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全国原创小品剧本创作大赛
代写公司年会小品剧本
剧本名:边缘人生之《苏三起解》
【原创剧本网】作者:王中元
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二人转剧本。电话:13979226936 联系QQ:652117037
年会剧本
 

电影剧本——边缘人生之

《苏三起解》

日,都市林立的高楼,来往车辆如织

都市的大街上,人们来去匆匆。

我们看不清他们的本来面容,只见他们神情或麻木或茫然,只见那地面上,红的鞋、黑的鞋、白的鞋,此起彼伏,不停地翻动。一会儿,前面的鞋印被后面的鞋印所覆盖,随后,后面的鞋印又被其他的人所覆盖。

都市的河流是浑浊的。六月的阳光下,浑浊的水面飘浮着城市的排泄物:烟盒、纸屑、塑料瓶、塑料口袋,——展示着都市的文明。

(画外音):

    神说:孩子,一粒沙即一定义,一撷波,即知来和去。其实,卑微和伟大都是一种虚拟,一足踏进了恒河,便是你对世界最好的献祭。

河岸,一个中年男人渐出画面。这男人大约五十左右人,头有点秃,面部轮廓分明;服饰虽不入时,但十分整洁。他刚从河边的铁椅上小憩了醒来,一只手拿着垫睡的报纸,一只手抹着那淡淡忧郁的双眼。他寻思了一下,沿河边小路走着,来到树丛下,他抬起头,又木然地停了下来。

推出片名:边缘人之《苏三起》。

(画外音)在社会的边缘,生活着一些人,他们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从而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而难以自拔,重新融入到社会的主流生活中来,继而走向绝望和犯罪。其中,有些人是有意识的,有些人是无意识的,但至少他们最初都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称他们为边缘人。

夏日的午后,阳光有些异样。

那蝉在树枝上歇息,那树枝被午后的烈日所炙,已渐失去了荫凉,使它鸣叫不已。

树枝与树枝间,有一只硕大的蜘蛛正在精心构筑着它的网。阳光下,那网绸缎一样,闪发着亮光。那光,透着些些馨凉。

蝉儿见了,以为馨凉的风在向它召唤,从树枝上飞过去。不料,蝉翼刚粘上网便难以动弹。它挣扎着,网络一丝丝越缠越紧。而蜘蛛则远远地盯着它,双眼阴冷地露出冷冷的光,叫人见了不寒而栗。——它静静地吐着它的丝。随后,那蝉全身裹满了丝,无法动弹,直至从网中掉落地上。接着,蜘蛛从树枝上下垂,并迅速地移动过去,慢慢地享受这丰盛的美餐。

此情此景,让他惊愕不已。

他抬起头,转了一圈,一排排高楼直逼眼睑。他定了定神,拿起报纸看了看,标题是《越南组建南海舰队,欲与中国对抗》,他翻开另一版《乌克兰妇女裸身上街游行》。他摇了摇头,顺手将报纸扔草坪上,便漫无目的的在河边小路的林荫中转。见一只喝完的“王老吉”易拉罐挡在路上,他用脚尖试了试,飞起一脚将它向河中踢去。

听见“扑”地一声,右脚上的鞋帮裂了个大口。

他坐路边水泥凳上,脱下鞋,无奈地摇着头。

河边林荫小路。

他想起台湾诗人罗门的诗,他苦笑着吟出声来:“他朝他的鞋声走去……”随后,打着《红河谷》的口哨独自慢步,心中有几分惬意从脸上表现出来。

兜里的电话响了起来。

拿出手机,电话那头传来浓浓地川东口音:“你好,我是电信局的维修工,你是张先生吗?”

他回答说:“对,我是。”

电话那头:“你妈的电话没问题,是她没有放好。”

他松了口气:“麻烦你让她接一下电话。”

电话里:“婆婆,婆婆,你儿子电话,接一下。”

一会儿,电话里传来他熟悉的母亲的声音:“儿子……儿子……”那声音有点孤怜。

他大声叫了一声:“妈!——这一个多星期给你打电话都不通,我才报电信局的维修电话。你最近身体还好吧?”

母亲象孩子一样:“就是不好呢!感冒了,床都起不来!”

他忽然全身没了底气,心里有点难受:“去医院看看吧!……小妹来过没有?”

“妹来过。还不是坐一下就走了。现在药好贵,开两三天就百多元,吃不起啊!”母亲诉着苦说。

听见母亲的答复,一种悲凉袭上心来。他找个石墩坐下,眼睛热汪汪地,一支手撑着额头:“再贵还是要吃啊!你给小妹说,叫她先垫着,我这一份我会付给她的。”

电话里:“现在住院住不起啊,动不动就上万……”母亲的声音显然有点无助。

他双眼红红的:“妈,但是要住啊……你一定要保重身体……”

“是的。”母亲回答说,“糖尿病又犯了,一天到晚都昏沉沉地……”

他出了口粗气,抬了抬头,无言以对地重复着:“妈,你告诉小妹,住院费我承担一半,渡过这段时间,我一定会给她的。”

电话那头:“要得……”

他还想说什么,嘴忍了忍,电话没完,就无奈地关上手机,呆坐那里。他摸着裤包,抓出孤零零地三张十元的纸币,抬手捶了一下坐凳,一滴泪珠从眼眶悄然滑落。

(回忆)上午十一点左右。

他走进小吃店。

服务大姐地招呼道:“还是一碗稀饭,一个鸡蛋,两个馒头?”

他点了点头,走到放泡菜的桌前,拿起一个小碟,夹了满满一碟泡莲白,找个位子坐下,边看报,边吃着,看见一则招聘广告,他的眼睛停住了……

吃完饭,他摸出四元零钱,服务大姐找了他五角。

他掏出烟,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离开。

(回忆)下午,六点过。

他又来到小吃店,摸了摸包,一共还有三十七元钱。他找个位子坐下,对服务大姐:“来碗稀饭,三个馒头。”

服务大姐:“馒头没了,花卷行不行?”

“行。”

服务大姐:“甜的还是咸的?”

他想了想:“甜的吧。”又走到小菜盆前,盛了一满碟泡菜。

服务大姐看了看他,关心地道:“你天天都吃馒头稀饭,吃得惯?”

他掩饰地笑了笑:“吃得惯。你们这里的馒头是老面做的,好吃。”

吃完,他拿了二元五角零钱放桌上,说了声:“收钱。”

服务大姐怔怔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7  河边,石墩上。下午。

他埋着头。久久地,坐那里。忽然,若有所思地,他拨动手机。

话机传出拨通的声音。

电话那头:“张总,这两天厂里加班,回来不了。明天四月三十我们放假,约个时间见面吧。”

他口气有点严肃地:“我不给你打电话,你根本就不理了。”

电话那头:“我想过给你打,只是……”

他有点不耐烦地,打断:“好了,明天我希望你不要爽约了,在那儿?”

“金沙附近吧,找个茶馆?”

他爽快地:“行,就金沙附近。”

通完电话,他眼中闪现出一丝希望,他站起身,昂着头,向远处望去。

8  第二天,上午。金沙附近一间茶肆。

茶馆才开门,服务员打扫着卫生,他俩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李辉对服务员:“小姐,来两杯茶。”

他仔细打量着李辉的穿着和人。衣服和裤子皱巴巴的,十几年没见了,胡子拉茬,满脸皱纹,有点萎缩的样子,一看他这些年就过得比较艰辛。

他拿出当年李辉借条的复印件,注视着李辉:“你看,十五年了,到处找你,要不是找到你家,这一辈子都见不着你了。”

李辉低垂着头,低三下气地:“张总,不是我不想还,这些年做什么亏什么,真的没钱啊!”

“没钱总该见一面吧?那怕有句话打发也行。”他指着复印件,不紧不慢地,“照你的承诺,1.5‰的月息,十七万加起来,该不少于七十万了吧。”

李辉不吭声地望着窗外。

他用脚尖碰了碰李辉:“怎么你也得说一句呀?”

久久地,李辉从兜里掏出烟,点燃一支后将烟放桌上,翻着白眼,诉苦地开口了:“张总,我承认还你。但现在我在一家家俱厂做包装工,一个月才两千来元,小邱在镇上帮人装电瓶车,千来元一个月,加起来三千来元。我两个小孩,超生的儿子正在读高中,成绩好,我们不能耽搁他呀。”

他紧盯李辉双眼:“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不说打呀杀的。躲了十几年,总该表示表示吧?”

说到实质问题李辉低头不语。

他有点不耐烦地用手敲着茶桌:“怎么,就准备这样打发我?”

李辉抬头看了他一眼,十分无奈地道:“张总,真的没得法呀,要不我在你那儿去上班,给你打工,用打工的钱还你。”

他不易察觉的苦笑了一下,吸了口长气:“你的意思就是我们坐这儿干磨?”

李辉仍然低垂着头不吭声。

“既然找到了,你总得有个说法吧。”

李辉:“现在娃娃读书要钱,我们两口子的钱,都用在娃娃身上了。这样,我争取下个月还你三千。”

“哈,哈,哈!”他被逗乐了,仰头大笑了起来,“三千元?十五年?打发叫花的是不是?”

李辉闷闷地坐那里,再也不开腔了。

他拿起手机,发着短信,一一的给朋友带去五一的问候。

久久地沉默。李辉一只接一只地抽着烟。

发完短信,见李辉仍不说话,他软硬兼施地:“你竟准备这样打发我?两万叁万还是拿出点诚意来?”

李辉忽然撑了一下身子,反倒来气地:“我都这样低三下四了,我要是能拿出来,也不会这样求你!”

他从桌上抽出一只烟,点燃,翘起二郎腿,做得狠狠地样子:“要这样的话,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李辉霍地起身说道:“我知道你发短叫人来了,你把我带走我也没办法,我给你打工还债好了。”

见李辉这样,他忍俊不禁地笑了。五十岁的人了,自己都找不到地方打工……但他还是居高临下地:“剩下的,你准备怎么办,总得有个计划。”

“春节前再还你五千。”

他想了想,突然说:“把你身份证拿出来!”

“我没带身份证。”

“奇怪了,身份证没带?”他有点发怒地道。

“你看嘛,真的没带。”说着李辉将衣裤的荷包全翻给他看。

他看见李辉从包里抓出一把零钱和几张破纸外,其它什么都没有。

“人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借钱也没人借给你。春节前,我父亲病了住院,找我表哥借五千元钱,明明他生意做得不错,看我们两口子给人打工,怕还不起,说是才还了房贷,就是不借。”说着,李辉两眼红红地,“不怕你笑,整个春节,我们一家四口,就靠一千元渡了过来。”

听李辉这么说,他不禁有了同病相怜地感受。想了想,口气缓和地:“那么这钱你准备怎么还呢?”

李辉认真地:“打工是肯定还不了。我想明年还是找个小生意做。”

“你还是写个还款计划吧。”他居然有点同情地说。

李辉点了点头:“行”。

“说实话,你在我这儿借钱后,是不是打牌输了?”

李辉回忆说:“不是。我拿了钱后,买了五千根沙树杆给人送去,他说第二天给钱给我。第二天我去,沙杆全拉走了,人也找不到了。”

他苦笑着戏谑地:“就跟我和你一样?”

“过去大家都认识,都很讲信用……”李辉说着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哦……”他站起身,“就这样吧。我也不想逼人太狠,但希望这一次你能守信用。”

李辉如释重负地:“张总,你放心,我保证守信用!”

“好吧,我相信你。”说完,他有意摸了下包,道“今天什么都没带,我要到龙湖去,在你那儿拿点零钱坐车。”

李辉一把抓出钱,数了数,一共95元,口中说:“就只这点钱,你拿去。”

他留了25元给李辉,自己拿了70元,嘴上说:“打的25元,买包‘天子’45元,剩下的你留着。”

说完,同李辉相别而去。

9  来到府河边,已是下午。

   他站那里看人家斗地主,裤兜里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

他掏出手机,一看,是同母异父的妹妹从老家打来的电话。

“小妹,有事么?”他随口问道。

电话里的声音:“二哥,你回来一趟,妈怕是不行了,她想见你一面。”那声音不冷不热。

他有点紧张:“到底怎么回事?”

电话那头:“昨天晚上,养老院来电话,说她感冒了,发高烧,我和建把她送人民医院去抢救,她到现在都一会清醒,一会说胡话。医生说,她可能不行了。说胡话的时候老是念着你的名字,看来是想见你一面才落得下那口气。”

“好!我这就去准备,最迟明天下午到。”他接过电话,神情黯然地呆坐河边铁椅之上。

10  (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万县市万开路边的一个大院。

一群孩子唱着:“天子城,李子城,打把剪刀送客人,客人对我笑,送我白糖糕,……”在院中躲着迷藏。

一位大两岁的叫牛娃小孩,捉住一位五六岁的小孩,高喊:“捉住了!捉住了!张妹的猫!”

听着喊声,其他孩子从四周涌了出来。

叫张妹的从那小孩手中挣脱,不服气的说:“不准赖,牛娃,我看见你眼睛都没蒙住。”

“蒙住了的!”牛娃强辩道。

“就是没蒙住!就是没蒙住!我看见你指缝张开的。”张妹用手比划着,学着牛娃的样子。

牛娃一把拉着他,耍赖地对大伙:“不管!反正就是张妹的猫!”

张妹也不示弱:“大欺小,吃不饱,小欺大,不害怕!”

牛娃用力一推,一把将他搡在地上,对其他伙伴:“走,我们不跟他玩,他是连爸爸都没有的人。”

张妹从地上爬起来,指着牛娃:“你才没有爸爸!”

“你爸爸在那儿?你说!”牛娃大声问。

张妹:“……?”

“要不你爸就是坏人,我们咋从来没有见过?”说完大家一阵大笑。

“你爸才是坏人!”他拼着命扭住牛娃不放。

一位二十三、四岁的中等个子女人,一脸怒气,从屋里气冲冲出来。她双眼瞪得很大,一把拉住那叫牛娃的孩子:“牛娃,我警告你,乱说是要负责任的!”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使牛娃不敢再吭声。随后,女人对其他孩子:“他爸在外地工作,几年才回来一次,你们不要听牛娃乱说。”

说完,拉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屋里去了。

11  (回忆)屋内。

女人无声地搂住孩子……

孩子委曲地:“孃孃,我没说谎。”

女人点着头,恳求地:“娃儿,我们今后不跟他们耍……”

儿子懂事地点着头。

母子相互搂头,无助地,谈出画面。

12  河边铁椅上。

他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已是下午五点钟了。

他站起身,双手叉裤包里,嘴角露出苦苦地一笑。随后,向四周张望了一下,毅然地朝街头走去。

13 下班时间,车辆如织。

十字路口,绿灯熄灭,红灯亮。

远远地,一辆白色宝马驰来。

他用眼角的余光瞅着那车,埋头向对街穿行。

汽车驶近了,他忽然向车头右上角奔去,身子刚碰上车头,汽车前行的惯力将他弹了起来。他顺势双手抱头向后一仰,人被重重地弹了个四脚朝天。

汽车“吱”地一个紧急刹车,停了下来。

有路人惊呼:“宝马车撞人了!”街上的人一涌而来。

他仰睡地上,由于走得太急,加上已是五十岁的人了,被汽车外力一撞,脸色煞白。

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打开车门从车上下来,喳喳呼呼地挤进围观的人群:“怎么搞的,走路又不看红绿灯!”

“唉,开宝马就带劲,撞着人个性都十分鲜明。”有人俏皮地说。

“别说那些。”一位长者挤进人群,对女人,“看人有没有问题,不行就打120。”

“我开得又不快。”女人满脸无辜辩解说。

 这一跤摔得不轻。他仰睡地上,半晌才缓过气来:“嗨!……”他呻吟了一声,慢慢睁开眼睛。用手撑了撑,勉力地坐地上。

为避免激起公愤,女人蹲下身子:“没什么吧?”同时,为了撇清责任,带有点责备的口吻:“大爷,红灯亮了,你也不小心,该看清了才走。”

“这样说就错了。”一位中年男人指斥道,“这是人行横道,人没事,都好说。撞了人就是你全部责任。”

女人一听自觉理亏,和颜地改口说:“大爷,看有没什么?要不坐我车去医院检查一下?”

他伸手摸着臂膀,有点痛,难受地:“我刚接到妹妹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我妈住院了,高烧不止,胡话中念着我的名字,所以走急了点。”

“你老家在什么地方?”有人问。

“万州。”他说着用手撑着地面。

女人在路人的帮助下,将他扶起来坐路沿石上。

女人:“大爷,要不我们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

他摇了摇头,手指街对面列车售票点:“时间来不及了,我得买车票连夜赶回万州。”

“都五十来岁的人了,被车撞了,还想着母亲。”长者感慨地说。

“大姐,如果没啥问题,赔点钱算了。”有人提议说。

女人迟疑片刻无奈地:“大爷,你看怎么样?”

他用手捶着背,有点难为情地伸出脚,皮鞋的口子更大了,上身穿的T恤和休闲裤都有着同地面明显的擦痕。

“‘LV’名牌,单这双皮鞋就千多元。”旁边人说。

女人伸手拉开挎包,拿出钱夹,有点委曲地打开给他看:“你看,我身上就两千来元,赔你两千怎么样?”

路人不平地:“开个宝马车,身上才揣两千元,要是口气大点的人,医药费也要敲你三五千。”

女人尴尬地:“老人家,我身上真只有这两千来元。”

“算了,两千就两千。”他大度地给女人解围,说:“也不全怪你,我也有责任。”

女人迅速地数了数钱,递给他。

画面上,他表情复杂的接过钱淡去。

14 夜。万州人民医院。

病房中,医生和护士查房。护士给他母亲量体温。他的小妹和妹夫站一旁。

护士取出他母亲腋下的温度计,交给医生。医生看了看,用手摸了摸他母亲的额头,听了听胸音,摇着头:“都还没退烧。你二哥来没有?老人一直惦着呢?”

