是南阳农场给了我们一个团聚的家。我们永远感谢你们”。“我们一家可以在这里安家了”。

农场领导与邻居们表现出热烈欢迎的意思。

108、(内,日)后经李大妈介绍,将34岁的蓉蓉介绍给农场学校的另一个离异青年教师陈历强为妻。

农场领导还把蓉蓉安排到农场工厂当工人。

蓉蓉提出要求母亲杨氏也一起住在女儿家,便于照顾。

109、(内,日)蓉蓉老公陈历强母亲也早已去世,家中只一个父亲。于是蓉蓉与陈历强商定,便将母亲带到陈家。

后李大妈多次帮助从中做了不少工作,促成陈父与杨氏结为“老来伴”。于是又有了新的一喜。

110、(内,日)家庭已优化组合,但语言还难以融合。

一年后,蓉蓉生了儿子,话就多起来了。有一天为了孙子的事,双方老人需要交流,但语言不通,竟又有了笑话。一句话,先由蓉蓉母亲说自己家乡土话转到蓉蓉耳,蓉蓉再用普通话转到老公陈历强耳,陈历强再用南阳当地的话转到爸爸的耳。“四人传递一句话”竟成了当地的一种笑话。

111、(内,夜)一家人利用晚上,开了一个家庭普通话培训班,张安也来,由张安女婿教师陈历强主教,全家共同学习。

经几年的努力,他们一家人基本可以用普通话交流了。张安终于结束了“哑巴”的历史。他高兴地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被不懂普通话给害苦了,所以一定要好好学。”

他听说蓉蓉过几天想回老家一次,张安马上说:“目前我承包的农田人手不够,你正好回去把我们老家的人叫一些来,在这打工好钱赚,这也是我们帮助西部农村发展呀。”

蓉蓉非常赞同。

112、(外,日)又一年春天,张安先后还在农场房前屋后种了一大批树。

他笑着对邻居们说:“有了这些树,这就跟我们的老家一样了,又是新家了”。

一大家人欢聚一堂。

113、(外,夜)(复回到电影现场)

张安带着一家人在人群中散出,天上明月更亮了。

他举头望了望天,用普通话说:“明天又是个好天气。”

一家人欢笑说:“这话说得很正。”

114、(外,日)清晨初升的太阳,大地一派红光。

农场的一大片晚稻绿油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人间冷暖情(歌词)

(一)

斜照天边,

寒风伴远行。

黄昏山影,

日月星辰风云变。

残枝衰草,

秋风落叶孤怜。

梦里相思多少事,

欲说又无言。

 

(二)

苦尽甘来,

阴阳总有应。

昨日付出,

今天回馈满腔情。

孤雁回飞,

百花喜扮人间。

枯木逢春意志坚,

草树亦有情。

 

 

(三)

逆来顺受,

天地总有晴。

石缝劲草,

常有久旱逢甘霖。

冬去春来,

百味人生珍重,

两行泪㾗一片情。

无须说再见。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原创剧本网www.ju20.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serData} {$Company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