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发布信息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全国原创小品剧本创作大赛
小品创作室 | 编剧经纪 | 招聘求职|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代写公司年会小品剧本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论文 > 医药哲学论文 > 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真谛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国际论文网-医药哲学论文   会员:suyu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8/7/20 11:15:53     最新修改:2018/7/20 11:15:53     来源:小品剧本网www.xiaopinjuben.com/ 
论文名:《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真谛》
【原创剧本网】作者:许结
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剧本。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论文
 

      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真谛

    0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着作,也是与儒家学术如双峰并峙的学术经典。《老子》以“道”为核心,以“法自然”为原则,以自然之“真”为人生的终极价值。老子之“道”具有广大而神秘的趣味,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国学术思想之本根在“人”,老子的天道观、自然观,究其根本还是生命的精神、人生的境界,其中充满了人生哲学与智慧。

    老子人生哲学与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又如何给今天的读者以启示?我想可从五个方面或者说抽绎出老子常说的五个字,作些介绍与分析。

    一、“朴”:老子人学三层次

    “朴”是未成器的东西,老子以此喻“道”,所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以明“道”之本原状态,其中内涵是生命之本真、文化之根源。老子以“朴”喻“道”,一方面与其作为物质崇拜的容器有关联,另一方面还与其性质跟古人盛水的陶器有关联。在中国历史典籍与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古代人物被认为是陶器的发明者,最有名的当以神农、舜、雷公以及宁封子为代表。宁封子在传说中不仅是黄帝时负责陶器生产制作的官吏,后来更被道教奉为神仙。这种“有容乃大”的原始物象,成为老子人生哲学的本根。

    在《青源惟信禅师语录》中有一段记载禅师的话:“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老子的人生观也具有这样的正-反-正三层次。

    (一)归根曰静

    《老子》中的“朴”崇拜落实到人生状态,就是主“静”的人生观。他认为: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谓“有身”,在于“有形”,有形则有需求,有需求则有欲望,人的无尽的欲望是破坏自然态的祸根。宋代程颢《秋日偶成》诗有句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静观”二字,也切合老子的人生思想。因为老子主张“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其“无为”有两重含义:一是没做什么,表示一种存在状态;一是不做什么,表示一种行为禁忌。而“无不为”则是在“无为”基础上的顺适自然与民情的政治行为。这也是老子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二)圣人不仁

    当读者沉浸于老子心灵间所奏响的清虚自然、浑沦玄远的主旋律时,会被不谐之声打破,使人感受到某种内心的愤怒而震撼,这就是老子对人生取向否定的层次,即愤世的人生观。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对淳风日丧、政治昏乱、诈伪横行之“智慧”的否定。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英译《老子》谓:“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这是对声色美艳的否定。他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对权威的否定。究其因,则在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三)返璞归真

    由此,老子提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取向。他描述自己的异俗情怀是:“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孩”,开口笑的样子,“未孩”,是种尚不知笑的原始状态。归真,是大顺之德,也是老子反复强调的“知止”“内修”“内悟”的方法与精神。值得注意,老子强调的“知止”与儒家“止于至善”、佛家止观法门,有同工之妙,然其不同在于儒家止于人伦之善,佛家止于心头悟觉,而老子是止于自然之“朴”.缘此而可观老子主“真”的自然人性论。

    二、“真”:老子自然人性论

    “真”是老子的人生归投。面对大千世界,人必然心绪纷杂,而面对自然运化,人又应该活得纯粹。如果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的是“礼”与“文”,那么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更重“真”与“质”.老子明确指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即是“真”.因为“美”需要修饰,有“伪”(人为)地呈现;“真”是纯粹,无须修饰,是自然天成的状态。而修炼人生,不仅在“应自然”,还在于“法自然”.这就是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道无私生。人生面对自然,一在顺适自然,一在热爱自然。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说:“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苞,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顺适自然,我们才能如《老子》第二十七章所列举的“善行”“善言”“善计”“善结”之“无迹”“无瑕”“无策”“无关键”“无绳约”,达到天人相和、浑然一体的境界。热爱自然,也就达到了庄子在“濠梁之辩”中所倡导的“鱼乐”的趣味。后代文人论诗画,如姚鼐论诗说“天地之道,协和以为体”(《海愚诗抄序》),王维论画说“肇自然之性,成自化之功”(《画学秘诀》),皆与老子自然之“真”契合。