小妹:“下午已打电话了,估计明天上午可以到。”

医生:“今天晚上家属最好不要离开。老人嘴有点干,用棉签给她蘸矿泉水润润。”

小妹点着头。医生和护士推门出去。

15 傍晚,回到住地。

他打开门,屋子是新装的,室内没有家俱,空荡荡地,显然没人住过。

他推开小屋,地板上搭了个地铺,他倒地铺上养神。

楼下传来一阵阵高分贝的歌声,使他一点也安静不下来。

他走到窗前眺望,看不出喜庆的端倪,转身又带上门出去。

16 那二人,引起他鸣。

来到楼下,他抬头四处搜寻了一下。

《美酒加咖啡》的歌声,从街头飘了过来……

两个残疾人,一男一女,推着用铁管焊的小车,小车上装着音响,上面挂了个红色小桶。男人是个跛脚,女人只有一只眼睛,两人大约都四十岁左右,他们衣衫褛烂,满脸的苦大仇深。女人拿着话筒,边走边唱。那女人,嗓子极好,声音同邓丽君是似而非。当女人重复着“一杯再来一杯”时,则多了几分无助和凄楚,全然没有邓丽君那种似愁欲闲的娱乐底蕴。

二人从街头直到巷尾缓缓而行,所有的路人和店面的人都站街上看、听,却一脸的麻木不仁。当二人走过他们身边时,他们却后退着离开,没人主动奉上分文。

他的手伸进裤包,以为二人要从身前走过,那二人都从街对面径直前行。

他摸出一张十元的钞票,走到水果摊前换了两张五元小钞,一张放入包内,一张拿手上,见二人已转过街头。

他匆匆追了上去,将五元钱放入小桶里,看了看,里面有一张五角,两张一元的纸币,还有三个桃子。他眼红红地站那里,直到女人唱着《爱的奉献》消失了踪影。

17 晚,去火车站的路上。

霓虹灯闪烁,红男绿女川流不息。

他路过一个按摩店前,门口站着的小姐身穿暴露的纱衣,追上来说:“大哥,晚上好。玩一玩吧?”并故意扭动着那身肉体。

他一楞,这性工作者大约已快四十了,还露出腼腆的肚皮。

他举起手,退了两步:“对不起,我要赶火车。”转身,逃也似地兀自离去。

18 第二天。万州火车站。天蒙蒙亮。

他匆匆走出站车,拿出电话,拨了一会儿,电话里传来懒慵的声音:“那个?”

“我,二哥。”

“到啦?”

“刚到。人民医院在哪儿?”

电话那头:“在高笋塘。人民医院内二,四O三房。”

“你在家?”他的声音明显有点忿忿地。

“昨天我守了一天,十点才回来,请了个护理看着,我给她说有事马上通知我。”

“哼!……”他双眼冒火,从鼻腔里冒出声音。

他站路边,拦了辆的士。

19 车行在沿江路上。

他点燃烟,抽了两口,又扔掉。

一会儿,车行到人民医院门前,他手提购物袋下车。

20 天亮了。

他匆匆地上了四楼,站楼道,看了看指示牌,掉头向右边的走道走去。

他抬头看见四O三房的标识,推开门,朝屋内走去。

21 屋内,母亲一个人躺在床上,嘴微张着,那颗仅存的门牙眦着。

病房里,母亲的鼻孔插着氧气,她一口一口地呼吸着,显然有点侷促。

护工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扔下手中的购物袋,眼有点红,一下扑在母亲身上,声音哽咽地:“妈!妈!……儿子来看你来了,你醒醒?”

久久地,他看见母亲的眼珠在转动,眼角溢出两滴泪珠,他扯下床头柜的抽纸,边给母亲擦拭,一边口中自言自语地:“妈,我知道你听见了,儿子回来了,你醒醒!醒醒!”

有顷,他明显地感到自己握着的母亲的手在用力。

他欣喜地:“你听见了,妈!你听见了,睁开眼睛看看,你儿子回来了!”

一会儿,母亲终于努力地睁开了双眼,声音极度虚弱地:“儿子,你回来啦。”

他紧握母亲的手,点着头,强笑着:“刚刚到。”

母亲伸手摸着他的脸:“让我看看,都五十多了,还掉眼泪。”

他用手擦了一下双眼:“没有。见你病好了,我高兴呢!”

母亲宽厚地看着他:“儿子,莫要哄我了。我知道这关是闯不过去了。”

“没有的事。”他从床头拿起矿泉水,递到母亲嘴边,“喝点水吧?”

母亲点点头,满布皱纹的脸,放松地笑了。虽历经苍桑,那双颊的酒窝依然显露了出来。见儿子深情地看着她,她眦着那颗仅存的门牙,说:“人老了,丑了,也不中用了,可心里就是想你。”

他用手捂住母亲的嘴,示意她不要说下去。口中安慰着道:“妈,你没老。在儿子眼里,你永远是那个领着张妹去河边洗衣服,口中唱着《苏三起》的那个漂亮妈妈。”

他随口哼起《苏三起》的曲子来。

22 (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傍晚,在万县市万开路边,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位五六岁的小孩从家中出来,孩子背着一个小小的背篓,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母亲约模二十三、四岁,个子不高,眼睛生得大大地,皮肤十分白晰,一笑起来,双颊就显出诱人的酒窝。她颧骨有点高,算命的说她“红颜命薄,有点克夫。”

女人锁上门,回头:“张妹,我教你的诗,背得到吧?”

“背得到。”孩子一边又蹦又跳地,一边背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刚要过马路,同一织布厂的何姐便招呼她:“泽会,这是你儿子啊?”

“是,我给你说过,我回万县后把他寄养在大哥家里。”母亲笑着回答说。

“都这么大了。”何阿姨摸着孩子的头,“你说的时候,我不相信。”

“几岁了?”何阿姨又问。

“快六岁了。”母亲拉着孩子,“张妹,快叫何阿姨。”

孩子牵着母亲的衣角,怯生生地喊了一句:“何阿姨。”

“要读书了,我才把他接回来。”母亲解释说。

何阿姨端祥着孩子:“象你,真象你,尤其那双眼睛。”

“我的儿子,怎么不象我。”母亲得意地笑了。

“怎么给他取个女娃儿的小名。”

“他小时候病多,算命的说,取个女孩的小名好带。”母亲解释说。

何阿姨摸着孩子的脸蛋:“看,这么小就晓得给妈妈做事了,再过十年你就该享福了。”

“这娃儿晓得心疼人,所以累点也高兴。”母亲的眼笑起来象豆角一样。

“快去,泽会,我不耽搁你了,要不待会儿天又黑了。”

23  走向河边弯弯的小路上。

母子二人唱着童谣,“菜板上,切腊肉,有肥也有瘦,我吃肥,你吃瘦,他来啃骨头……”

24 (回忆)小溪边,那歌声传得很远。

从万开路向下走,就是山里弯弯曲曲流下来的小溪。溪水清澈,透明,在往下,直接汇入长江。

母亲和孩子来到河边,找了一个清浅处,母亲帮孩子取下背篓。

母亲在河边洗衣服,孩子也学着母亲,拿着肥皂洗了起来。

母亲抢过孩子手中的衣服,递给他一双袜子:“张妹,大的你洗不了,把这个拿去。”

孩子:“我洗得了。我要帮孃孃做事。”

听孩子这么一说,母亲的双眼十分清亮:“娃儿,你晓得疼人,再大点帮孃孃做好不好?你去玩,我一会就完了。”

母亲洗着衣服,孩子学着其他小孩捡石片在河边打水飘……

母亲洗完后,伸了伸腰,提起刚清洗完的衣服喊到:“张妹,来帮我拧一下。”

孩子跑了过去,拎住一头,同母亲共同将洗完的衣服拧干。

母亲站起身子,伸直腰,反手捶着背,孩子懂事的急忙跑过去用小拳头给母亲捶背。

母亲说:“这几天关节炎又犯了,月子里头,没得法,落下这病,痛得一点劲都没有。” 

孩子稚气地望着母亲:“孃孃,等我长大了,你就什么都不用做了。”

母亲一把将孩子抱住,高兴地:“好!你就快点长大,孃孃就没这么累了。”随后,她拉孩子坐河边石上,“天还没黑,我们歇会儿再回去。”

孩子将头依偎在母亲膝上。母亲清了清嗓子,唱起《苏三起》来。

太阳的光即将耗尽,孩子抬起头,呆呆地望着母亲。那声音那么悦耳,那么好听,当母亲唱到:“那王……那王……那王子小公子王舜清……”时,母亲的双眼泪光盈盈。

(画外音)很多年后,那孩子才理会到母亲那时的心情。那歌声里,有母亲的惆怅、悲苦,其中还有年青的母亲心中的希冀,一汪一汪的在向黑夜倾诉着世间的不平。

25 病房内。上午。

听儿子这么一说,母亲的嘴角萌出一丝得意地笑,那双浑浊的双眼也闪着亮光:“儿子,尽捡好听的说给我听。”

她试着用手撑了撑,儿子小心地将她扶起来,垫上枕头,让她背靠床头。

“娃儿,给我倒点水,这嘴好干。”母亲伸着手说。

儿子将水递在母亲唇边,扶着母亲的背:“慢慢喝。”

母亲点着头,喝完水,吃力地说:“那时,我才二十三四岁,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不晓得累。人家休息,我还要去顶班,要供三个人生活,……唉,现在人老了没用了……”说着,凄然地掉下几滴泪珠。

儿子从床头扯过抽纸,给她擦着泪水,安慰地:“不,有用,只要妈妈活着,儿子就有依靠。”

母亲回忆地:“那个时候饿死好多人,我们一家都挺起来了……”

儿子:“我记得,你白天上班,晚上就给人打毛衣,有时走路都在织,两天半就织一件,我没听说过还有比你能干的人了。”

“不,三天半。”母亲纠正说,“要供一家人生活,没法呀,织件毛衣二块五角钱啊……”

26 (回忆)幽幽的煤油灯,火苗摇曳。

在一间约十平方米的小屋内,置放了一间木床和一个小圆桌。母子俩围圆桌而坐。儿子低着头在桌上认真的写字。母亲放下手中正在织的毛衣,用竹签将灯芯上的灯花挑掉。油灯亮些了,将母子的身影一大一小的映在土墙上。

(画外音)那是上世纪1961年夏日的一个夜晚,在人祸与天灾并行的年月,夜的煎熬使人们的脖子伸得更长。可人们的脖子长了,肚子却更憋了。

母亲又坐了下来,拿起毛衣继续织着。儿子放下手中的纸笔,长出了口气。

“写完了吗?”“写完了。”“拿我看看。”

儿子将写完的作业递母亲眼前,母亲看后说:“饿了吧?饿了我冲杯盐水给你喝。”

儿子摇摇头,肚子却“咕、咕”地传出空气的响声。

母亲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说:“这年头,那个不饿。二两饭,丁点一坨,就要过一夜。有白糖的话,冲杯糖水喝,又养人。明天就好了,把毛衣交了,能拿到二块五角钱,可以加一坨饭。”随后拿起衣袖和衣身比量起来,“还小了点,要165针才合适。”便认真的数起衣袖的针来。

一只肥大的蟑螂不知从什么地方爬出。

母亲放下毛衣,手执蒲扇,惊喜地:“莫动。”

孩子紧张了一下,看着桌子上。

母亲“啪”地一声,一扇打过去,那蟑螂来不及躲避,便死在扇下。

她用手指拈着蟑螂的脚,将它的身子放油灯上烤。

火苗上,蟑螂的羽翼被火烧着,发出“嗤、嗤”的响声。歇了会儿,一股孩子从未闻到过的肉体被火烧炙后,混合着油散发出的香味。这是孩子第一次闻到过的最香最香的味道。

“好闻吧?”母亲问。

孩子吞着口中的唾液,点着头:“好香哦!”

母亲:“他们都说这个好吃。还有,老鼠肉更好吃。把老鼠皮剥了,放陈树叶子上,撒上盐,包着烤,烤好了香得很。”她说到“很”字时,特别加了重音。

这是他听见的母亲最神奇的声音。那双眼大大的,亮闪闪的,好象正在等待一桌鱼翅大餐那么诱人。

“给”。母亲将烤好的蟑螂,撕下腿递了给他,“肚子我们不吃,脏。”

孩子接着那腿,放嘴里,用舌尖舔了舔,顿时,整个味蕾便被调动,以至于几十年后,他还在回忆母亲递给他时那优美的一瞬。那只腿虽不能满足人在极度饥饿时要求得到食物补偿的本能,却刺激了人的大脑的深层。那童稚的脸上,幸福打心眼里涌出,他不禁脱口而出:“孃孃,好香!”

母亲一把将他搂住,脸贴着脸,久久地不语。无奈地叹了口气,看着屋顶的亮瓦出神。

月上中庭,伴月星鬼诘地眨着眼睛。

(画外音)孩子怎解星星的语言,更不理解此时母亲的心情。

27 病房内。上午。

“想啥呢?”见儿子怔怔地出神,母亲问。

儿子笑了笑,“没想什么”。

母亲扭动了下身子,“这身上粘粘地,不舒服,脸也没洗……”

儿子:“妈,你坐一会儿,我去打瓶水,给你洗个脸,顺便擦擦身子。”

28 儿子端着一盆水进屋。

他将洗脸水放床头柜,拧干了毛巾,给母亲洗着脸,说道:“我妈妈向来就爱干净,洗完脸,我给你擦擦背。”

“不,我自己擦。”母亲说。

他坚持地给母亲撩起后背的衣裳说道:“妈妈,你给了我生命,我没有让你享一天福,你生病了,伺候你,是我的本份。”

母亲勉强地点了点头:“人老了,也丑了,耳朵又背,平时说话也没有理我,也就儿子有这份心。”

他细心地给母亲擦着背。

门外传来护士的声音:“查房。”

一会,医生和护士推门而进。

医生 :“李婆婆,好些啦?”

母亲由衷地笑了笑:“好些了。这是我儿子,才从成都回来。”

医生夸奖地:“好福气啊,儿子这么孝顺。”

母亲 :“我儿子从小心肠就好。晓得疼人。五六岁的时候,我上夜班,天天都到小路来接我。”

医生 :“我很少看见做儿子的有这么细心,擦身子这些事,他们都是请护工做。”

儿子尴尬地一笑,有点愧疚地:“小时候,妈妈照顾我,现在妈妈老了,我照顾她是应该的事情。”

医生拿出听诊器,一边给老人检查身体,一边说:“难怪老人这两天发烧都念着你,看来,她是想你想出病了。”

医生检查完老人的病情,表情有些异样。

“我妈病好些了吧?”他小心地问。

医生掩饰地回答:“已经好多了,待会儿你办公室来拿药。”

他出神地凝视着医生。他知道,大凡这种情况,病情都不容乐观。

医生和护士即将出门,他才回过神来问:“医生,我妈可以吃点东西吧?”

医生回头道:“她想吃什么,可以买点,最好是流食。”

29 医生办公室

医生坐办公桌前写着病历。他敲了敲门。

医生抬头看见他:“坐下说。”

他坐下,小心地问:“医生,我妈的病情是不是更严重了?”

医生神情严肃地道:“象你应该明白,八十岁的人了,又有糖尿病,高烧了两天,精神突然好起来,这就是我们说的回光返照。”

“她高烧已经退了。”他不愿相信的说。

“虽然烧是退了,但心力已经衰歇,准备准备吧,恐怕就在今天。”

他呆呆地站那里,顿时,眼中噙满了泪水。

医生开导地:“人都有这么一天,也不要太难过。还有亲人的话,通知他们来见老人最后一面吧。”

他神情黯然地:“我们家,就我们兄妹二人。”

“你大哥去了。”医生含蓄地问。

“我妈生下我不到三个月,我父亲因为是黄浦毕业的国民党军官,被抓到新疆去了。我妈被逼,改嫁。这个妹妹的爸爸,原有一个儿子,比我大,所以她叫我二哥。”他失神地,自言自语地,一边说一边向外走去。

医生双眼定定地看着他。

30 他黯然地走出办公室。

头有点昏沉,满脑都是医生的声音:“准备准备吧,恐怕就在今天。”

他拐过楼道,一头同一护士撞个满怀,护士手中的器皿掉得一地。

护士嗔怒地:“你这人怎么搞的,走路也不长眼睛!”

“对不起!对不起!”他连忙道歉说,并弯下腰,将掉地上的器皿捡起来递给护士。

31 站走道口,他靠窗伫立。

他远远地望着江对岸,一种熟悉的景象赫然显现眼前:白沙观,从白沙观下来,在万开路上面,就是万县有名的棺山。那里过去是乱坟岗。他不禁伫立在那里。

32  (回忆)黄昏。在离家不远的棺山的小路上,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久久地站那里,眼巴巴地望着小路的前方,等待母亲下班回来。

夜幕已经降临。他还站那儿。四周响起秋虫的鸣唱,和秋风瑟瑟拂动草丛的声音。他有点害怕,双手将臂紧紧抱住,口中哼着母亲常唱的那歌,给自己壮胆。

远处,出现母亲熟悉的身影,他兴奋地跑上去,口中直喊:“孃孃!孃孃!”

孩子脚被不平的石坎路绊了一下,他摔倒地下。

母亲快步地走过来,将他抱起:“痛不痛?让我看看?”

孩子忍着痛,坚强的回答:“不痛。”

母亲摸着孩子的膝盖心痛地:“看,都摔破皮了!”

“真的不痛。”他勉强地一笑,以笑安慰母亲。

“早上就给你说了,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又来了。”母亲责怪地说。

他抱着母亲的臂,稚气地:“我要来接你,我要保护你!”

母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会心地笑了:“傻儿子,这棺山尽埋些死人,你竟不怕。”

“我要保护孃孃,我不怕!”孩子壮着胆说。

母亲将孩子的头紧靠自己的脸:“要保护我,就快快长大,你现在还小。”

他从母亲手中挣脱出来,有点着急地:“我要来,只要孃孃上中班,我就要来!”

听儿子这么一说,母亲再也不觉身子疲惫:“那我们说定,今后我上中班,你就跟我去,那儿离河边近,你可别乱跑。”

孩子:“我在那儿学写字,不乱跑。”

“你要保证!”

孩子举起右手:“我保证!”

母亲亲了亲孩子的脸,将手上的布包递给他:“我相信你。饿了吧,这是给人打毛衣人家给了二块伍角钱的工钱,我给婆婆带了二元钱到陈家湾,剩下五角钱加了一坨饭,回家我们吃。”

33 (回忆)夜。万开路下,四合院内,那间小屋。

孩子懂事的拿来洗脚盆,将洗脸水倒盆内,帮母亲脱去袜子:“孃孃,白天你蹬织布机累了,我来帮你洗脚。”

母亲由衷地笑了:“娃娃今年七岁了,要上学了,也越来越懂事了。”

孩子仰头望着母亲:“儿子说过的话不会忘。儿子长大了,要帮孃孃做好多事,儿子不要你这么累。”

母亲:“再过两个月就好了,厂里进了四台电动织布机,说我手脚快,拿两台我开。”

儿子高兴地:“那以后孃孃就没这么累了。”

“嗯。电动的,不用脚蹬,人就没这么累。”

儿子给母亲洗完脚,把脚擦干净,自己洗完后,将水端出去倒了,然后关上房门。

母亲看着身旁的孩子,几次张口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最后母亲终于有点沉重地开口了:“娃儿,今年你就读书,有些事我想告诉你……”

孩子点了点头,怔忡地望着母亲。

34 母亲的回忆。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四川的一座小城,威远。威远钢铁厂就在那儿。

这一年的冬天,天特别冷,白头霜使地面蒙上白白的一层,寒风碜人。

一位不满十八岁的女人,她面黄肌瘦,满面愁容,在寒风嗖嗖的冬天,一只手提着竹篮,一只手持着火钳,背上背着不足三个月的儿子,在钢铁厂的门外,拾着炭车推出来的铁碴,她靠拾铁碴拿到街上去卖,以此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儿子。

儿子搭拉着脑袋,严重地营养不足,儿子饿了,发出阵阵哭声。

她一只手伸向后背,拍着儿子的背,口中一边说:“娃儿,莫哭,莫哭,捡满这一蓝我们就回去给你冲糖水喝。”

35  (回忆)回家的路上

年青女人背着儿子,手提一篮铁碴,走几步,又歇一下,朝回家的路上走。

铁厂的工人下班了。她低头侧身让向路边。

“泽会,捡铁碴啊!”一位邻居招呼她道。

她勉强地装出笑容:“嗯,刘姐。”

“娃儿怎么哭这么凶?”刘姐上前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头这么烫,快去医院看看。”

“真的啊,刘姐?”她一边问,一边惊慌地穿过人群。

当她走过人群,她听见身后一阵议论纷纷。

“刘姐,你怎么认识她,她男人就是厂里抓的反革命张致麟。”

刘姐同情地:“这女人真可怜,才十七岁多点,带上孩子,摊上这事。”她叹了口气,“唉……”

“你要立场坚定,不能同情反革命家属!”

刘姐反驳说:“她男人是反革命,她又不是。”

年青女人眼噙泪水,忍气吞声,低着头,提着铁碴的手也不觉累,三步并做两步地穿过人群。

36 (回忆)宿舍区

她走到自己门前,放下竹篮,打开房门。

一群小孩放学路过,有人看见她,大喊:“反革命婆子!反革命婆子敢偷厂里的废铁!”

有人提议:“走,把她抓厂里去!”

她慌忙关上门,将孩子放床上,眼中泪水不停地往外滚。

一会儿,门外传来“嘭、嘭”的敲门声。

她不由一惊,两眼睁得很大。

门外的声音像幽灵一样:“张致麟的家属,开开门。”

母亲余惊犹在,颤颤兢兢地:“谁?”

门外冷冷地传来:“厂保卫科的。”

她听见不是那些小孩,用衣角擦干眼泪,然后将门打开。

门外站着一老一少两个人,老一点左手掖着拐仗,见她惊恐的样子,阴沉地:“我们是厂里保卫科的。你是张致麟的家属吧?”

她不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惊恐地点了点头。

那人满脸清水,面无表情:“张致麟是历史反革命,今天公审,判了八年刑。这房子是厂里给职工的福利,现在要收回,限你十天之内从这儿搬出去。”

她听见后,眼神立即黯淡了下来,手情不自禁的发着抖,哀求道:“干部,求求你们说句好话,我们母子二人实在没地方去,再宽限点日子吧!”

保卫干部不容置疑地:“不行!这房子已分配给新来的转业军人。”

她苦苦哀求道:“两位干部,求求你们给领导说说,缓缓吧,我一定会搬。”

那年青人瞪了她一眼狠狠地:“你休想用眼泪打动我们,我们不是一条战线的人!”

保卫干部恶狠狠的死死地盯着母亲:“好生想想搬哪里吧,再说也没用。”

说完,那老一点的转身,二人一颠一跛地留下了背影。

她手颤抖着,呆呆地关上门,无助的泪水象雨点一样,倾然而下。她昏昏沉沉地走向床边,看着床上躺着的孩子,一头倒在床上,拉过被子,蒙头痛哭。

37 (回忆)晚,在威钢,她唯一的亲人,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哥大姐。

面对一脸愁容,啜泣不止的小妹,工人出身的大哥又气又恨。他听完她的诉说,从椅子上起身,指斥地:“当初你来信说,在万县没亲人,要投奔我们,我就给你说,来这里好好读书,今后找个好工作。后来你说,要耍朋友,安个家,不拖累我们。给你介绍个转业干部,你嫌他岁数大了,脸上有几颗麻子。现在好了……”

母亲泪流满面,申辩说:“我看他有文化,人又年青,哪晓得有历史问题啊!”

大哥不假思索地:“不晓得!第一眼我就看他不顺眼。文化越高越反动。所以说,你们结婚,我们不肯来。你又哭着来请我。现在连我们都受牵连。”

一旁哐着孩子的大姐,递了条毛巾给她,说:“泽会,前几天保卫科来人调查,问你大哥,我们是什么关系。大哥说,你爸爸是土木工程师,我是你们家的佣人。在修建万安大桥时,是你爸爸介绍我和你大哥的婚姻,所以我们一直姐妹相称。你爸妈去世了,才来投靠我们。”

听见大哥和大姐的话,勾动起母亲对往事的记忆,她没什么好说的,只是一个劲地嘤嘤地哭泣。

“哭!哭有什么用!这世上那有后悔药!”大哥在屋内走着,心烦意乱地说。

母亲的哭声更大了,她边哭边咬着嘴唇说:“要不是孩子还小……我真想一死了之……”

坐角落里抱着孩子的大姐,连忙走过来坐她身边安慰地:“泽会,快别这样想,还是想想其它办法。”大姐同她虽没有血缘关系,过去是母亲家的佣人,由于外公外婆善待家中的人,所以她们一直以姐妹相称。大姐恳求地望着丈夫:“荣生,莫说了。都这个时候了,还是想想办法?”

大哥没有文化,从小以帮工为生,虽然说话太直,太硬,也不愿眼巴巴地看着这小妹走上绝境。看着孩子严重的营养不良搭拉着头,才一个月都不到泽会就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威钢你是没法待下去了。这样好了,你还是先回万县,你舅妈没有子女,在她那儿先落户。在那儿,没人知道你是反革命家属,娃儿我们带着,反正碧玉(指大姐)又没生育。先安顿好,或者把张妹过继给我们,你要想他,以后我们也可以给你送回来。”

听大哥这么一说,她脸上燃起了希望的神情,止住了哭声,不住地点头。

大姐:“泽会,你看大哥说的这样好不好?”

母亲抬起头,感激地对大哥大姐:“好!好!就照大哥的办。娃儿在你们这儿我也放心了。”

大哥:“娃儿几个月就长大了,如果会说话了,我们怎么教。”

母亲:“就叫你们爸爸妈妈吧,反正都是一家人。”

大哥:“有钱回去吗?”

母亲摇了摇头,声音哽咽地:“他爸被抓了,家抄得一干二净。这两个月我就靠捡铁碴维持生活,连给他买奶粉的钱都没有。”

大哥走向衣柜,拉开抽屉,取出一个红布包,将布包打开,拿出钱:“这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贰拾壹元钱,你拿十五元去。”他数了数钱,递给母亲,“给,拿去做路费,剩下的回去租间房子,下月的生活费也应该够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就来封信。”

母亲感激地望着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哥大姐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大姐:“时间不早了,回去准备准备吧,娃儿就丢我们这儿。”

母亲抱着孩子亲了亲,有什么话要说,可孩子也听不懂,她咬着牙:“娃儿,大哥大姐从此就是你的亲爸亲妈,今后你就叫我孃孃吧。”

38 回到病房。

他看见母亲睡着了。坐床边握着母亲的手,坐了一会,又转身走到窗前,伫立着。

耳边响起:“娃儿,你看我给你带的啥东西?”

39 (回忆)在万开路下那土房。1962年夏日的一个下午。

他刚做完作业,跨出门坎,年青而漂亮的母下班回来,老远地拿着一张油子包的东西晃着招呼他。

他迎上去:“孃孃,作业我已经做完了。”接过母亲手里的东西欲打开。

母亲:“回屋再打开,这是何阿姨早上上班排队买了一个饼子,分了一半给我吃,我给你拿回来。”

进屋后,孩子将油子一层层打开,一共包了三层,里面露了半个月饼出来,他拿在手中想吃,想了想,将它分为两半,一半递给母亲。

母亲:“你吃,孃孃今天加了一坨饭,不饿。”

孩子执拗地:“孃孃,你不吃,我就不吃。”

“那我尝一口。”母亲咬了一小口。

“不行,你咬过的,我不要了。”孩子赌着气。

“好!好!好!我们一人吃一半,你吃呀!”

孩子尝了一口,沉浸在那甜甜回味里。

“好吃吧?”母亲看着孩子的样子问。

“好吃。”孩子点着头。

“好吃就多吃点。”母亲又将她那一半硬塞给孩子。

“不,你说过的,有好东西大家吃。”孩子拒绝说。

一滴泪珠从母亲的眼里流了出来。

孩子一把抱住母亲:“孃孃儿子没犯错误。”

母亲搂着他:“儿子,我知道你没犯错误。孃孃高兴,你懂事了,再苦再累孃孃都高兴。”随后,她摸出一块钱,“现在生活开始转变了,拿钱能买得到吃的了。明天上午,你去糖果店排班,买个饼子吃。随后又嘱咐道,“一人只买得到一个。”

40 第二天,糖果店门前,排着很长的队

孩子买到月饼后,小心地用油纸将它包好,看见别人边走边吃。

他又从荷包里拿出来,打开,看了看,想吃,但最后用舌头舔舔边角,包好放裤包里。手摁着裤包向家里走,象揣了个宝物,边走边看有没人跟着。

41 月饼放桌上,孩子看着它做作业。

很晚了, 孩子在门口望了又望,母亲还没回来。关上门,又开始做作业。

门外传来“张妹,张妹!”的声音。

孩子高兴地打开门,见何阿姨扶着母亲:“快,扶你孃孃进去。”

孩子慌张地跑过去,惊诧地:“何阿姨,我孃孃怎么了?”

何阿姨:“你孃孃没日没夜的加班,刚才昏在织布机上了。”

何阿姨和孩子一同将母亲扶进屋后,何阿姨责怪地对母亲:“泽会,你也不要太累了,一个女人家,身上来了还这样加班,身体吃不消。”

孩子打来水,给母亲擦着脸,心痛地:“孃孃,儿子没有多余的亲人,你不为你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呀!”

母亲抬起头,看着何阿姨和孩子,掩饰地:“没什么,只是今天感冒了。”

何阿姨想再劝两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从布包里拿出一包白糖:“这是向叔叔从成都带来的白糖。张妹,去拿个碗,给你孃孃冲杯糖开水。”

孩子转身走向屋内,倒了碗开水出来。

何阿姨将糖倒了些在碗里,又风风火火地扯过那油纸想倒一部分出来。月饼的溜溜的滚在了地上。

母亲发现月饼掉在地上,惊愕地:“张妹,月饼买了你竟吃没?”

孩子:“我要等孃孃回来一起吃。”

母亲嗔怪地:“你真是个傻娃儿!”

何阿姨一边用筷子搅着碗中的糖水,一边叹着气说:“泽会,就凭这点,你都应该爱惜自己。你想想,要是你有三长两短,娃儿靠谁去。”

42 十点过,小妹来了。

“二哥,二哥。”小妹叫着。

他凝神沉浸在回忆里,没听见。

小妹走近他:“二哥,你在想啥子?”

他楞了楞,回过神来:“小妹,你来啦?”

“我问了医生,说妈刚醒了。”

他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是,我刚从医生那会儿回来,现在又睡着了。等她睡一会儿。”

小妹:“医生说,糖尿病复发,引起并发症,如果能好起来,只有盼奇迹。”

他若有所思地回答说:“作为人子,我们应尽到我们的心意。再说,我们在做,下一代在看。”

小妹包里的手机响了。小妹接听电话:“喂,我正在医院,我妈病了,是,我等会儿过来。”

她接完电话,忽然不语,两眼直勾勾地望着他。尔后,又自言自语地:“啥事都碰到一起,莉莉她干妈又住院了。”

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有急事的话,你先去忙,反正我在这儿,有什么会给你打电话。”

小妹不好意思地:“反正妈她睡着了,我等一会儿就回来。”

43 (回忆)夜。万开路下,那间土坯小屋。

那小屋,没有窗,仰头屋面,从亮瓦上可以看见,月已上中庭。

孩子做着作业,母亲在那里织着毛衣,并时常注意着孩子写字的姿式。

孩子做完作业,将本子放书包里,伸了个懒腰。

母亲:“瞌睡来了,你先睡。”

孩子:“我陪一会孃孃。”

“我今天要把它织好,明天交给人家,这个月,舅婆的生活费该给了。”母亲边说边挥手,“快去睡。”

孩子摇了摇头,靠母亲坐下。

母亲张口想说什么,几次都咽了回去,又专注地织着毛衣。

久久地,母亲终于开口了:“张妹,暑假完了,就读二年级了。”

孩子打着哈欠望着母亲。

母亲边织毛衣,边说:“张致麟劳改也快八年了。”她注视着孩子的表情,又自言自语地“他离开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虽然我跟你划清了界限,离了婚,但我等你。你好生改造,争取早点回来,成为新人。’今年就该回来了。”

母亲叹了口气,停了一会儿,她放下手中毛衣,从荷包里拿出一封信说:“你看,这是他来的信。”

孩子接过信,映入眼帘的是信封上落款处赫然的几个字:“新疆乌鲁木齐八一农场采煤工程处张缄”,分外清晰。

“我看他是没改选好。”母亲顿了顿,动情地说:“他说今年不能回来。”说着委曲的泪水直泻而下,“这么多年我都熬过去了,承受了那么多痛苦和白眼,他居然来信不信任我,我不想等他了,这样叫人心灰意冷。”

孩子懂事地掏出手绢,用那双小手给母亲擦眼泪,口中直说:“孃孃,不要哭!”

母亲用手拿下孩子的小手,忍了忍,声音颤颤地问:“我问一句,愿意跟我,还是跟他?”

孩子双手抱住母亲臂膀,从生下来,到成长,他头脑中就没有父亲这份亲情,口气坚决地:“我要跟孃孃,不跟他,他是坏人。”说着,脸紧紧地贴住母亲的脸。

听孩子这么一说,母亲紧张的神情一下释然,然后轻声细语地:“如果跟他,我就送你到新疆去,那儿很远……”

孩子坚决地反对说:“我不去新疆,我要跟孃孃在一起!” 

母亲抱着儿子的头,心痛地:“从小我们就相依为命,我知道你不会跟他。但是你大了,你要亲自做决定,给他写信,让他断了这个念头。”

“怎么写呢?”孩子不解地问。

“去把笔和纸拿来。我来说,你来写。就几个字:‘我要跟孃孃,跟你没前程’”。

孩子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歪歪斜斜地写下那几个字,递给母亲。

母亲拿手上,看了看,叹了口长气,将他抱得更紧。

(话外音)这是孩子第一次给父亲写信,也是最后一次。多年以后,孩子成人了,在他二爸那里得知,自那以后不久,父亲在煤矿里一次瓦丝爆炸中去世了。并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张父母谈恋爱时一张两寸长一寸宽的照片。这也是他得到的唯一的一张父亲的照片,从照片上,他终于见到了他的父亲。

44 病房。上午。

护士手托针药进房。

他迎上去,小心地:“护士,请问,还有什么药可以抑制病人的病情。

护士摇摇头。

他诚恳地:“我知道这病的严重性,我只想尽量延缓母亲的生命,多陪她两天。”

护士将药推入输液瓶:“好,我给医生说说 ,给她加点人体球蛋白,只是这药有点贵。”

“多少钱?”

护士:“一支几百元。”

他咬着牙:“行,先加两支吧,能让我多陪一天是一天。”

护士:“我就去给医生说说,不过,这也只能起到暂时的延缓作用。”

他点头:“谢谢你了,要不然我心里会很后悔。”

45 病房,上午。

他静静地伫立窗前,从窗口向外望去,街上的人川流不息。那些人,有的神情麻木,有的志得意满,有的皮笑肉不笑,一会全变成了影子……

“儿子?儿子?”母亲在床上喊了两声。

他急忙地跑过去:“妈妈,儿子在这儿。”

母亲象孩子似地:“我以为你走了,不管我了。”

他坐床边,安慰地一笑:“妈妈,你病还没好,儿子要陪着妈妈。这么多年儿子一直不在妈妈身边,这一次一定要好好陪陪自己的妈妈。”

听儿子这么一说,母亲孩子似地笑了。歇了一会,她又心情沉重地说:“娃儿,你会不会怪我呢?”

他意外地一怔:“妈妈,儿子怎么会怪妈妈呢?”

母亲嗫嚅着:“就是怪我把你抱养出去。”

他用手给母亲理着蓬乱的头发理解地:“在那个年代,将我抱养出去,恰恰说明母亲最痛儿子。”

母亲不无自责地:“那一年,同罗万神结婚,看他是个老师,人又老实,想到我们母子都有依靠了。谁知道了,妹妹生下来才七个月,他又被扣上漏网的右派分子帽子,判了三年刑。我要养你,养舅妈,还有妹妹四个人,难得很呀!……”说着她眼中包满了眼泪,哽咽地,“不抱你出去,全家人怎么活呀……”

他安慰地笑着阻止道:“妈妈,都啥年代了,还想这些。好好养病,那些都过去了。我只知道,妈妈是儿子的妈妈,妈妈为了儿女,吃了一辈子的苦。”

“儿子,坐过来一点。”母亲拉着他靠近坐床沿摸着他的脸,自言自语地,“后来,我好后悔……”

46 (回忆)暑假的一个下午。

一群孩子拿着铁丝做的枪,在院子打游击。

忽然,一颗纸折的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

有同伴惊呼:“张妹被打死了!张妹被打死了!”