    由自然论到政治论,是老子倡导的君王顺适自然,则百姓享受自然的至境。他认为所谓“无不为”,在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而用“事”于“世”的人,包括各阶层的官吏,都要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即道体,道体即自然。据刘笑敢《老子古今》的解读,他认为老子的“玄德”,就是“人文自然”,其中内含人性的天然与人事的自然(不造作,不勉强)。如果我对应老子说的“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就是说一味追求稀世珍品会妨碍人的行为规范。这对人性的戒欲、戒贪,尤其是官吏的反腐倡廉,有着极大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

    从春秋末到战国间,是诸子学兴起的时期,而诸子百家所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天人关系”,如论天,则有“天道”“天志”“天运”“天问”等,甚至有“杞人忧天”这一被后世嘲笑的故事,然其“忧天”本身却是一种自然观的觉醒。在此“天人关系”中,“人性论”又是一个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性”之本根引申出“性善”与“性恶”之争,如孔子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到孟子和荀子,则有了“善”“恶”之分,其中孟子说的“四心”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最为典型,是道德人性论的代表。而老子则不然,他倡导的是自然人性论,这发展到庄子的寓言中,则演绎出达生人性论的故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庄周梦蝶”.也就是“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于是“不知周之梦为胡蝶”“胡蝶之梦为周”“谓之物化”(《庄子·齐物论》)。这是道家自然学派的趣味批判,因为“庄周”与“胡蝶”均来自于自然,亦必返归于自然,顺应自然,珍爱自然,本根一致,这种“物化”(互为)的人生境界,恰是道家天人相和思想的反映。而这也应合于老子的纯粹而自然的“真”. 三、“反”:老子祸福倚伏说。

    苏东坡《前赤壁赋》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通晓“变”与“不变”,确是他达生思想的智慧。而读《老子》,其中“正”与“反”的关系,最是其人生哲理中的智慧所在。再比较“正”“反”之义,老子尤其重“反”的功用,亦即“复命”,兼具返本与反思的旨意。如前所述,老子反复强调的“玄德”,是一种人文自然的表述,但如何达到“玄德”之境,诚如其言“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只要检索《老子》用字,“反”与“复”字极为常见,例如“反者道之动”“正言若反”“复归于无物”“复归其根”“复归其明”等,落实到人生,显然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而这又与老子惯用的以反彰正的语言策略相关,如讨论有无,大小,虚实,巧拙等思想范畴,其用“无”,则有“无知”“无欲”“无身”“弗居”等;用“不”,则有“不言”“不恃”“不有”“不宰”“不自生”“不自贤”等。如此大量使用否定词,是老子告诫我们能做什么的同时,更在喻示人们不能做什么。与之相应,如孔子教弟子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告诫,佛门“三宝”,是“戒、定、慧”,亦首在“戒”,但这是行为的禁忌,而非老子“无为”的原本状态,所以比较而言,老子之“反”更多的是有关哲理的探寻。

    老子提倡“反”与“复”,还可以启迪我们的逆向思维。我们一方面要“贵其师”,尊师重道,才能学有进益,同时也要记住老子说的“不贵其师”,不要因为模拟效仿而失去了自我的创造力。记得年轻时治学,老辈尚存,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如程千帆先生常召我示学,一次对我说:“你们桐城人治学很重‘渊懿'.”我谨记于心,多年后撰成《说“渊懿”》一文,并刊登在《文学遗产》2008年第五期上。此秉承训示,为“正”取之法。

    又一次,当时的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要编一套“古代散文精选”,邀我编《抒情小赋卷》。程先生对我说:“抒情小赋到苏轼以后,就没有什么可选的了。”我思量,程先生这么说作为审美评价自有道理,但这也形成对宋以后抒情小赋的遮蔽,于是我在苏轼《赤壁赋》后又选了宋以后的抒情小赋占全书近一半的篇幅。后来傅先生在丛书《总序》中特别强调“选目颇有新意……唐宋以后赋家占全编半数,读者可从中窥见抒情小赋的历史全貌”.此“反”取之例。

    当然,老子的“反”,主要是以祸福倚伏观启迪人们的生存智慧。这里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人要有明确的得失观“,什么该得,什么不该得,这其中可思考祸福之转换,把握住人生获得的”度“.小说描写男女之情,写得恰到好处,是爱情小说,写过了,成了黄色小说。人也如此,经努力而达至某高度,谓之成功人士,倘”逾规“而超出一步,就出”问题“了。所以老子讲”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此警醒,也内含一”反“字,即反省。他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反对的只是过分安乐、过分享受与过分行为。

    四、”柔“:老子谈生存准则

    老子学术重”柔“,由此延伸出谦、损、卑、下,似乎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其实不然,他是在阴柔与阳刚、盈与谦、满与损的对立关系中倡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共死也枯槁“的生存准则与人生智慧。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第七章《老子》中认为:”老子以降,南方之思想,多好为形而上学之探究。盖其时北方儒者,以经验世界为世界观之基础,繁其礼法,缛其仪文,而忽于养心之本旨。……北方学者之于宇宙,仅究现象变化之规则,而南方之学者,则进而阐明宇宙之实在。“也就是说,老子重”柔“,与南方文化有关。正是出于”养心“的本旨,老子认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慈“是德之体,”俭“是成德达用的工夫,”不敢为天下先“是德性作用的表现方式。

    因为尚”柔“,《老子》书中出现与之相关的三大意象,即水、谷神、玄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对此,苏辙《老子解》释义最为详尽:

    ”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处澄明,深不可测,善渊也;挹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寒必止,决必疏,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以载以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时也。“以”七善“(地、渊、仁、信、治、能、时)言其旨趣。而水之”上善“的外化,就是”江海“,老子认为”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倘若说中国文化中的山水精神,我想孔子偏重”山“(仁者乐山),老子则偏重”水“(智者乐水)。尤其是海洋意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重”陆“而轻”海“,对海洋的认知长期停留或为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或为逃薮,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相比之下,老子对”江海“之为”百谷王“的讴歌,更值得关注。

    至于”谷神“与”玄牝“,也是老子重”水“之母性文化的另一种呈现与赞述。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对此,诸家解释纷纭,如”中虚故为谷,不测故曰神“(司马光),”谷神喻其德,玄牝喻其功“(魏源),”谷为腹,神,腹中元气,玄,幽远微妙,牝,母,生物之本“(蒋锡昌),无非赞美一种生命的原动力。有学者认为,老子的”玄牝“,类同”玄德“,是原始的”大母神“,或谓母神的人格化。

    五、”妙“:老子人生的至境

    如果推敲老子喻示我们的人生至境,就是”妙“.《老子》首章即开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妙,是天道,更是人生,是不以师承为贵,也不取决于所凭借的事物的一种境界,即老子说的:”不贵其师(师承),不爱其资(凭借),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又是一种静态的”玄鉴“(涤除玄鉴),即”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至境“之”妙“,老子创造了两种形象来图解其义。一种形象是”善士“形象:”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里用一”容“字(视觉图像)徐徐展开:一位小心翼翼(若冬涉川)、不敢妄为(若畏四邻)、端谨庄重(俨兮其若客)、消散(若冰之将释)、质朴(敦兮其若朴)而又胸怀深广(旷兮其若谷)、浑沦莫测(浑兮其若浊)的”善士“.