他装着中弹的样子,歪歪斜斜地倒在地上。

孩子们欢呼雀跃。

47 (回忆)母亲身后有一个男人。

突然,母亲从小路拐过来,见状一惊:“张妹,怎么啦?”

听见声音,把他吓了一跳,他立即从地下翻身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低着头结巴着说:“孃孃,我们在打游击。”

母亲有点责怪的:“打游击?一身搞得稀脏,不要人洗。”

他看见母亲身后跟着个男人。这男人个子高高的,显得比较清瘦,样子却文质彬彬。

母亲缓缓转过头对他说:“快叫叔叔?”

他疑惑地望着那男人:“叔叔。”

男人打开书包,拿出一包东西:“来,拿着。”

他看了看母亲,不敢伸手。

母亲含笑的道:“叫你拿着你就拿着。还不谢谢叔叔。”

他接过纸包:“谢谢叔叔”。

母亲指着他对男人说:“这娃儿比罗儿小一天,罗儿九月二十五号生的,他二十六号。”随后拉着他,“走,我们回去。”

他从没请过同伴们吃东西,走了两步,又停住脚步,祈求地:“孃孃,我想再玩一会儿?”

母亲出乎意料地笑着点了点头,给他拍了拍身上的灰:“不要把衣服弄脏了。”

48(回忆)叔叔人真好。

望着母亲和叔叔拐进院子后,他立即打开纸包,把糖果分给同伴们。

同伴们:“张妹,你叔叔真好!”

他脸上洋溢着几分得意和幸福的神情,有生以来第一次像司令一样:“来,我们又开始。”

49 (回忆)院子内传来一阵琴声。

忽然,孩子们继续分成两拨打着游击。院子里传出了琴声和那熟悉的歌声:“苏三,离了洪桐县……”

他转身朝院内跑去。

同伴:“张妹,不耍啦?”

他一边跑,一边说:“不耍了,不耍了!”

50(回忆)叔叔坐凳子拉着胡琴。门前围满了邻居。

母亲忘情地唱着那歌,歌声婉转,如泣如诉,叔叔微闭双眼手指在弦上滑动……邻居们睁大眼睛听着,如痴如醉。

一曲毕后,何阿姨带头鼓着掌:“泽会嗓子真好,再来一个!”

孩子递了盅水,出现在母亲面前,嘴甜甜地:“孃孃,再来一个。”

母亲高兴地看着大家,接过孩子递来的水,喝了口,润润嗓子,看着叔叔,意犹未尽地:“罗万乘,来个‘八月桂花’?”

叔叔点了点头,调了调二胡,拉着过门……

母亲象是终于等到了美好的日子,放声地:“八月桂花遍地开……”

(特写)夕阳的余辉漏过天井洒在她年青而美丽的脸上,多年的阴霾和抑郁一扫而尽,母亲那双眼出现了少见的明亮,且脉脉含情……

51 (回忆)晚上,叔叔走后。

母亲拉着他,坐床边,问:“张妹,叔叔人好吧?”

他:“人好。”

母亲难掩幸福的心情:“孃孃想嫁给他,你看行不行?这样,家里有了男人,两个人挣钱,我们生活也会好一些。”

他天真地:“我也是男人!”

母亲:“你还小,不能养家。”

他望着母亲,点着头:“那你没这么累了?”

“嗯”。母亲点了点头,心情高兴地拨弄着油灯的灯芯,自言自语地,“这样可以把舅妈接来。”见孩子无言地望着她,又说:“从威钢回来,我们在舅妈这儿落的户,你喊婆婆,只是屋子太小,所以她一直住陈家湾。她没有子女,我也只好每月给她带几块钱,今后同我们住一起,有个老人在家做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说着,她抬头憧憬着未来,歇了歇,“你表个态,看行不行?”

孩子似懂非懂地望着母亲:“行。”

“你说行,就好了。”母亲的双眼一亮,“罗万乘跟我说过,待你跟待亲生儿子一样,我才答应嫁给他。他有个儿子,叫罗英杰,大你一天,你就叫他哥哥吧。”

孩子点了点头。

母亲:“不过,罗儿不跟我们住,住他爷爷奶奶那里。”

这天夜里,油灯闪闪地亮,灯芯上结满了灯花,屋子也显得特别的明。

他拿起桌上的小剪刀,想去剪掉灯花,口中说道:“花结得多,有点费油。”

母亲第一次阻止:“莫剪,都说,灯芯结花好事来临。”

52 病床上,母亲回忆着。

“真的,叔叔人很好,对我们母子没一点二心,只是……”

母亲脉络清晰的回忆着,就象几十年前那小屋内燃着的油灯,盏内的油分明快燃尽了,但那最后一亮使人的心格外分明。

他默默地点着头,视线回到以前的日子……

53 (回忆)早上。万开路那大院。

孩子在床上睁开眼,天已大亮。他从床上翻身起来,拿过闹钟一看,时针指向七点半,母亲加夜班,没调闹铃。

他朝厨房走去,在缸里打了瓢水,急忙地洗完脸,拿起书包向外走去。

刚上小路,叔叔披着衣追了上来,远远地喊:“张妹,等一下!”

他停下脚步。

叔叔从衣袋掏出一角钱:“饭都不吃,就去上学,拿上?”

他不好意思地:“叔叔,我不要。”

叔叔:“拿着,不能饿着肚子上学。”

他微微地一怔,接过钱:“叔叔,我走了。”又蹦又跳地离去。

叔叔站那里看着他走远。

54 (回忆)学校旁边的小吃店。

他买了两个包子,一边吃,一边兴高采烈地走进校门。

同学呆呆地望着他:“张清廷,吃包子啊!”

他分了一半给同学:“来,今天,我也请你吃。”

同学:“你叔叔真好。”

他得意地:“他天天给我五分钱在外边吃早饭。”

同学:“你叔叔真了不起!”

他脸上洋溢着几分满足的笑。

55 (回忆)屋子外。下午。

放学后,他从屋内搬出一张独凳和一张小凳,在屋檐下一边吃着棒棒糖,一边做着作业。

母亲从屋内走出严厉地问:“哪儿来的钱买东西?”

孩子身子一惊,怯怯地:“叔叔给的。”

母亲:“是不是你找他要的?”

孩子犟着头:“我没开口要,他自己给了我一角钱,让我上吃早饭。”

母亲故意绷着脸说:“不准撒谎!”

孩子无辜地望着母亲,“真的。”

母亲抚着孩子的头:“再怎么都不能伸手要。集中精力做功课,马上吃饭了。”

孩子委曲地嘀咕着:“明明没要,你说要……”

56(回忆)屋内。叔叔在灶边忙碌着。

母亲走向正在做饭的叔叔,责备地:“万乘,莫要惯着孩子,经常拿钱给他。”

叔叔宽厚地笑着:“娃儿早上没吃饭就去上学,对身体不好。”

母亲:“那你咋不惯着罗儿。”

叔叔将菜铲盘里,递给母亲:“罗儿挨爷爷奶奶住,他爷爷每天都给他五分钱在外面买包子吃。”

母亲感激揽着叔叔,半责备半怜惜地:“你自己节约得很,从沙河放学回来都走路,十多里路,——今后不准这样了。”

叔叔认真地:“泽会,亏谁都不能亏了娃儿,张妹这么大,正在长个子。”

母亲听后难掩心中的高兴,轻轻地:“万乘,我说,今后不要给钱给他了。过两天中秋节,婆婆回来了,把罗儿也叫过来,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过个节日。”

叔叔:“两个孩子的生日也一块过?”

母亲:“也行。”随后情不自禁地哼起《八月桂花》的曲子……

57 (回忆)这个中秋的月,十分明亮

放学后,他一跨进家中就闻到诱人的香味。

朝厨房奔去,厨房内柴灶燃着:“劈劈叭叭”的火光,叔叔和婆婆一人在灶前,一人在桌案前忙碌着。母亲端个小凳在灶前添着柴禾。火光将她年青而美丽的脸映得红彤彤的,不时听见她口中哼着《十送红军》的调子。

不一会儿,罗儿也到了,菜全上了桌。这特殊的祖孙三代围桌而坐。

叔叔走进里屋,拿出瓶酒,拿了五只小酒杯,他打开酒瓶,给每人斟了杯酒,笑着举杯说:“今天是八月十五,一祝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年年有今日,岁岁都平安;二祝婆婆身体更加硬朗长寿;三祝两个孩子成绩天天向上,”他看了看大家,“我们干杯!”

说完,他和婆婆一饮而尽。

母亲望着大家:“我人不舒服,我呡一口。”

罗儿看着我,挑衅的:“张妹,我们也干了。”

孩子怯怯地举起酒杯。

叔叔:“对,你们兄弟干掉这杯!”

孩子学着哥哥的样子,将酒一倾而入口中,一股辛辣味直冲喉管,弄得他咳个不停,脸呛得通红。

婆婆笑呵呵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夹着菜往他嘴里送:“吃口菜,吃口菜,这娃儿不会喝酒。”

婆婆的牙口十分不错,一边饮着小酒,一边咬着未激粑的胡豆,胡豆在口中嘎嘣嘎嘣的响着。她放下酒杯,手脚麻利地给大家斟上酒:“今天是八月十五,提前给两个孙儿过十岁生日,我也来敬你们一杯。”

孩子第一次喝酒就呛得不行,望着酒迟迟不敢举杯。

母亲将酒递我手上,微微地笑了笑,说:“儿子,婆婆这么大年纪都给你们敬酒,不会喝可以少喝,但不喝就不行。”

孩子举起杯,在嘴边试着呡了呡,呆呆地望着大家。

叔叔将剩下的酒倒入自己杯中,解围的说:“张妹不会喝酒,呡一口也是意思,但老人敬的酒罗儿要喝完。”

这一餐全家人异常热闹的吃了很久,明月亮亮地爬上柳梢头。

吃完饭,大家一起收拾着碗筷。

叔叔从屋里拿出个纸盒,从纸盒内取出一段布料递给婆婆,口里说:“这段料子,那天我从百货公司过,看可以给婆婆打套衣服,所以就扯了。”

婆婆接过衣料,在身上比了比,乐得不可开支地:“万乘,看,你又花钱……”

随后,叔叔又从纸盒内取出一双皮鞋,“张妹,你的,这是你十岁的生日礼物。试一下大小合不合脚。”

母亲见状,有点责怪地:“你给张妹买,咋不给罗儿买呢?”

叔叔笑了笑:“你看,罗儿已经穿脚上了。他是一天都放不得,给他说生日这天穿,买来就穿上了。”随后,叔叔又从衣袋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二十元钱,十元的递给婆婆。“这是孝敬老人的。”又将两张5元的钱递给我和罗儿,“这是生日给你们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婆婆特别高兴,小心地将它揣怀里:“现在我有两个孙儿,要是来年添个孙女,我就拿这给她置套衣服。”

叔叔眼睛直楞楞地,看着母亲不说话。

婆婆迟疑片刻后突然醒悟:“有了吗,泽会。是说这几天你不怎么吃东西,我还没警觉。”

母亲面带羞涩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才说:“都快三个月了,我想该是女儿。”

婆婆激动地啜泣了起来:“我二十岁就霜居,这样的日子我从没想过……”

母亲:“婆婆,别这样,你身子这样硬朗,一定会活到四世同堂的。”

婆婆擦着泪珠,转泣为笑地:“要是我活到抱重孙的那一天,牙也没了,路也走不动了,到时别嫌我。”

“不会,不会。”叔叔纠正说,“那时我们老了,这两个孙儿也工作了,你就不用在屋里忙前忙后的给大家做饭,这些事交给我们,你等着享清福。”

婆婆幸福地幻想着:“要是能活到那一天,我死也瞑目了。……”

(画外音)这一年十五的月,十分明亮。它悬挂在记忆的末梢,在那里散发着它的亮光和它的芬芳,使我几十年来,在那里汲取亲人的爱,——家和家人在一块,无需太多华丽的语言,只需围坐小桌前,那眼神,便有一种聚合心灵的伟大力量。

58 (回忆)上午,小学的楼是木板做的。

下课铃响了,他从座位是站起身,向走廊走去。他学着军人的正步,“咚、咚、咚”踏得楼板直响。

同学:“张清庭,穿新皮鞋了。”

孩子:“叔叔昨天给我买的。”

同学:“这双皮鞋要多少钱?”

孩子:“我叔叔说,十二块钱。”

同学:“啊,这么贵。”

孩子从裤包里掏出那张五元的人民币得意地:“还给了我五元钱,叫我随便买什么?”

同学羡慕地咂着舌头:“你叔叔真好!”

(画外音)那孩子双眼晶亮晶亮的充满着自足。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可怕的政治运动“四清运动”正向无数无辜的家庭袭来。也是这一年的年末,叔叔的学校为了凑足名额,因他对六一、二年饿殍遍地发表了不同意见,被划为漏网的右派分子,并判了三年徒刑。由此,这个新建的和睦家庭又陷入重重困厄之中。

59 (回忆)大院的屋檐下。下午。

孩子在檐下认真的做着暑假作业。

一双小脚的婆婆背着不满周岁的小妹买菜回来。她弯腰放下菜篮,叫道:“张妹,过来帮我接一下。”

婆婆解开背带,将熟睡的小妹小心地放床上,叹着气:“这两天青笋都五分钱一斤。”她数着身上的钱,自言自语地,“四个人吃饭,一天再不用都要六七角钱。”

孩子不解地望着老人。

老人摇着头,牵着孩子的手,终于忍不住:“你看,叔叔去了,孃孃一个人工作,四个人吃饭,这日子真难过。刚才我看见牛娃他们在担砖,从万开路担到白沙观上面, 一匹一分钱,牛娃昨天挣了一块多,我们明天也去担好不好?”
    孩子懂事地点着头。

婆婆:“牛娃比你大,他一次可以担二十来匹,你少担点,担十来匹,也可以帮助家用。”

孩子要强的:“他担二十匹,我担十八匹。”

婆婆:“少担点,在长个子,压狠了长不高。”

孩子点着头:“我是男子汉,不能输给别人。”

婆婆伤感地转过身,半晌又说出一句:“不管怎样,不要压坏身子。”

60 (回忆)早上。第二天,万开路公路边。

孩子兴致冲冲的担着早早准备的一付撮箕与同院的小孩们在公路边装砖。他一边装了九匹,码好,挣红了脸,怎么也挣不起来。

牛娃过来帮他收短了绳子,提了提,两边一样高,又随手一边捡了三匹出来:“你最多担十二匹就行了,坡陡,绳子长了不好上坡。”

他担起担子试了试,比刚才轻多了,又悄悄地一边加了一匹砖。

牛娃装完砖:“走,张妹,我们一起走。”

61 (回忆)山坡上,牛娃把他甩得老远。

孩子担着砖,一会儿换左肩,一会换右肩,艰难地往山坡上爬。扁担压在肩上,肩火辣辣的痛。最后,他干脆将扁担横着,萎着腰,咬着牙,走几步,歇一歇,坚持着向顶上爬去。当他第一趟上顶的时候,牛娃第二趟已经到了。

牛娃:“张妹,几趟了。”

他不好意思地摸着疼痛不已的肩:“才第一趟。”

牛娃拿开他摸肩的手咋呼着说:“不要摸,要起泡,过两天就不痛了。”

62 下午,四点过。

孩子们避过午后的烈日,打着光胴胴,担着砖向山上爬。

满头大汗的他,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担着担子望着该诅咒的太阳,用手拐擦着额头的大汗。一不小心,脚踏了个虚空……

他身子一晃,担子从肩上滑出撮箕里的砖向下飞滚而去,他一只膝重重地磕梯坎的石板上。

身后的牛娃闪过飞来的砖,放下担子,一个箭步,伸手将他拉住,使他稳住了身体。

他不知说什么好,感激地望着牛娃。

63 下午回到家中。

婆婆用热毛巾小心地给他敷着磨破皮的肩和嗑青了的膝盖:“痛不,张妹?”

孩子咬着牙忍着火辣辣的疼痛:“不痛。人家说,过两三天就好了。”

婆婆:“累吧?”

孩子坚强地抬起头:“不累。”

老人缓缓地转身,泪水充溢着眼眶。

孩子吃惊地:“婆婆,怎么了?”

老人掩饰地笑了笑:“梁上灰尘掉眼里了。”

孩子:“来,婆婆,我给你吹一下。”

老人拿出手绢擦着:“不用,我擦一擦就行了。”

64 (回忆)晚上,吃饭时。

祖孙三人围桌吃着饭,婆婆将好吃的土豆丝往孩子碗里夹。

母亲闷闷地吃着,吃一半就放下筷子。

老人:“泽会,怎么不吃啦。”

母亲:“吃不下去。”

老人心痛地:“再吃点,白天那么累,我们祖孙四人全依靠你。你可不能倒下……”

母亲抚摸着孩子的肩:“才十岁的娃儿,就去担砖,……明天不去了。”说着,眼中充溢着泪光。

孩子仰着望着母亲,安慰地:“孃孃,我没事。我是男子汉,吃得下这苦。”

母亲手摸着孩子的膝盖,忍俊不住掉下眼泪:“这膝盖也是今天摔的,都肿了!”

孩子随意地:“不小心擦破点皮。明天就不会了。”

母亲看着婆婆,执意的说:“明天我们不去了。我们一家人吃差点,穿差点都行,不去了!”

孩子:“孃孃,我是大男人,这点苦我吃得下。”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哽咽地自责说:“都怪我命苦,当初不该嫁人。嫁一个男人这样,二个男人又这样,把你也连累了。”

孩子懂事地用手给母亲擦着泪花:“对不起,孃孃,我明天注意点,你不要伤心。”

母亲:“是孃孃命苦,孃孃是苦命人……”

孩子不知所措地呆望着母亲。

65 (回忆)夜很沉。

他从梦中醒来,听见母亲嘤嘤地在哭泣。他翻了下身,看见墙壁上晃动着两个身影。母亲和婆婆仍坐桌前小声地议论。

母亲执拗地:“再怎么说,娃儿都十岁了,我不愿把他抱出去。”

婆婆叹着气:“罗万乘劳改去了,虽说罗妹的爷爷答应每月给五元钱给他做生活费,但你一个女人要养三口人,负担太重了啊!”

母亲:“反正一个娃儿也是带,两个也是带,我再辛苦也要把他养大成人。”

婆婆:“话说回来,大哥大姐没娃儿,又不是外人,张妹至今都叫你孃孃,叫他们爸爸妈妈,抱过去还不是跟没抱一样。”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后来他们不是抱着了个娃儿,又将张妹从内江送了回来。现在那娃儿得脑膜炎死了,又要要张妹,——这娃儿跟我感情深……”

婆婆:“我知道你舍不得。那个做妈的愿把娃儿抱养出去。你想过没有,他爸爸是反革命,将来上不了大学。你不是耽误了他的前程。荣生是工人,出生又好,不管怎样,你都是他亲生母亲。”

婆婆说到这儿,母亲埋下了头,再也不吭声。

婆婆:“泽会,你要好好想想,我说的对不对?”

母亲仰了仰头,夜黑黑的,有点沉重。她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明天我问问他,看他愿不愿意。”

婆婆催促着:“那你明天就问,行就给大哥大姐去封信。”

母亲苦涩地:“好吧,他大了,最好还是看他的决定。”

听见婆婆和母亲的谈话,孩子拉过背单,盖上头,暗暗地流着眼泪。

66 (回忆)小河边。第二天,傍晚。

孩子一个人在小河边,坐母亲常来洗衣服的大石上,久久地发楞。

一会儿,他又捡起石片,奋力地向水面掷去,试图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平。

67 (回忆)小屋内,傍晚。

婆婆收拾桌上的碗筷:“这娃儿,那儿去了,饭也不晓得回来吃。”

母亲:“他出去没说去哪儿了?”

婆婆:“写完作业说都没说声就走了。”

母亲焦急地:“我去找找。张妹八字犯水,不要跟人家河里游泳去了。”

68 (回忆)小河边,石片在水上飘飞。

远远地,母亲看见孩子在那儿发楞。

母亲慢慢地走近孩子,有点责备地:“一玩起来,连吃饭也忘了。”

孩子回头看了看母亲,嘟着嘴,没有吭声。

母亲:“是不是昨晚我和婆婆说话,你听见了。”

孩子赌气地:“你们说什么,我没听见。”

母亲疑惑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

孩子拿着石头,无聊地敲着。

母亲表情复杂地将孩子拉身边:“我知道你听见了,说说你的想法。”

孩子脑瓜子一转,拿起手中的石片:“孃孃,你看,我可以一下让它飘到河对岸去。”

母亲:“试试看。”

孩子:“老规矩,要是飘过去了,准我多玩一会儿。”

母亲:“孃孃答应你。”

孩子:“不行,拉钩。”

孩子和母亲拉钩。

孩子:“还要盖章”。

母亲伸出手,用小手指勾着孩子的小手指,大拇指对大拇指的盖完章。

孩子跑了几步,将手中石片奋力地向水面掷去。石片贴着水面,在水面弹几下,直飘到小河的对岸。

孩子得意地:“孃孃,我行吧,说话算话。”

母亲:“行。”随后心事重重地,“正因为你是男子汉,今后……”

孩子听不懂母亲的语言,莫名的摸着头。

母亲牵着他:“来,我们石头上坐会儿,孃孃有事跟你商量。”

孩子连连地后退:“不听,不听。”

母亲严肃地:“你会背《游子吟》说说它的意思。”

孩子骄傲地:“当然我知道。”

母亲:“你说给我听。”

孩子悻悻地:“它说的是,儿子要远行了,母亲给儿子缝衣服,盼儿子早点回来。”

母亲:“你只说对了一半。儿子走得再远,都是母亲的牵挂。做母亲的永远都希望儿子平安,吉祥,这种祝福就在母亲一针一线里。”

孩子用手拍着自己的头,祈求地:“孃孃,我是不是很没用。”

母亲制止地:“傻儿子,孃孃没有怪你。既然你知道了,你好好想一想表个态吧,孃孃尊重你的选择。起初我也不愿,仔细一想,婆婆说的是对的。”

孩子久久地沉默,神情复杂地玩着手指游戏。

天边的火烧云烧着,还剩最后一缕残丝在拼命地同黑夜撕缠,水幽幽地淌着尤显黑夜来临时的凄迷……

孩子咬着嘴唇:“……我听你们的。”

母亲:“不要后悔哟,明天我就给大哥大姐写信去。”

孩子怔怔地望着西边那天:“我不后悔!”说着,眼圈发热凄然地流出几颗泪滴。

母亲苦涩地一笑,木然地伸出手:“我们走吧,这么晚你还没吃东西。”

69 (回忆)日。万县码头

(话外音)那是1964年底,养父因工作关系,从内江调到成都。恰好,母亲的好友何阿姨的丈夫从成都回万县探亲,我便跟他一同到了成都。

上船时,孩子不住的回头张望。看母亲是否前来道别。

上船后,他从船仓里出来,靠船弦睁大双眼四处搜寻。

向叔叔:“张妹,你孃孃加班,不会来了。”

孩子:“我孃孃说了,下夜班就来送我,她不会说谎的。”

船上拉响了起锚的汽笛,轮船缓慢地起程。

向叔叔:“我们进去,船已经开了。”

孩子闷闷地望着向叔叔:“我想再看看,是不是有孃孃的身影。”

久久地不见母亲出现,听见别人喊“再见!”的声音,孩子木然地抬起手,挥着……

70 (回忆)岸边,小卖部旁。

一位年青女人克制着心里的不平静,死死地盯着船上的孩子出神。

她看见孩子抬着手在挥舞,轮船渐行渐远,终于忍不住心中的不平静,跑出来大喊一声:“张妹!……”

送行的人齐回过头来看这年青女人。

71 病房的门,被推开了。

“嘭,嘭,嘭”几声扣门声。

几位老人推开门拎着水果进来。

母亲在床上欠了一下身子:“周婆婆……“

周婆婆:“好些了吧,李婆婆?这是你儿子吧?”

母亲有气无力地:“好些了。周婆婆。是我儿子。”

他起身招呼她们坐下:“你们是?……”

周婆婆和善地:“我们是教会的,你妈妈信教,你不会反对吧?”

他微微一笑:“只要我妈妈高兴,信什么我都支持。”

周婆婆拿出一个小册子:“每个星期天,我们都要祈祷,你不会介意吧?”

他连忙说:“不,不,你们做,我在外面站一站。”

72 病房内,几位老人小心地将母亲扶下床

她们虔诚地站在一起,一只手放在小册子上。

周婆婆起头道:“主啊,万能的主,救救我们吧……”

母亲和其他几位老人也跟着一同道:“我是罪人,我请求你的宽恕,原谅我的罪行,啊门!……”

那声音里充满着无奈,悲哀,却十分诚挚。

73 医院走廊上

站病房门前,透过小窗,他听见室内的祈祷声,点燃一支烟,在走道上默默地来回走着。

(他自问自答的话外音)“她有罪吗?”他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她没罪。”

“如果我们牺牲点,多给她一丝关怀和安慰,结果会怎样呢?”

“也许她心理好受点。当然,这并不是她的错,是现实的残酷和时代的错。”

他昂了一下头,一种悲哀从他的内心至双眼,一直至他的灵魂(画外音):“愿用我的血蘸笔尖写纸上,我恐被风抹去;把我的思念存相册里,又恐被时间讥语。我的心,被爱揉碎,只好把誓言尘封那里: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我们相约来世,再做一回亲人……”

几位老人走后。

他沉思片刻:“妈妈,你休息一会,我耽搁五分钟就回来。”

倏地,他三步并做两步匆忙地向楼下走去。

74 街对面,音响店

他倚着货柜,急急地对营业员:“请问,这儿有没有京剧《苏三起》和《感恩》、《拿什么奉献给你》这三首歌。”

营业员:“《苏三起》我要找找,其它两首歌碟都有。”

“麻烦你快一点。”说完,他摸出一张百元钞票将手机递给营业员,“找到后再麻烦你给我下载到手机里。”

75 病房

他小心地推开房门,母亲十分惊醒地睁开眼睛。

他讨好地说:“妈妈,我找了几首歌,放给你听。”

他将手机拿出来,开到了最大音量,手机里响起:“苏三,离了洪桐县……”

“那个时候,我觉得妈妈的歌声,就象仙乐一样好听。”他恭维地说。

母亲的眼睛刹时间晶亮晶亮的,脸上露出孩子的笑。

歇了一会儿,母亲慈祥地笑着:“儿子,我眼睛有点睁不开,想睡一会儿。”

他细心地扶母亲躺下,双手握住母亲的手:“妈妈,你休息,儿子在这儿陪着你。”

母亲微微地点了点头,闭上双眼。

看见母亲慢慢入睡,他将头靠母亲的头,闭目养神。

病房内,李娜唱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那声音超凡脱尘,动人心魄地在房内弥漫着,直憾他的灵魂……

孩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母子二人手扣手,紧紧相依(特写)。

音乐声停了。

不一会,他听见“咯、咯”两声清脆的声音,从母亲的腹部发出,随后,一口长气从母亲的口中吐出……

他抬起头,母亲的嘴微张着,他用手轻轻地将它合扰,再拿出梳子将她散乱的头发梳理整齐。随后,他久久地凝神着母亲恬静和安祥的神态。他双手合十,低着头,跪下,默默地闭上双眼,强忍悲痛地:“母亲,儿子对不住你,儿子没钱,不能让你得到更好的治疗,儿子真的有愧啊!……”一头重重地叩在床沿上……

久久地,他起身轻轻地将母亲的双手手搭着手的放腹部,然后伸手床头,摁响了红色摁纽……

76 午后,医院。

他掏出手机拨电话……

77 午后。医生和护士推门进来。

医生用手摸了摸病人的脉博,又用手试了试鼻息,然后摇着头:“你母亲很有毅力,就为了见你一面坚持了三天,要不早就去了。”

医生拉上床单,盖住逝者的头。

他一动不动,忍不住泪珠从眼中悄然地滴了下来。

    医生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尤其需要保重身体。”

78 下午。小妹家中客厅。

屋内,哀乐阵阵。殡葬工作人员忙碌地布置着房间。

他抬头望见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耳边响起:张妹,亲孃孃一个。

特写:孩子抱着母亲亲吻。

侄女从小屋出来:“舅舅,我妈和姑父叫你去一下。”

“好。”他应声道,随手拿出从音响店买的碟片:“莉莉,将这三首歌和哀乐循环放。”

79 小屋内。

向哥抽着烟和小妹说着什么,小妹的脸拉得很长。

见他进来,向哥递上一支烟给他:“二哥,罗妹,你们商量商量你妈的事怎么办好。”

他走到窗边,在椅子上坐下,点燃烟:“我也不知万县的规矩,听你们说说。”

小妹抬头看了他一眼,试探性地:“我们万县,老人去了,一般都要办个多星期。”

他不觉皱了一下眉,半晌才说:“我觉得没必要太长了。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简便点好。”

小妹为难地:“我说一个星期都算短的了,人家好多要办十天以上。”

他声音低沉地:“我认为,三五天就可以了。”

“三天?”小妹睁大眼睛,“人家会笑我们!”

他看了小妹一眼不客气地:“做儿女的只求良心安宁,没必要做过多的浪费。我觉得,在这几天之内,把墓地买了,火化后就直接下葬,也可以避免以后再麻烦。”

小妹表情怪怪地:“反正你是孝子儿,你说了算。”

他欲想反驳两句,忍了忍,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向哥将烟蒂在烟缸中摁灭,迟疑片刻:“罗妹,二哥说得对,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办五天,人也没那么累,我看可以。”

小妹满不在乎的:“大家都这样说,五天就五天吧。”她奇怪的双眼盯着向哥,久久地,从嘴里吐出两个字:“只是……”

他知道她要说什么,语气平静地:“至于费用问题,我是这样想:妈那套公房属于拆迁安置房是可以交易的。买烟的时候,我去询了个价,大约能卖6-7万,你们这儿有套房,还买了套新房,不可能去住。我也不可能去住。将它卖了,我看费用足够了。”

听他这么一说,小妹的脸拉得老长,摆弄着她的手机,久久不语。

他点燃一只烟,默默地走到小妹跟前诚恳地:“说实话,我们都没多的亲人,如果现在我有钱,我会一个人承担。现在我拿不出钱,只有想这个办法,你不要介意。”

罗妹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既然大家觉得可以,我当然没什么好说的。”说完,欲抽身离去。

“等一等。”他伸手拉住小妹,“现在母亲去世了,我们都没多的亲人,今天向哥在这儿,有件事我还是要说说。”

小妹怔怔地坐了下来。

“这些年,由于特殊原因,我没在妈身边,心里还是很感谢你一直照顾她老人家。春节前我回来找你借点钱,是因为我遇到了困难,并没有要你还钱的意思。那钱,过去我没找你还,现在我不会找你还,今后更不会找你还。你也别太把它放心里去。人世间,只有今生的兄妹,来世则各奔东西,兄妹的感情,是比钱重要些的。”

小妹尴尬地抬头笑了笑,不再言语。

向哥:“今天忙了一天,二哥连饭都没吃,走,我们先出去吃点东西。”

他摇了摇头:“你们去吃,我不饿。”随后感慨地,“今天这一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残酷……”

80 夜。屋内。

几桌人在砌筑着‘长城’。

他感到有些闷,从屋内走了出来。

他大睁着眼睛,凝视着夜空。

屋内哗哗地洗麻将声,格外清晰。

他点燃一只烟,黑暗中,火光一闪一闪的。

81 (回忆)老人福利院外,大街上。

街上人熙熙攘攘。

他忽然从福利院内跑出来,神情慌张地四处张望。

小区街对面的地方,母亲柱着拐杖,从梯坎下面艰难地一步一步走上来。

他急急地迎上去:“妈妈,昨晚上就给你说,我们就吃食堂,不要买东西……”

母亲颤悠悠地将手中才杀的鸡递到他面前:“我买只乌骨鸡。”

他接过还冒着热气的鸡,有些着急:“你一个人走路都那么艰难,出来也不说一声。”

母亲歇了一下,尔后象连珠炮似地说:“食堂的东西不好吃,你要不了两天就要走,我没给你做过吃的,年青时要挣钱养家,我又弄不来,买只乌骨鸡炖来吃,养人。”

他想再劝两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小心地搀着母亲走过街道。

一位老人迎面走上来,招呼着:“李婆婆,儿子回来哪。”

母亲沉浸在一种幸福之中,她笑着:“嗯,就是。前天才从成都回来。”

老人:“接你去过年吧?”

母亲忙说:“不,他专门回来看一看我。”

老人打量着他:“还买只鸡呢。”

他觉得那目光有些异样,有些尴尬地低下头。

82 (回忆)福利院小屋内。日。

小屋是个单间,有十来平米。内阳台隔了道门,门外是盥洗间和厕所,旁边搭了个平台,有时也可自己做点吃的。

进屋,母亲就挽着袖子,端个小凳,坐那里忙碌着。

他想挤过去帮忙。

母亲制止地:“娃儿,站一边,那儿有电视,你弄不干净,我来。”

母亲剖完鸡,将它在水池里一遍一遍地洗干净,看着他:“就在这儿过年嘛?”

他诚恳地:“妈,真的我回去还有其它事。”

母亲忧心忡忡地:“看嘛,借给她那个钱十多年了,小妹不还你,回去咋交待。”

他淡淡地:“这次从家中出来,也不想再回去了。老是吵,这日子怎么过。”

“不回去要不得。”母亲担忧地望着他,随后又自顾自地,“你妹妹就是那样的人,认钱不认人。这世道变了,人心全变了,现在婚姻也假了,兄弟姊妹、儿子都假了,钱这个东西……”

83 (回忆)自己家里。

他用钥匙开开门,一脚跨进屋。

妻坐沙发上看电视:“回来啦?”

“嗯。”他有点怯怯地回答道。

“工资拿回来没有?”

他低头不吭声地坐下。

妻从沙发上钲地一下起身,逼近他:“你还有脸回来!物价这么贵,女儿还没工作,你还把工资拿去集资。我不管,去把借给你妹妹的钱要回来!”

他有点语无伦次地:“她们也困难啊。……莉莉没工作,……我咋好开口,一家人就陈建给人开车,挣一两千元,……”

妻气冲冲地把遥控器一扔:“不要了是不是!”就冲向他。

他后退着委曲求全地:“我没说不要……”

妻将他向门外推着:“你风光的时候,几天一个电话。现在挣不到钱了,几年都没消息。我不管,反正要不回来不准进这个门!”

他强做笑颜:“这么多年,我妈都是她们照顾,我不在我妈身边,你叫我怎么好开口……”

妻一听,怒火更大了,拉开门厉声地指着他:“不好意思?出去!这儿不是你的家!”

他小心地伸手去关门:“小声点,人家听见要笑。”

妻用力地将他向门外推:“出去!我不管人家笑不笑!”

为避免争执,他只好举着双手:“好,好,好,我走,我走——”

他走出屋,“碰”地一声,身后传来重重的关门声。

84 (回忆)他沉浸在回忆中

母亲将鸡宰好,放锅中,插上电源,坐凳子上,自言自语:“嗨!这世道是怎么搞的?……”

他抬起头,望着母亲:“妈妈,她对你好不好?”

母亲坐那里:“你看见的,对我好会送我来这里。去年你跟孙女回来,她当着说好的,每月给我两百元补助生活,给了一个月就不给了。”

他站起身,拿出手机,有点生气地:“我打电话叫她来,钱我可以不要了,但这样做不行!”

母亲拉住他的手担忧地:“算了,儿子!你一问,她就要怪我,说我啥都讲给你听。我三天两头生病,以后她不理我了。她做家具生意的事,我给你说了,埋怨我好久。”

他情绪十分低落:“怎么一点都不像我们家的人,这么薄情。”

“就象罗家的人,恨钱得很。如果你再去说,我耽心我死后一床席子一裹,随便找个地方就给扔了。”

一听这话,他不禁无名火起,眉一横,一拳砸在桌子:“她敢!钱我可以不要,看在照顾我妈的份上,敢不告诉我,我会把她的家全砸了!”