    另一种形象是”赤子“(或”婴儿“)。老子描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音沙,嘶哑),和之至也。“赤子说源于《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而将赤子形象加以图绘式地描写,则是老子论道的一种独特方式。老子以”赤子“比喻含德纯厚之人,则用大量的外在物象如”蜂虿虺蛇“”猛兽“”攫鸟“的围剿以衬托主体形象的神奇,复以”握固“”朘作“之动态以及”号而不嗄“的形与声以昭示其”精“”和“之气,一幅语象化的”赤子“图像活脱而生。在《老子》中,赤子形象亦尝用”婴儿“来表述,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又往往与其自我人生的构图结合起来,赤子之”真“,即为老子的至境与至性。

    先父允臧先生论老子之”道“有诗云:”有无徼妙入云烟,道道名名几树蝉。太息人偏遗矢溺,却从身外觅玄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离我们很远,也很近。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际剧本网(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粤ICP备14022528号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代写代发论文 | 编剧经纪 | 招聘求职|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别: 范围: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代写年会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剧本
国庆快板台词《有我在》
医院医生护士与请病人患者感
创新转型升级相关情景剧《改
法官庭前调解音乐搞笑小品《
医师节内科医生治疗重症肌无
关于母爱的小品《重见阳光》
专业代写小品剧本
代写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小品剧本
感人故事小品剧《我爱你中国》
小学生表演红色历史题材小品《
乡村振兴小品剧本《村里那些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小品《老
电信诈骗和网贷小品《心急的陷
六一儿童节超感人小品《唯一的
512护士节正能量小品剧本(你健
五一劳动节晚会节目爆笑小品《
供电局员工感人小品剧本《照亮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电视台融媒体小品剧本《融媒体
建设精神文明社会音乐剧剧本《
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
职校老师学生小品剧本《校企合
工地项目部小品剧本《口碑重要
校园情景剧剧本《我的好爸爸》
预缴税款搞笑小品《欢喜冤家》
政府好政策鼓励回乡创业情景剧
大学生红色爱国思想教育小品剧
乡村振兴音乐剧剧本《最美乡村
市场监督管理局315晚会小品剧本
供电公司智能电表宣传快板剧本
乡村振兴村官小品《致富带头人
革命烈士情景剧剧本《刘惜芬》
服务行业超搞笑小品剧本《以礼
养老保险快板台词《城乡居保最
纪委小品剧本《巡察组的故事》
公司年会爆笑小品剧本《唐僧师
国家电网双人相声剧本《使命和
疾病防控科学就医温馨幽默感人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论文 > 医药哲学论文 > 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真谛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国际论文网-医药哲学论文   会员:suyu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8/7/20 11:15:53     最新修改:2018/7/20 11:15:53     来源:小品剧本网www.xiaopinjuben.com/ 
论文名:《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真谛》
【原创剧本网】作者:许结
中国原创剧本网论文创作室专业代写各种论文,代发各类论文。 QQ:719251535

      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真谛

    0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着作,也是与儒家学术如双峰并峙的学术经典。《老子》以“道”为核心,以“法自然”为原则,以自然之“真”为人生的终极价值。老子之“道”具有广大而神秘的趣味,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国学术思想之本根在“人”,老子的天道观、自然观,究其根本还是生命的精神、人生的境界,其中充满了人生哲学与智慧。

    老子人生哲学与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又如何给今天的读者以启示?我想可从五个方面或者说抽绎出老子常说的五个字,作些介绍与分析。