歇了一会儿,母亲为难地望着他:“娃儿,你看,我一个月就只千来块钱,人有多病,帮不上你……”

他起身抱着母亲双肩,左手理着她的头发,看着那不再明亮而充满苍桑的双眼,难受地:“妈妈,不要说了,儿子不好,不能让你安渡晚年,还让你操心。”他头偏向一边,眼中噙着泪水,声音哽咽着,“照理说,儿子小的时候是孩子,父亲去后,你背着我,靠捡废铁渡日;如今,你老了,成了孩子,一切都该我来照料。可是儿子无能啊……”

母亲叹了口气:“唉!……晓得咋的哟,心好的人老是遇见那么多难处。”

“不,也不一定全是这样。”他低声说,“我现在才明白,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同老婆关系很重要,成天吵吵闹闹,我想过离婚,但我想到我从小就没有父亲,又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一天到晚都纠缠在争吵里面,那还有心思去做什么事。”

母亲望着他,他低下头:“是,小于的脾气有点怪。那一年我去你那儿,饭硬了点,脸色就难看得很。但你都五十来岁了,蹦不了几天了,将就着过吧。”

他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摇了摇头:“现在女儿大学也毕业了,能分辨对与错了,这次我不想再回去了。原先做工程,开餐厅,家中有钱,她一天到晚打麻将,你再累,回家也吵吵闹闹。我告诉她,人吵败,猪吵卖,她竟不听。后来做什么,亏什么,以至于去给人家打工,她吵得就更凶了。”

母亲左手搭右手上,在狭窄的房内笨拙地来回走动。沉默一会后,她轻轻地叹了口气,走到儿子身前:“儿子,其它什么我也管不了,答应我,再穷,我们家的人也不做违法的事。”

他望着母亲善良的双眼,点了点头:“妈妈,你放心,儿子过去没做,今后也不会做。”

母亲双眼流露出苍桑地笑意:“如果过不下去,就回来。反正妈妈有一口气的,儿子就会有一口吃的。”

听母亲这么说,他一把将母亲紧抱怀里,什么也没说,泪珠在眼中闪……

85 第二天,上午。

他和小妹站路边招呼着出租。

86 车到中介公司门前停下。

往日熙熙攘攘地中介公司,如今人迹杳杳。

他在信息栏前看售房信息。

中介公司业务员迎上来,招呼他二人坐下。

87 上午,中介公司。

业务员给他们倒上茶水,欲言不止。

忽然,小妹手机响了,出去接听电话。

他指着桌上的手续:“这些都跟我昨天说的一样,主要事出有急,才会卖房子。给个价,如果合理,我们这就办手续。”

业务员忽然为难地:“我们都知道,象我们中介公司,前两年门庭若市,自从打压房产以来,来看的人比以前少多了去。一般现在看房的人,都不轻易下手,往年,六万多一挂牌,就有人抢了去……”

他为业务员点燃一只烟道:“昨天我来问,你说在六——七万可以卖出去,给六万八怎么样?”

业务员吸了一口烟,狡诘地:“昨天我说高了,还便宜点,我们可以买来存在这里。”

小妹接完电话,不慌不忙地在电脑前查看房价记录。

他凑过去,指着电脑前的成交价:“看,这套也是富民花园,一样的房子,成交价都是六万八千元。”

业务人员:“你看仔细,这是春节前成交的。我给五万八,我们卖六万三也就了不起了。如果你愿等,我们给你挂牌,六万五也可能卖得出去。”

他调侃地对业务员:“你这人就不讲信誉,见我们真的想卖,就血淋淋的一刀,先砍断一只臂子,再不给,你也要给六万以上才说得过去。”

小妹不耐烦地开口道:“算了,二哥,莫跟他磨嘴皮子,我去问一下那些认识的人,再不,给六万就把房子押他们那里,等办完事再来处理。”

“当然,能这样也可以。”

小妹十分有把握的:“那我把手续拿去,你先回去,拿到钱我立马回来。”

88 下午,车行驶在万开路至天子城路上。

到“净土墓园”门前,车停下。

小妹一边走下出租,一边对他说:“我们先不定,看看再说。”

89 下午。天子城山上,净土墓园。

他和小妹在管理人员带领下来到墓地。

管理人员手指墓地,王婆卖瓜地夸耀着说:“可以说整个万州,就数这块墓地最好,地势最高,太阳一出来就能照到。”

90 (回忆)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张妹,你看山里流出的水和长江的水有什么区别?”母亲伸了伸腰,用肘擦着额头的汗,指着长江问。

孩子:“长江水宽多了。”

母亲拧着洗好的衣服:“还有呢?”

孩子不解地摇摇头。

“山上流下来的水清澈、明亮,就跟人一样,小的时候单纯可爱,长大了经历多了,心思也多了,所以叫做‘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91  管理员仍站在那儿不停地絮絮叨叨。

他抬起头:“这块墓地多少钱?”

管理员:“二万捌仟捌佰元。”

“再加五十年管理费呢?”

“我们这儿一般是十年一期,没收过五十年。”

他强调说:“我要交五十年。”

管理员低头算了算:“一年五十元,……总共叁万壹仟叁佰元。”

“做碑时我还要在后面刻几个字。”他取下笔,在一张纸条上写道:“这里躺着一位母亲,尤因是母亲,她便无声地承受了一个时代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所以,伟大,对她来说当之无愧!”写好后,他递给管理员,偏头看了一下小妹,“你认为怎么样?”

小妹努了一下嘴:“这么贵。”

“还有便宜一点的,只需一万多。”管理员手指山侧拐角处,“从那儿过去,地势差一点。”

他没有挪动身子,站那儿凝思。

小妹拉了他一把:“走,二哥,我们那边看看。”

他回过神来,摇了摇头:“不用了,就将她老人家葬在这里。”

小妹有点为难地:“这么贵,其实我们买个万来块的就可以了。”

“不!”他语气坚定地:“这山脚下就是万开路和较场坝。我妈不到十八就来这儿,在这儿渡过了她的大半生。这儿有她的希望和梦,——我们无能,没让她过上好日子,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让她老人家在离世后头昂得高一点。”

小妹立时瞪大了眼睛:“这要花去一半多的房钱……”

他不想同她争执,不容置疑地:“那是她的。为她身后事,花多少钱我认为都值。再说,我们在做,儿女儿们眼睛也看着……”

听他这么一说,小妹面无表情地垂下头去。

92  几天之后,小妹屋客厅。

他袖戴青纱,静静地站在遗像前。

向哥拉了一下他:“二哥,准备走吧,车马上来了。”

他眼中饱满泪水,痛苦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把婚姻看得太重,以至于没有好好陪陪自己的母亲。”

向哥:“你妈跟我说过,作为抱着出去的儿子,随时都想到自己的母亲,现在的确不多了。”

他依然十分痛苦:“不,那不是她的错。是时代太过残酷……”

他取下挂墙上的遗照,抱怀里,紧紧地闭上双眼,泪珠从眼角溢了出来。

他睁开眼,小心地:“妈妈,我们上路了……”

93  日,车内。

车缓缓地行驶着,凝视窗外,长江大桥南北飞渡,童年时多鬼怪多传说的棺山已为幢幢高楼所替代;那弯曲的小路和清澈的小溪不在,已为三峡工程蓄水所淹没;曾经生活过的小城一大半在泽园里,只留下依稀的回忆。

他捧着母亲遗像,细心地喃喃低语:“妈妈,听见儿子的声音了吗?我们过长江大桥了,过了长江大桥就是万开路,那是你上下班都要走的地方。从万开路向上是白沙观,向下是你带儿子走向溪边的弯曲小路,再走,就是那条弯弯的小溪了,……那溪边,你曾留下过动人的歌……

(画外)《苏三起解》的音乐声起。母亲的歌声:“一至两岁娘怀抱,三至四岁离娘身,五至六岁……”

94  日,天上飘起了小雨。

他和小妹一行默默地伫立墓碑前。良久。

小妹:“二哥,我们走了吧,天上下着雨。”

他无言地看着墓碑上新刻的字,久久地凝视着。

他感慨地自语:“人生哪,活着是那么艰难,而死去则这么简单……”

小妹嗫嚅地:“二哥,大家都等着呢?”

有倾,他回过头:“你们先走吧,我在这儿多陪陪妈妈。”

小妹关心地:“下雨了,当心感冒。”

他宽厚地摇摇头:“没关系,小雨。”

小妹回头嘱咐道:“那你一定早点回来,我们等你吃晚饭。”

“我没回来你们就不用等了。”

95  下午,人们都走了。

不一会儿,雨停了,一道彩虹映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

(画外音)“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他一只手撑着下颌,剪影般坐那儿。

夕阳西沉。晚霞映入江中,有点凄迷。

96  天色已近傍晚。

他走出墓园的大门,向万开路望去,这一带人疏疏落落。

路边停了辆摩托,他上前问:“到长江桥头多少钱?”

那人看了他一眼:“五元。”

97  傍晚,万开路上

车从山下来,到了白沙观山脚下,他对师傅说:“算了,停下,我就到这儿。”

师傅将摩托靠路边。他摸了五元钱给师傅。

98  傍晚,长江大堤边

他背靠堤栏,向上,熟悉的白色寺院赫然出现在眼前。他转过身,心里不觉一颤,这路下就是小时住过的大院,如今长江储水,已形成一个大的回水湾,江水漫漫。他久久地凝视,再向下走,有一条熟悉的小路隐约可见……

耳边断断续续地响起那孩堤的童谣:

99  (回忆)小路上。

年青的母亲手牵五、六岁的小孩,顺着小路向弯弯曲曲的小河走去。

二人口中唱着童谣:“菜板上,切腊肉,有肥也有肉,我吃肥,你吃瘦,他来啃骨头……”

二人唱完,随后一阵爽朗的笑声。

孩子手指母亲,不服气地说:“不对,不对!我先指我吃肥你吃瘦!”

年青母亲笑呵呵地:“那么我们重来,这一次不准赖哟!”

二人又唱……

笑声从江底传出,荡着一粼粼难以散去的微波升起的亮光闪着……

100  傍晚,万开路的尽头

此刻,夕阳已沉入江底,黑夜掩过头顶,晚霞还残余最后一线光便关闭白日的大门。江水幽森森的,淹没着白日和往昔的故事……

一声汽嘀从江面传来,把他惊醒过来。

他顺着河堤,转过旁。

原来多鬼怪多故事的棺山,这荒僻之地,如今照样的高楼林立,照样的人足攒动。那些脸,照样的阴沉、木然。那一双双眼睛,照样的浑沉。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玩着球,被台阶磕了一跤,他连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静静地看着那童稚的脸和黑白分明的眸子。

“爷爷,谢谢了。”孩子说着,又抱着球,跑向别处。

他听见这声音,嘴角泠出一丝苦笑。孩子没说假,已经爷爷辈的人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画面)一位老人剪影般地坐石墩上,口中低低地朗诵着:“我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为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事,逢人语自新。可慨年即长,物欲蔽天真。”

101  晚,长江桥边

远处高楼亮起了灯光。长江大桥也亮起了闪烁的霓虹灯。

桥面已陆续来了不少行人,在桥上缓步纳凉。

他趴桥栏,久久地凝视江面。

月亮在波光中幽幽地移动,伴月星眨着眼睛。

他的背影一动不动。透过背影,可见他心事重重。

102  夜,长江大桥。

他独自在桥上来回行而行。发现几对男女在桥边紧搂相拥而吻。

他有些不自在地走开,仿佛听见人家在指点着议论。

手机响起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他拿起手机:“喂……女儿?”

女儿的声音:“爸爸,你在哪儿?”

他敷衍着:“我在外地。”

女儿:“你还在那儿住吧?王阿姨来电话了,说是最近回来,要把她妈接来住。”

他顿了顿:“哦……知道了。”

女儿:“你要想办法租房子,给人家腾出来哦?”

“是,我会想办法。”

女儿:“爸爸,我的生活费好久打来?”

他想了想:“过段时间吧。”

“你不打来,妈妈又要骂我,说我跟没得爸爸一样,我难受死了。”

他鼻子一酸停了一下,难受地:“但你要记住,无论怎样,爸爸都深爱着你,爸爸永远都会祝福你,保佑着你……”

女儿疑惑不解的声音:“你说些啥哟?……”

他楞楞地挂断了电话。

103  (回忆)傍晚,他家客厅。

他轻脚轻手地用钥匙打开门,走进屋里。

妻身着休闲装,背上挎包,拿着梳子在门边镜子前梳头。

他小心地问:“要打牌去?”

妻冷冰冰地:“打不打牌关你什么事!”

他将钱递了过去:“这是两个月工资五千元。”

妻看也不看:“哪儿来的?”

他冷静地:“我不集资了,把工作辞了。”

妻顿时怔住,突然变脸地,一把拉开门,将钱扔向门外:“出去!这屋不准进来!”

他陪着笑脸:“给别人打工挣不了钱,我还是想干装修去。”

妻:“我不管你干啥,今后不准回来,这个屋没有你!”说着,两眼一横,使劲将他往门外推。

他依旧陪着笑脸:“你咋不讲道理,这是我的家,不回来让我往哪儿去?”

“不讲道理怎么啦!”

“都四五十岁的人了,还是要讲点理。”

妻一只手直擢他脑门,大声地:“你还有这个家!你这个丧门星,去哪儿我不管,我从此不要再看见你!”

他一头闪过,向屋内沙发上奔去。

“走不走!”妻提起暖水瓶,揭开瓶塞,冲到他面前,“不走,我就给你淋过来!”

他知道妻会动真的,只好无可奈何地起身,向外走去。

104  (回忆)日,应聘。

某装饰公司,接待室。

他填好简历,悄悄地问接待小姐:“年龄大点没关系吧?”

接待小姐:“应该没关系,主要是工程管理的经验。”说着便向里去。

他耐心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小姐拿着简历出来:“张先生?”

他矜持地:“行吧?”

小姐:“老板说,要招四十岁左右的人做工程部经理,你还是年纪大了一点。”

他有点乞求地:“麻烦你再给老板说说,我身体绝对没问题。”

小姐为难地:“真的对不起,要不你可以把简历留这儿,如果有机会,我会通知你。”

他诞着脸,表白道:“小姐,你告诉老板,我做了二十多年装饰工程,除了绘图,对材料、人员和工程的管理,我都做得很好,要不,可以试试。”

小姐耸耸肩:“下一个?”便拿着其他人的简历离去。

他默默地从装饰公司走出来。

105  (回忆)他暂住地楼上某连锁宾馆办公室。

在办公室前,他礼貌地敲了敲门,伸头问道:“请问那位是何经理?”

一位年青女人从开放式办公区隔断抬起头:“你是?”

他点着头向她走去:“在楼下我看见你们招聘保安的信息,我是来应聘的。”

年青女人扯了张简历给他:“来,坐这儿,先填张简历。”

他坐下,认真地将简历填好后交给她。

年青女人拿着简历看了看,迟疑片刻:“张老师大学毕业?”

“嗯。学汉语语言的。”他回答说。

“还做过编辑?”“年青时做了几年。”

年青女人拿起桌上一份连锁宾馆的内部小报谦虚地:“张老师,帮我们看看,我们办的内部小报还有什么问题。”

他接过小报,粗略的阅览了一遍,望着年青女人:“作为企业小报,办成这样蛮不错了。”

“张老师,你是前辈,提点意见。”年青女人的眼中充满恳求。

他犹豫了一下:“恕我直言,作为作文,把事情写清楚就行了。作为文章,深入不够,缺少呼吸。凡是有生命的文章,都有着对特定环境的独特视角和感触,再努力点,你应该办得更好。”

“是,我也觉得在这点上还不够。”年青女人赞同的点着头,随后又认真地道:“张老师,来做保安,工资又不高,会十分亏了你?”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住这儿楼上,半年多了,成天无所事事,找点事做,混时间。”

年青女人爽快地:“那行。我们这儿保安的工资一千三百元。如果上班,包吃;不上班的话,在食堂吃饭五元一餐,记上,开支时一块扣除。你看你什么时候可以来上班?”

“明后天我有点事处理了就来,可以吧?”

年青女人坦诚的:“但可别耽搁久了,我把这职位给你留着。”

“那我先谢谢你!”

106  晚,他自己家中。

妻在沙发上看电视。女儿在电脑前处理自己的文档。

茶机上手机响了。

妻:“庭庭,电话。”

女儿从卧室出来,拿起手机:“喂,爸爸……”

电话里没有声音。

妻:“又是你爸的电话?”

女儿:“是,但没有声音。”

手机里传出挂断的嘟嘟声。

妻:“下午你爸电话里说什么?”

女儿:“神经兮兮地,说什么保佑我们,祝福我们……”

妻睁大了眼睛。

107  他关上手机。

独自在桥上来回行。

108  晚,大桥上。

月上中庭。夜色中,钟楼的钟声“咚、咚、咚……”敲响了十一下,尽管灯火通明,但城市的浮躁已开始停止,而重归于宁静。

桥面纳凉的人也渐次离去。

他趴桥栏上久久地凝视江面,月亮在波光中幽幽地移动身影,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鬼诘的眼睛……

一个声音幽幽地从江底浮出水面:“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他仰头呵了一口气,嘴角浮出一丝笑意。

月亮在江面晃幽晃幽的移动,忽然,他看见江面骤然亮开两扇大门,一条大路直呈现在眼前:门内,万开路下那大院伸手可及;母亲常带自己走过的那条弯弯小路直通溪边,十分清晰……有人在那儿吟诵:“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沟渠……”

他一看,那人仿佛就是自己漫步着,——你居然有这份闲致……

他把手机、身份证和身上余下的钱统统掏出来,一挥手全扔江里……抛去了世间的杂物,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快感……

他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华和璀灿的群星:(音乐声里,画外音)

我的神啊,既然

伟大和崇高已断去双臂

黑的夜和白的光扭结着

且附耳密语

除了这卑微的心

我,拿什么献祭

从人世到天堂,这一路

掩埋着太多的咒语

种植着太多的诡异

乘着月光

我欲归去

归去

恰是不安的灵魂最好的抵御

……

(画面)他昂着首,用双手捂住脸,剪影在音乐声中淡去。

        

说明:本剧本只上传一小部份,后面省略了很多内容,剧本长度大概十来分钟,是一个超级搞笑加感人并起到宣传教育的正能量剧本,适合各种活动演出。此剧本是收费的,如您有需要请联系,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企业微信号:13979226936 微信公众号:剧本原创, 另外可根据您的要求专业为您量身定写各种剧本,如:专业代写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音乐剧、情景剧、哑剧、话剧、二人转、双簧、戏曲剧本等。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备案号粤ICP备14022528号     法律顾问:广东律师事务所
剧本投稿  | 剧本征集  | 注册登录  | 编剧加盟  | 咨询建议  | 编剧群  | 招聘  | 代写小品  | 设为首页
总首页 |电影 |微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短视频剧 |广告剧 |小说 |歌词 |论文 |影讯 |节日 |公司 |年会 |搞笑 |小品 |话剧 |相声 |大全 |戏曲 |剧组 |编剧 |舞台剧 |经典 |剧情
电视剧本创作室 | 招聘求职 | 上传剧本 | 投稿须知 | 留言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网站公告
站内搜索 关键词: 类别: 范围:
代写小品剧本电话:13979226936 QQ:652117037 原创剧本网www.juben108.com
重点推荐剧本
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小品剧本《
古装搞笑小品剧本《天南地北
红色革命情景话剧《红色黔东
基层党员乡村振兴小品剧本《
老人高血压小品剧本《重见阳
感恩小品剧本《重见阳光》
专业代写小品剧本
代写小品剧本
重点推荐小品剧本
古装搞笑小品剧本《天南地北来
小学生红色教育题材小品《小小
感人故事小品剧《我爱你中国》
小学生表演红色历史题材小品《
乡村振兴小品剧本《村里那些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宣传小品《老
电信诈骗和网贷小品《心急的陷
六一儿童节超感人小品《唯一的
512护士节正能量小品剧本(你健
五一劳动节晚会节目爆笑小品《
供电局员工感人小品剧本《照亮
拐卖农村妇女小品《买媳妇》
电视台融媒体小品剧本《融媒体
建设精神文明社会音乐剧剧本《
带领全村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致富
职校老师学生小品剧本《校企合
工地项目部小品剧本《口碑重要
校园情景剧剧本《我的好爸爸》
预缴税款搞笑小品《欢喜冤家》
政府好政策鼓励回乡创业情景剧
大学生红色爱国思想教育小品剧
乡村振兴音乐剧剧本《最美乡村
市场监督管理局315晚会小品剧本
供电公司智能电表宣传快板剧本
乡村振兴村官小品《致富带头人
革命烈士情景剧剧本《刘惜芬》
服务行业超搞笑小品剧本《以礼
养老保险快板台词《城乡居保最
纪委小品剧本《巡察组的故事》
公司年会爆笑小品剧本《唐僧师
您当前位置:中国原创剧本网 > 电视剧本 > 都市电影剧本 > 边缘人生之《苏三起解》
 
授权级别:独家授权与委托   作品类别:电影剧本-都市电影剧本   会员:向清庭   阅读: 次   编辑评分: 3
投稿时间:2012/7/4 7:32:53     最新修改:2012/7/5 12:06:30     来源:本站原创 
电视剧本名:《边缘人生之《苏三起解》》
【原创剧本网】作者:王中元
中国原创剧本网电视剧本创作室专业创作各种电视剧本、电视栏目短剧剧本。 QQ:719251535
代写小品

电影剧本——边缘人生之

《苏三起解》

日,都市林立的高楼,来往车辆如织

都市的大街上,人们来去匆匆。

我们看不清他们的本来面容,只见他们神情或麻木或茫然,只见那地面上,红的鞋、黑的鞋、白的鞋,此起彼伏,不停地翻动。一会儿,前面的鞋印被后面的鞋印所覆盖,随后,后面的鞋印又被其他的人所覆盖。

都市的河流是浑浊的。六月的阳光下,浑浊的水面飘浮着城市的排泄物:烟盒、纸屑、塑料瓶、塑料口袋,——展示着都市的文明。

(画外音):

    神说:孩子,一粒沙即一定义,一撷波,即知来和去。其实,卑微和伟大都是一种虚拟,一足踏进了恒河,便是你对世界最好的献祭。

河岸,一个中年男人渐出画面。这男人大约五十左右人,头有点秃,面部轮廓分明;服饰虽不入时,但十分整洁。他刚从河边的铁椅上小憩了醒来,一只手拿着垫睡的报纸,一只手抹着那淡淡忧郁的双眼。他寻思了一下,沿河边小路走着,来到树丛下,他抬起头,又木然地停了下来。

推出片名:边缘人之《苏三起》。

(画外音)在社会的边缘,生活着一些人,他们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从而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而难以自拔,重新融入到社会的主流生活中来,继而走向绝望和犯罪。其中,有些人是有意识的,有些人是无意识的,但至少他们最初都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称他们为边缘人。

夏日的午后,阳光有些异样。

那蝉在树枝上歇息,那树枝被午后的烈日所炙,已渐失去了荫凉,使它鸣叫不已。

树枝与树枝间,有一只硕大的蜘蛛正在精心构筑着它的网。阳光下,那网绸缎一样,闪发着亮光。那光,透着些些馨凉。

蝉儿见了,以为馨凉的风在向它召唤,从树枝上飞过去。不料,蝉翼刚粘上网便难以动弹。它挣扎着,网络一丝丝越缠越紧。而蜘蛛则远远地盯着它,双眼阴冷地露出冷冷的光,叫人见了不寒而栗。——它静静地吐着它的丝。随后,那蝉全身裹满了丝,无法动弹,直至从网中掉落地上。接着,蜘蛛从树枝上下垂,并迅速地移动过去,慢慢地享受这丰盛的美餐。

此情此景,让他惊愕不已。

他抬起头,转了一圈,一排排高楼直逼眼睑。他定了定神,拿起报纸看了看,标题是《越南组建南海舰队,欲与中国对抗》,他翻开另一版《乌克兰妇女裸身上街游行》。他摇了摇头,顺手将报纸扔草坪上,便漫无目的的在河边小路的林荫中转。见一只喝完的“王老吉”易拉罐挡在路上,他用脚尖试了试,飞起一脚将它向河中踢去。

听见“扑”地一声,右脚上的鞋帮裂了个大口。

他坐路边水泥凳上,脱下鞋,无奈地摇着头。

河边林荫小路。

他想起台湾诗人罗门的诗,他苦笑着吟出声来:“他朝他的鞋声走去……”随后,打着《红河谷》的口哨独自慢步,心中有几分惬意从脸上表现出来。

兜里的电话响了起来。

拿出手机,电话那头传来浓浓地川东口音:“你好,我是电信局的维修工,你是张先生吗?”

他回答说:“对,我是。”

电话那头:“你妈的电话没问题,是她没有放好。”

他松了口气:“麻烦你让她接一下电话。”

电话里:“婆婆,婆婆,你儿子电话,接一下。”

一会儿,电话里传来他熟悉的母亲的声音:“儿子……儿子……”那声音有点孤怜。

他大声叫了一声:“妈!——这一个多星期给你打电话都不通,我才报电信局的维修电话。你最近身体还好吧?”

母亲象孩子一样:“就是不好呢!感冒了,床都起不来!”

他忽然全身没了底气,心里有点难受:“去医院看看吧!……小妹来过没有?”

“妹来过。还不是坐一下就走了。现在药好贵,开两三天就百多元,吃不起啊!”母亲诉着苦说。

听见母亲的答复,一种悲凉袭上心来。他找个石墩坐下,眼睛热汪汪地,一支手撑着额头:“再贵还是要吃啊!你给小妹说,叫她先垫着,我这一份我会付给她的。”

电话里:“现在住院住不起啊,动不动就上万……”母亲的声音显然有点无助。

他双眼红红的:“妈,但是要住啊……你一定要保重身体……”

“是的。”母亲回答说,“糖尿病又犯了,一天到晚都昏沉沉地……”

他出了口粗气,抬了抬头,无言以对地重复着:“妈,你告诉小妹,住院费我承担一半,渡过这段时间,我一定会给她的。”

电话那头:“要得……”

他还想说什么,嘴忍了忍,电话没完,就无奈地关上手机,呆坐那里。他摸着裤包,抓出孤零零地三张十元的纸币,抬手捶了一下坐凳,一滴泪珠从眼眶悄然滑落。

(回忆)上午十一点左右。

他走进小吃店。

服务大姐地招呼道:“还是一碗稀饭,一个鸡蛋,两个馒头?”

他点了点头,走到放泡菜的桌前,拿起一个小碟,夹了满满一碟泡莲白,找个位子坐下,边看报,边吃着,看见一则招聘广告,他的眼睛停住了……

吃完饭,他摸出四元零钱,服务大姐找了他五角。

他掏出烟,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离开。

(回忆)下午,六点过。

他又来到小吃店,摸了摸包,一共还有三十七元钱。他找个位子坐下,对服务大姐:“来碗稀饭,三个馒头。”

服务大姐:“馒头没了,花卷行不行?”

“行。”

服务大姐:“甜的还是咸的?”

他想了想:“甜的吧。”又走到小菜盆前,盛了一满碟泡菜。

服务大姐看了看他,关心地道:“你天天都吃馒头稀饭,吃得惯?”

他掩饰地笑了笑:“吃得惯。你们这里的馒头是老面做的,好吃。”

吃完,他拿了二元五角零钱放桌上,说了声:“收钱。”

服务大姐怔怔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7  河边,石墩上。下午。

他埋着头。久久地,坐那里。忽然,若有所思地,他拨动手机。

话机传出拨通的声音。

电话那头:“张总,这两天厂里加班,回来不了。明天四月三十我们放假,约个时间见面吧。”

他口气有点严肃地:“我不给你打电话,你根本就不理了。”

电话那头:“我想过给你打,只是……”

他有点不耐烦地,打断:“好了,明天我希望你不要爽约了,在那儿?”

“金沙附近吧,找个茶馆?”

他爽快地:“行,就金沙附近。”

通完电话,他眼中闪现出一丝希望,他站起身,昂着头,向远处望去。

8  第二天,上午。金沙附近一间茶肆。

茶馆才开门,服务员打扫着卫生,他俩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李辉对服务员:“小姐,来两杯茶。”

他仔细打量着李辉的穿着和人。衣服和裤子皱巴巴的,十几年没见了,胡子拉茬,满脸皱纹,有点萎缩的样子,一看他这些年就过得比较艰辛。

他拿出当年李辉借条的复印件,注视着李辉:“你看,十五年了,到处找你,要不是找到你家,这一辈子都见不着你了。”

李辉低垂着头,低三下气地:“张总,不是我不想还,这些年做什么亏什么,真的没钱啊!”

“没钱总该见一面吧?那怕有句话打发也行。”他指着复印件,不紧不慢地,“照你的承诺,1.5‰的月息,十七万加起来,该不少于七十万了吧。”

李辉不吭声地望着窗外。

他用脚尖碰了碰李辉:“怎么你也得说一句呀?”

久久地,李辉从兜里掏出烟,点燃一支后将烟放桌上,翻着白眼,诉苦地开口了:“张总,我承认还你。但现在我在一家家俱厂做包装工,一个月才两千来元,小邱在镇上帮人装电瓶车,千来元一个月,加起来三千来元。我两个小孩,超生的儿子正在读高中,成绩好,我们不能耽搁他呀。”

他紧盯李辉双眼:“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不说打呀杀的。躲了十几年,总该表示表示吧?”

说到实质问题李辉低头不语。

他有点不耐烦地用手敲着茶桌:“怎么,就准备这样打发我?”

李辉抬头看了他一眼,十分无奈地道:“张总,真的没得法呀,要不我在你那儿去上班,给你打工,用打工的钱还你。”

他不易察觉的苦笑了一下,吸了口长气:“你的意思就是我们坐这儿干磨?”

李辉仍然低垂着头不吭声。

“既然找到了,你总得有个说法吧。”

李辉:“现在娃娃读书要钱,我们两口子的钱,都用在娃娃身上了。这样,我争取下个月还你三千。”

“哈,哈,哈!”他被逗乐了,仰头大笑了起来,“三千元?十五年?打发叫花的是不是?”

李辉闷闷地坐那里,再也不开腔了。

他拿起手机,发着短信,一一的给朋友带去五一的问候。

久久地沉默。李辉一只接一只地抽着烟。

发完短信,见李辉仍不说话,他软硬兼施地:“你竟准备这样打发我?两万叁万还是拿出点诚意来?”

李辉忽然撑了一下身子,反倒来气地:“我都这样低三下四了,我要是能拿出来,也不会这样求你!”

他从桌上抽出一只烟,点燃,翘起二郎腿,做得狠狠地样子:“要这样的话,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李辉霍地起身说道:“我知道你发短叫人来了,你把我带走我也没办法,我给你打工还债好了。”

见李辉这样,他忍俊不禁地笑了。五十岁的人了,自己都找不到地方打工……但他还是居高临下地:“剩下的,你准备怎么办,总得有个计划。”

“春节前再还你五千。”

他想了想,突然说:“把你身份证拿出来!”

“我没带身份证。”

“奇怪了,身份证没带?”他有点发怒地道。

“你看嘛,真的没带。”说着李辉将衣裤的荷包全翻给他看。

他看见李辉从包里抓出一把零钱和几张破纸外,其它什么都没有。

“人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借钱也没人借给你。春节前,我父亲病了住院,找我表哥借五千元钱,明明他生意做得不错,看我们两口子给人打工,怕还不起,说是才还了房贷,就是不借。”说着,李辉两眼红红地,“不怕你笑,整个春节,我们一家四口,就靠一千元渡了过来。”

听李辉这么说,他不禁有了同病相怜地感受。想了想,口气缓和地:“那么这钱你准备怎么还呢?”

李辉认真地:“打工是肯定还不了。我想明年还是找个小生意做。”

“你还是写个还款计划吧。”他居然有点同情地说。

李辉点了点头:“行”。

“说实话,你在我这儿借钱后,是不是打牌输了?”

李辉回忆说:“不是。我拿了钱后,买了五千根沙树杆给人送去,他说第二天给钱给我。第二天我去,沙杆全拉走了,人也找不到了。”

他苦笑着戏谑地:“就跟我和你一样?”

“过去大家都认识,都很讲信用……”李辉说着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哦……”他站起身,“就这样吧。我也不想逼人太狠,但希望这一次你能守信用。”

李辉如释重负地:“张总,你放心,我保证守信用!”

“好吧,我相信你。”说完,他有意摸了下包,道“今天什么都没带,我要到龙湖去,在你那儿拿点零钱坐车。”

李辉一把抓出钱,数了数,一共95元,口中说:“就只这点钱,你拿去。”

他留了25元给李辉,自己拿了70元,嘴上说:“打的25元,买包‘天子’45元,剩下的你留着。”

说完,同李辉相别而去。

9  来到府河边,已是下午。

   他站那里看人家斗地主,裤兜里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

他掏出手机,一看,是同母异父的妹妹从老家打来的电话。

“小妹,有事么?”他随口问道。

电话里的声音:“二哥,你回来一趟,妈怕是不行了,她想见你一面。”那声音不冷不热。

他有点紧张:“到底怎么回事?”

电话那头:“昨天晚上,养老院来电话,说她感冒了,发高烧,我和建把她送人民医院去抢救,她到现在都一会清醒,一会说胡话。医生说,她可能不行了。说胡话的时候老是念着你的名字,看来是想见你一面才落得下那口气。”

“好!我这就去准备,最迟明天下午到。”他接过电话,神情黯然地呆坐河边铁椅之上。

10  (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万县市万开路边的一个大院。

一群孩子唱着:“天子城,李子城,打把剪刀送客人,客人对我笑,送我白糖糕,……”在院中躲着迷藏。

一位大两岁的叫牛娃小孩,捉住一位五六岁的小孩,高喊:“捉住了!捉住了!张妹的猫!”

听着喊声,其他孩子从四周涌了出来。

叫张妹的从那小孩手中挣脱,不服气的说:“不准赖,牛娃,我看见你眼睛都没蒙住。”

“蒙住了的!”牛娃强辩道。

“就是没蒙住!就是没蒙住!我看见你指缝张开的。”张妹用手比划着,学着牛娃的样子。

牛娃一把拉着他,耍赖地对大伙:“不管!反正就是张妹的猫!”

张妹也不示弱:“大欺小,吃不饱,小欺大,不害怕!”

牛娃用力一推,一把将他搡在地上,对其他伙伴:“走,我们不跟他玩,他是连爸爸都没有的人。”

张妹从地上爬起来,指着牛娃:“你才没有爸爸!”

“你爸爸在那儿?你说!”牛娃大声问。

张妹:“……?”

“要不你爸就是坏人,我们咋从来没有见过?”说完大家一阵大笑。

“你爸才是坏人!”他拼着命扭住牛娃不放。

一位二十三、四岁的中等个子女人,一脸怒气,从屋里气冲冲出来。她双眼瞪得很大,一把拉住那叫牛娃的孩子:“牛娃,我警告你,乱说是要负责任的!”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使牛娃不敢再吭声。随后,女人对其他孩子:“他爸在外地工作,几年才回来一次,你们不要听牛娃乱说。”

说完,拉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屋里去了。

11  (回忆)屋内。

女人无声地搂住孩子……

孩子委曲地:“孃孃,我没说谎。”

女人点着头,恳求地:“娃儿,我们今后不跟他们耍……”

儿子懂事地点着头。

母子相互搂头,无助地,谈出画面。

12  河边铁椅上。

他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已是下午五点钟了。

他站起身,双手叉裤包里,嘴角露出苦苦地一笑。随后,向四周张望了一下,毅然地朝街头走去。

13 下班时间,车辆如织。

十字路口,绿灯熄灭,红灯亮。

远远地,一辆白色宝马驰来。

他用眼角的余光瞅着那车,埋头向对街穿行。

汽车驶近了,他忽然向车头右上角奔去,身子刚碰上车头,汽车前行的惯力将他弹了起来。他顺势双手抱头向后一仰,人被重重地弹了个四脚朝天。

汽车“吱”地一个紧急刹车,停了下来。

有路人惊呼:“宝马车撞人了!”街上的人一涌而来。

他仰睡地上,由于走得太急,加上已是五十岁的人了,被汽车外力一撞,脸色煞白。

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打开车门从车上下来,喳喳呼呼地挤进围观的人群:“怎么搞的,走路又不看红绿灯!”

“唉,开宝马就带劲,撞着人个性都十分鲜明。”有人俏皮地说。

“别说那些。”一位长者挤进人群,对女人,“看人有没有问题,不行就打120。”

“我开得又不快。”女人满脸无辜辩解说。

 这一跤摔得不轻。他仰睡地上,半晌才缓过气来:“嗨!……”他呻吟了一声,慢慢睁开眼睛。用手撑了撑,勉力地坐地上。

为避免激起公愤,女人蹲下身子:“没什么吧?”同时,为了撇清责任,带有点责备的口吻:“大爷,红灯亮了,你也不小心,该看清了才走。”

“这样说就错了。”一位中年男人指斥道,“这是人行横道,人没事,都好说。撞了人就是你全部责任。”

女人一听自觉理亏,和颜地改口说:“大爷,看有没什么?要不坐我车去医院检查一下?”