    一、“朴”:老子人学三层次

    “朴”是未成器的东西,老子以此喻“道”,所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以明“道”之本原状态,其中内涵是生命之本真、文化之根源。老子以“朴”喻“道”,一方面与其作为物质崇拜的容器有关联,另一方面还与其性质跟古人盛水的陶器有关联。在中国历史典籍与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古代人物被认为是陶器的发明者,最有名的当以神农、舜、雷公以及宁封子为代表。宁封子在传说中不仅是黄帝时负责陶器生产制作的官吏,后来更被道教奉为神仙。这种“有容乃大”的原始物象,成为老子人生哲学的本根。

    在《青源惟信禅师语录》中有一段记载禅师的话:“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老子的人生观也具有这样的正-反-正三层次。

    (一)归根曰静

    《老子》中的“朴”崇拜落实到人生状态,就是主“静”的人生观。他认为: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谓“有身”,在于“有形”,有形则有需求,有需求则有欲望,人的无尽的欲望是破坏自然态的祸根。宋代程颢《秋日偶成》诗有句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静观”二字,也切合老子的人生思想。因为老子主张“无为”,由“无为”而“无不为”,其“无为”有两重含义:一是没做什么,表示一种存在状态;一是不做什么,表示一种行为禁忌。而“无不为”则是在“无为”基础上的顺适自然与民情的政治行为。这也是老子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

    (二)圣人不仁

    当读者沉浸于老子心灵间所奏响的清虚自然、浑沦玄远的主旋律时,会被不谐之声打破,使人感受到某种内心的愤怒而震撼,这就是老子对人生取向否定的层次,即愤世的人生观。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对淳风日丧、政治昏乱、诈伪横行之“智慧”的否定。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英译《老子》谓:“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这是对声色美艳的否定。他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对权威的否定。究其因,则在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三)返璞归真

    由此,老子提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取向。他描述自己的异俗情怀是:“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孩”,开口笑的样子,“未孩”,是种尚不知笑的原始状态。归真,是大顺之德,也是老子反复强调的“知止”“内修”“内悟”的方法与精神。值得注意,老子强调的“知止”与儒家“止于至善”、佛家止观法门,有同工之妙,然其不同在于儒家止于人伦之善,佛家止于心头悟觉,而老子是止于自然之“朴”.缘此而可观老子主“真”的自然人性论。

    二、“真”:老子自然人性论

    “真”是老子的人生归投。面对大千世界,人必然心绪纷杂,而面对自然运化,人又应该活得纯粹。如果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的是“礼”与“文”,那么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更重“真”与“质”.老子明确指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即是“真”.因为“美”需要修饰,有“伪”(人为)地呈现;“真”是纯粹,无须修饰,是自然天成的状态。而修炼人生,不仅在“应自然”,还在于“法自然”.这就是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道无私生。人生面对自然,一在顺适自然,一在热爱自然。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说:“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苞,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顺适自然,我们才能如《老子》第二十七章所列举的“善行”“善言”“善计”“善结”之“无迹”“无瑕”“无策”“无关键”“无绳约”,达到天人相和、浑然一体的境界。热爱自然,也就达到了庄子在“濠梁之辩”中所倡导的“鱼乐”的趣味。后代文人论诗画,如姚鼐论诗说“天地之道,协和以为体”(《海愚诗抄序》),王维论画说“肇自然之性,成自化之功”(《画学秘诀》),皆与老子自然之“真”契合。

    由自然论到政治论,是老子倡导的君王顺适自然,则百姓享受自然的至境。他认为所谓“无不为”,在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而用“事”于“世”的人,包括各阶层的官吏,都要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即道体,道体即自然。据刘笑敢《老子古今》的解读,他认为老子的“玄德”,就是“人文自然”,其中内含人性的天然与人事的自然(不造作,不勉强)。如果我对应老子说的“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就是说一味追求稀世珍品会妨碍人的行为规范。这对人性的戒欲、戒贪,尤其是官吏的反腐倡廉,有着极大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

    从春秋末到战国间,是诸子学兴起的时期,而诸子百家所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天人关系”,如论天,则有“天道”“天志”“天运”“天问”等,甚至有“杞人忧天”这一被后世嘲笑的故事,然其“忧天”本身却是一种自然观的觉醒。在此“天人关系”中,“人性论”又是一个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性”之本根引申出“性善”与“性恶”之争,如孔子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到孟子和荀子,则有了“善”“恶”之分,其中孟子说的“四心”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最为典型,是道德人性论的代表。而老子则不然,他倡导的是自然人性论,这发展到庄子的寓言中,则演绎出达生人性论的故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庄周梦蝶”.也就是“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于是“不知周之梦为胡蝶”“胡蝶之梦为周”“谓之物化”(《庄子·齐物论》)。这是道家自然学派的趣味批判,因为“庄周”与“胡蝶”均来自于自然,亦必返归于自然,顺应自然,珍爱自然,本根一致,这种“物化”(互为)的人生境界,恰是道家天人相和思想的反映。而这也应合于老子的纯粹而自然的“真”. 三、“反”:老子祸福倚伏说。

    苏东坡《前赤壁赋》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通晓“变”与“不变”,确是他达生思想的智慧。而读《老子》,其中“正”与“反”的关系,最是其人生哲理中的智慧所在。再比较“正”“反”之义,老子尤其重“反”的功用,亦即“复命”,兼具返本与反思的旨意。如前所述,老子反复强调的“玄德”,是一种人文自然的表述,但如何达到“玄德”之境,诚如其言“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只要检索《老子》用字,“反”与“复”字极为常见,例如“反者道之动”“正言若反”“复归于无物”“复归其根”“复归其明”等,落实到人生,显然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而这又与老子惯用的以反彰正的语言策略相关,如讨论有无,大小,虚实,巧拙等思想范畴,其用“无”,则有“无知”“无欲”“无身”“弗居”等;用“不”,则有“不言”“不恃”“不有”“不宰”“不自生”“不自贤”等。如此大量使用否定词,是老子告诫我们能做什么的同时,更在喻示人们不能做什么。与之相应,如孔子教弟子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告诫,佛门“三宝”,是“戒、定、慧”,亦首在“戒”,但这是行为的禁忌,而非老子“无为”的原本状态,所以比较而言,老子之“反”更多的是有关哲理的探寻。

    老子提倡“反”与“复”,还可以启迪我们的逆向思维。我们一方面要“贵其师”,尊师重道,才能学有进益,同时也要记住老子说的“不贵其师”,不要因为模拟效仿而失去了自我的创造力。记得年轻时治学,老辈尚存,耳提面命,获益良多。如程千帆先生常召我示学,一次对我说:“你们桐城人治学很重‘渊懿'.”我谨记于心,多年后撰成《说“渊懿”》一文,并刊登在《文学遗产》2008年第五期上。此秉承训示,为“正”取之法。

    又一次,当时的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要编一套“古代散文精选”,邀我编《抒情小赋卷》。程先生对我说:“抒情小赋到苏轼以后,就没有什么可选的了。”我思量,程先生这么说作为审美评价自有道理,但这也形成对宋以后抒情小赋的遮蔽,于是我在苏轼《赤壁赋》后又选了宋以后的抒情小赋占全书近一半的篇幅。后来傅先生在丛书《总序》中特别强调“选目颇有新意……唐宋以后赋家占全编半数,读者可从中窥见抒情小赋的历史全貌”.此“反”取之例。

    当然,老子的“反”,主要是以祸福倚伏观启迪人们的生存智慧。这里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人要有明确的得失观“,什么该得,什么不该得,这其中可思考祸福之转换,把握住人生获得的”度“.小说描写男女之情,写得恰到好处,是爱情小说,写过了,成了黄色小说。人也如此,经努力而达至某高度,谓之成功人士,倘”逾规“而超出一步,就出”问题“了。所以老子讲”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聋“,此警醒,也内含一”反“字,即反省。他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反对的只是过分安乐、过分享受与过分行为。

    四、”柔“:老子谈生存准则

    老子学术重”柔“,由此延伸出谦、损、卑、下,似乎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其实不然,他是在阴柔与阳刚、盈与谦、满与损的对立关系中倡导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共死也枯槁“的生存准则与人生智慧。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第七章《老子》中认为:”老子以降,南方之思想,多好为形而上学之探究。盖其时北方儒者,以经验世界为世界观之基础,繁其礼法,缛其仪文,而忽于养心之本旨。……北方学者之于宇宙,仅究现象变化之规则,而南方之学者,则进而阐明宇宙之实在。“也就是说,老子重”柔“,与南方文化有关。正是出于”养心“的本旨,老子认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慈“是德之体,”俭“是成德达用的工夫,”不敢为天下先“是德性作用的表现方式。

    因为尚”柔“,《老子》书中出现与之相关的三大意象,即水、谷神、玄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对此,苏辙《老子解》释义最为详尽:

    ”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处澄明,深不可测,善渊也;挹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寒必止,决必疏,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以载以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时也。“以”七善“(地、渊、仁、信、治、能、时)言其旨趣。而水之”上善“的外化,就是”江海“,老子认为”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倘若说中国文化中的山水精神,我想孔子偏重”山“(仁者乐山),老子则偏重”水“(智者乐水)。尤其是海洋意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重”陆“而轻”海“,对海洋的认知长期停留或为神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或为逃薮,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相比之下,老子对”江海“之为”百谷王“的讴歌,更值得关注。

    至于”谷神“与”玄牝“,也是老子重”水“之母性文化的另一种呈现与赞述。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对此,诸家解释纷纭,如”中虚故为谷,不测故曰神“(司马光),”谷神喻其德,玄牝喻其功“(魏源),”谷为腹,神,腹中元气,玄,幽远微妙,牝,母,生物之本“(蒋锡昌),无非赞美一种生命的原动力。有学者认为,老子的”玄牝“,类同”玄德“,是原始的”大母神“,或谓母神的人格化。

    五、”妙“:老子人生的至境

    如果推敲老子喻示我们的人生至境,就是”妙“.《老子》首章即开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妙,是天道,更是人生,是不以师承为贵,也不取决于所凭借的事物的一种境界,即老子说的:”不贵其师(师承),不爱其资(凭借),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又是一种静态的”玄鉴“(涤除玄鉴),即”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种”至境“之”妙“,老子创造了两种形象来图解其义。一种形象是”善士“形象:”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里用一”容“字(视觉图像)徐徐展开:一位小心翼翼(若冬涉川)、不敢妄为(若畏四邻)、端谨庄重(俨兮其若客)、消散(若冰之将释)、质朴(敦兮其若朴)而又胸怀深广(旷兮其若谷)、浑沦莫测(浑兮其若浊)的”善士“.

    另一种形象是”赤子“(或”婴儿“)。老子描写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音沙,嘶哑),和之至也。“赤子说源于《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而将赤子形象加以图绘式地描写,则是老子论道的一种独特方式。老子以”赤子“比喻含德纯厚之人,则用大量的外在物象如”蜂虿虺蛇“”猛兽“”攫鸟“的围剿以衬托主体形象的神奇,复以”握固“”朘作“之动态以及”号而不嗄“的形与声以昭示其”精“”和“之气,一幅语象化的”赤子“图像活脱而生。在《老子》中,赤子形象亦尝用”婴儿“来表述,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又往往与其自我人生的构图结合起来,赤子之”真“,即为老子的至境与至性。

    先父允臧先生论老子之”道“有诗云:”有无徼妙入云烟,道道名名几树蝉。太息人偏遗矢溺,却从身外觅玄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离我们很远,也很近。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论文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原创剧本网www.ju20.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代发论文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serData} {$Company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