他伸手摸着臂膀,有点痛,难受地:“我刚接到妹妹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我妈住院了,高烧不止,胡话中念着我的名字,所以走急了点。”

“你老家在什么地方?”有人问。

“万州。”他说着用手撑着地面。

女人在路人的帮助下,将他扶起来坐路沿石上。

女人:“大爷,要不我们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

他摇了摇头,手指街对面列车售票点:“时间来不及了,我得买车票连夜赶回万州。”

“都五十来岁的人了,被车撞了,还想着母亲。”长者感慨地说。

“大姐,如果没啥问题,赔点钱算了。”有人提议说。

女人迟疑片刻无奈地:“大爷,你看怎么样?”

他用手捶着背,有点难为情地伸出脚,皮鞋的口子更大了,上身穿的T恤和休闲裤都有着同地面明显的擦痕。

“‘LV’名牌,单这双皮鞋就千多元。”旁边人说。

女人伸手拉开挎包,拿出钱夹,有点委曲地打开给他看:“你看,我身上就两千来元,赔你两千怎么样?”

路人不平地:“开个宝马车,身上才揣两千元,要是口气大点的人,医药费也要敲你三五千。”

女人尴尬地:“老人家,我身上真只有这两千来元。”

“算了,两千就两千。”他大度地给女人解围,说:“也不全怪你,我也有责任。”

女人迅速地数了数钱,递给他。

画面上,他表情复杂的接过钱淡去。

14 夜。万州人民医院。

病房中,医生和护士查房。护士给他母亲量体温。他的小妹和妹夫站一旁。

护士取出他母亲腋下的温度计,交给医生。医生看了看,用手摸了摸他母亲的额头,听了听胸音,摇着头:“都还没退烧。你二哥来没有?老人一直惦着呢?”

小妹:“下午已打电话了,估计明天上午可以到。”

医生:“今天晚上家属最好不要离开。老人嘴有点干,用棉签给她蘸矿泉水润润。”

小妹点着头。医生和护士推门出去。

15 傍晚,回到住地。

他打开门,屋子是新装的,室内没有家俱,空荡荡地,显然没人住过。

他推开小屋,地板上搭了个地铺,他倒地铺上养神。

楼下传来一阵阵高分贝的歌声,使他一点也安静不下来。

他走到窗前眺望,看不出喜庆的端倪,转身又带上门出去。

16 那二人,引起他鸣。

来到楼下,他抬头四处搜寻了一下。

《美酒加咖啡》的歌声,从街头飘了过来……

两个残疾人,一男一女,推着用铁管焊的小车,小车上装着音响,上面挂了个红色小桶。男人是个跛脚,女人只有一只眼睛,两人大约都四十岁左右,他们衣衫褛烂,满脸的苦大仇深。女人拿着话筒,边走边唱。那女人,嗓子极好,声音同邓丽君是似而非。当女人重复着“一杯再来一杯”时,则多了几分无助和凄楚,全然没有邓丽君那种似愁欲闲的娱乐底蕴。

二人从街头直到巷尾缓缓而行,所有的路人和店面的人都站街上看、听,却一脸的麻木不仁。当二人走过他们身边时,他们却后退着离开,没人主动奉上分文。

他的手伸进裤包,以为二人要从身前走过,那二人都从街对面径直前行。

他摸出一张十元的钞票,走到水果摊前换了两张五元小钞,一张放入包内,一张拿手上,见二人已转过街头。

他匆匆追了上去,将五元钱放入小桶里,看了看,里面有一张五角,两张一元的纸币,还有三个桃子。他眼红红地站那里,直到女人唱着《爱的奉献》消失了踪影。

17 晚,去火车站的路上。

霓虹灯闪烁,红男绿女川流不息。

他路过一个按摩店前,门口站着的小姐身穿暴露的纱衣,追上来说:“大哥,晚上好。玩一玩吧?”并故意扭动着那身肉体。

他一楞,这性工作者大约已快四十了,还露出腼腆的肚皮。

他举起手,退了两步:“对不起,我要赶火车。”转身,逃也似地兀自离去。

18 第二天。万州火车站。天蒙蒙亮。

他匆匆走出站车,拿出电话,拨了一会儿,电话里传来懒慵的声音:“那个?”

“我,二哥。”

“到啦?”

“刚到。人民医院在哪儿?”

电话那头:“在高笋塘。人民医院内二,四O三房。”

“你在家?”他的声音明显有点忿忿地。

“昨天我守了一天,十点才回来,请了个护理看着,我给她说有事马上通知我。”

“哼!……”他双眼冒火,从鼻腔里冒出声音。

他站路边,拦了辆的士。

19 车行在沿江路上。

他点燃烟,抽了两口,又扔掉。

一会儿,车行到人民医院门前,他手提购物袋下车。

20 天亮了。

他匆匆地上了四楼,站楼道,看了看指示牌,掉头向右边的走道走去。

他抬头看见四O三房的标识,推开门,朝屋内走去。

21 屋内,母亲一个人躺在床上,嘴微张着,那颗仅存的门牙眦着。

病房里,母亲的鼻孔插着氧气,她一口一口地呼吸着,显然有点侷促。

护工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扔下手中的购物袋,眼有点红,一下扑在母亲身上,声音哽咽地:“妈!妈!……儿子来看你来了,你醒醒?”

久久地,他看见母亲的眼珠在转动,眼角溢出两滴泪珠,他扯下床头柜的抽纸,边给母亲擦拭,一边口中自言自语地:“妈,我知道你听见了,儿子回来了,你醒醒!醒醒!”

有顷,他明显地感到自己握着的母亲的手在用力。

他欣喜地:“你听见了,妈!你听见了,睁开眼睛看看,你儿子回来了!”

一会儿,母亲终于努力地睁开了双眼,声音极度虚弱地:“儿子,你回来啦。”

他紧握母亲的手,点着头,强笑着:“刚刚到。”

母亲伸手摸着他的脸:“让我看看,都五十多了,还掉眼泪。”

他用手擦了一下双眼:“没有。见你病好了,我高兴呢!”

母亲宽厚地看着他:“儿子,莫要哄我了。我知道这关是闯不过去了。”

“没有的事。”他从床头拿起矿泉水,递到母亲嘴边,“喝点水吧?”

母亲点点头,满布皱纹的脸,放松地笑了。虽历经苍桑,那双颊的酒窝依然显露了出来。见儿子深情地看着她,她眦着那颗仅存的门牙,说:“人老了,丑了,也不中用了,可心里就是想你。”

他用手捂住母亲的嘴,示意她不要说下去。口中安慰着道:“妈,你没老。在儿子眼里,你永远是那个领着张妹去河边洗衣服,口中唱着《苏三起》的那个漂亮妈妈。”

他随口哼起《苏三起》的曲子来。

22 (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傍晚,在万县市万开路边,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位五六岁的小孩从家中出来,孩子背着一个小小的背篓,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母亲约模二十三、四岁,个子不高,眼睛生得大大地,皮肤十分白晰,一笑起来,双颊就显出诱人的酒窝。她颧骨有点高,算命的说她“红颜命薄,有点克夫。”

女人锁上门,回头:“张妹,我教你的诗,背得到吧?”

“背得到。”孩子一边又蹦又跳地,一边背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刚要过马路,同一织布厂的何姐便招呼她:“泽会,这是你儿子啊?”

“是,我给你说过,我回万县后把他寄养在大哥家里。”母亲笑着回答说。

“都这么大了。”何阿姨摸着孩子的头,“你说的时候,我不相信。”

“几岁了?”何阿姨又问。

“快六岁了。”母亲拉着孩子,“张妹,快叫何阿姨。”

孩子牵着母亲的衣角,怯生生地喊了一句:“何阿姨。”

“要读书了,我才把他接回来。”母亲解释说。

何阿姨端祥着孩子:“象你,真象你,尤其那双眼睛。”

“我的儿子,怎么不象我。”母亲得意地笑了。

“怎么给他取个女娃儿的小名。”

“他小时候病多,算命的说,取个女孩的小名好带。”母亲解释说。

何阿姨摸着孩子的脸蛋:“看,这么小就晓得给妈妈做事了,再过十年你就该享福了。”

“这娃儿晓得心疼人,所以累点也高兴。”母亲的眼笑起来象豆角一样。

“快去,泽会,我不耽搁你了,要不待会儿天又黑了。”

23  走向河边弯弯的小路上。

母子二人唱着童谣,“菜板上,切腊肉,有肥也有瘦,我吃肥,你吃瘦,他来啃骨头……”

24 (回忆)小溪边,那歌声传得很远。

从万开路向下走,就是山里弯弯曲曲流下来的小溪。溪水清澈,透明,在往下,直接汇入长江。

母亲和孩子来到河边,找了一个清浅处,母亲帮孩子取下背篓。

母亲在河边洗衣服,孩子也学着母亲,拿着肥皂洗了起来。

母亲抢过孩子手中的衣服,递给他一双袜子:“张妹,大的你洗不了,把这个拿去。”

孩子:“我洗得了。我要帮孃孃做事。”

听孩子这么一说,母亲的双眼十分清亮:“娃儿,你晓得疼人,再大点帮孃孃做好不好?你去玩,我一会就完了。”

母亲洗着衣服,孩子学着其他小孩捡石片在河边打水飘……

母亲洗完后,伸了伸腰,提起刚清洗完的衣服喊到:“张妹,来帮我拧一下。”

孩子跑了过去,拎住一头,同母亲共同将洗完的衣服拧干。

母亲站起身子,伸直腰,反手捶着背,孩子懂事的急忙跑过去用小拳头给母亲捶背。

母亲说:“这几天关节炎又犯了,月子里头,没得法,落下这病,痛得一点劲都没有。” 

孩子稚气地望着母亲:“孃孃,等我长大了,你就什么都不用做了。”

母亲一把将孩子抱住,高兴地:“好!你就快点长大,孃孃就没这么累了。”随后,她拉孩子坐河边石上,“天还没黑,我们歇会儿再回去。”

孩子将头依偎在母亲膝上。母亲清了清嗓子,唱起《苏三起》来。

太阳的光即将耗尽,孩子抬起头,呆呆地望着母亲。那声音那么悦耳,那么好听,当母亲唱到:“那王……那王……那王子小公子王舜清……”时,母亲的双眼泪光盈盈。

(画外音)很多年后,那孩子才理会到母亲那时的心情。那歌声里,有母亲的惆怅、悲苦,其中还有年青的母亲心中的希冀,一汪一汪的在向黑夜倾诉着世间的不平。

25 病房内。上午。

听儿子这么一说,母亲的嘴角萌出一丝得意地笑,那双浑浊的双眼也闪着亮光:“儿子,尽捡好听的说给我听。”

她试着用手撑了撑,儿子小心地将她扶起来,垫上枕头,让她背靠床头。

“娃儿,给我倒点水,这嘴好干。”母亲伸着手说。

儿子将水递在母亲唇边,扶着母亲的背:“慢慢喝。”

母亲点着头,喝完水,吃力地说:“那时,我才二十三四岁,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不晓得累。人家休息,我还要去顶班,要供三个人生活,……唉,现在人老了没用了……”说着,凄然地掉下几滴泪珠。

儿子从床头扯过抽纸,给她擦着泪水,安慰地:“不,有用,只要妈妈活着,儿子就有依靠。”

母亲回忆地:“那个时候饿死好多人,我们一家都挺起来了……”

儿子:“我记得,你白天上班,晚上就给人打毛衣,有时走路都在织,两天半就织一件,我没听说过还有比你能干的人了。”

“不,三天半。”母亲纠正说,“要供一家人生活,没法呀,织件毛衣二块五角钱啊……”

26 (回忆)幽幽的煤油灯,火苗摇曳。

在一间约十平方米的小屋内,置放了一间木床和一个小圆桌。母子俩围圆桌而坐。儿子低着头在桌上认真的写字。母亲放下手中正在织的毛衣,用竹签将灯芯上的灯花挑掉。油灯亮些了,将母子的身影一大一小的映在土墙上。

(画外音)那是上世纪1961年夏日的一个夜晚,在人祸与天灾并行的年月,夜的煎熬使人们的脖子伸得更长。可人们的脖子长了,肚子却更憋了。

母亲又坐了下来,拿起毛衣继续织着。儿子放下手中的纸笔,长出了口气。

“写完了吗?”“写完了。”“拿我看看。”

儿子将写完的作业递母亲眼前,母亲看后说:“饿了吧?饿了我冲杯盐水给你喝。”

儿子摇摇头,肚子却“咕、咕”地传出空气的响声。

母亲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说:“这年头,那个不饿。二两饭,丁点一坨,就要过一夜。有白糖的话,冲杯糖水喝,又养人。明天就好了,把毛衣交了,能拿到二块五角钱,可以加一坨饭。”随后拿起衣袖和衣身比量起来,“还小了点,要165针才合适。”便认真的数起衣袖的针来。

一只肥大的蟑螂不知从什么地方爬出。

母亲放下毛衣,手执蒲扇,惊喜地:“莫动。”

孩子紧张了一下,看着桌子上。

母亲“啪”地一声,一扇打过去,那蟑螂来不及躲避,便死在扇下。

她用手指拈着蟑螂的脚,将它的身子放油灯上烤。

火苗上,蟑螂的羽翼被火烧着,发出“嗤、嗤”的响声。歇了会儿,一股孩子从未闻到过的肉体被火烧炙后,混合着油散发出的香味。这是孩子第一次闻到过的最香最香的味道。

“好闻吧?”母亲问。

孩子吞着口中的唾液,点着头:“好香哦!”

母亲:“他们都说这个好吃。还有,老鼠肉更好吃。把老鼠皮剥了,放陈树叶子上,撒上盐,包着烤,烤好了香得很。”她说到“很”字时,特别加了重音。

这是他听见的母亲最神奇的声音。那双眼大大的,亮闪闪的,好象正在等待一桌鱼翅大餐那么诱人。

“给”。母亲将烤好的蟑螂,撕下腿递了给他,“肚子我们不吃,脏。”

孩子接着那腿,放嘴里,用舌尖舔了舔,顿时,整个味蕾便被调动,以至于几十年后,他还在回忆母亲递给他时那优美的一瞬。那只腿虽不能满足人在极度饥饿时要求得到食物补偿的本能,却刺激了人的大脑的深层。那童稚的脸上,幸福打心眼里涌出,他不禁脱口而出:“孃孃,好香!”

母亲一把将他搂住,脸贴着脸,久久地不语。无奈地叹了口气,看着屋顶的亮瓦出神。

月上中庭,伴月星鬼诘地眨着眼睛。

(画外音)孩子怎解星星的语言,更不理解此时母亲的心情。

27 病房内。上午。

“想啥呢?”见儿子怔怔地出神,母亲问。

儿子笑了笑,“没想什么”。

母亲扭动了下身子,“这身上粘粘地,不舒服,脸也没洗……”

儿子:“妈,你坐一会儿,我去打瓶水,给你洗个脸,顺便擦擦身子。”

28 儿子端着一盆水进屋。

他将洗脸水放床头柜,拧干了毛巾,给母亲洗着脸,说道:“我妈妈向来就爱干净,洗完脸,我给你擦擦背。”

“不,我自己擦。”母亲说。

他坚持地给母亲撩起后背的衣裳说道:“妈妈,你给了我生命,我没有让你享一天福,你生病了,伺候你,是我的本份。”

母亲勉强地点了点头:“人老了,也丑了,耳朵又背,平时说话也没有理我,也就儿子有这份心。”

他细心地给母亲擦着背。

门外传来护士的声音:“查房。”

一会,医生和护士推门而进。

医生 :“李婆婆,好些啦?”

母亲由衷地笑了笑:“好些了。这是我儿子,才从成都回来。”

医生夸奖地:“好福气啊,儿子这么孝顺。”

母亲 :“我儿子从小心肠就好。晓得疼人。五六岁的时候,我上夜班,天天都到小路来接我。”

医生 :“我很少看见做儿子的有这么细心,擦身子这些事,他们都是请护工做。”

儿子尴尬地一笑,有点愧疚地:“小时候,妈妈照顾我,现在妈妈老了,我照顾她是应该的事情。”

医生拿出听诊器,一边给老人检查身体,一边说:“难怪老人这两天发烧都念着你,看来,她是想你想出病了。”

医生检查完老人的病情,表情有些异样。

“我妈病好些了吧?”他小心地问。

医生掩饰地回答:“已经好多了,待会儿你办公室来拿药。”

他出神地凝视着医生。他知道,大凡这种情况,病情都不容乐观。

医生和护士即将出门,他才回过神来问:“医生,我妈可以吃点东西吧?”

医生回头道:“她想吃什么,可以买点,最好是流食。”

29 医生办公室

医生坐办公桌前写着病历。他敲了敲门。

医生抬头看见他:“坐下说。”

他坐下,小心地问:“医生,我妈的病情是不是更严重了?”

医生神情严肃地道:“象你应该明白,八十岁的人了,又有糖尿病,高烧了两天,精神突然好起来,这就是我们说的回光返照。”

“她高烧已经退了。”他不愿相信的说。

“虽然烧是退了,但心力已经衰歇,准备准备吧,恐怕就在今天。”

他呆呆地站那里,顿时,眼中噙满了泪水。

医生开导地:“人都有这么一天,也不要太难过。还有亲人的话,通知他们来见老人最后一面吧。”

他神情黯然地:“我们家,就我们兄妹二人。”

“你大哥去了。”医生含蓄地问。

“我妈生下我不到三个月,我父亲因为是黄浦毕业的国民党军官,被抓到新疆去了。我妈被逼,改嫁。这个妹妹的爸爸,原有一个儿子,比我大,所以她叫我二哥。”他失神地,自言自语地,一边说一边向外走去。

医生双眼定定地看着他。

30 他黯然地走出办公室。

头有点昏沉,满脑都是医生的声音:“准备准备吧,恐怕就在今天。”

他拐过楼道,一头同一护士撞个满怀,护士手中的器皿掉得一地。

护士嗔怒地:“你这人怎么搞的,走路也不长眼睛!”

“对不起!对不起!”他连忙道歉说,并弯下腰,将掉地上的器皿捡起来递给护士。

31 站走道口,他靠窗伫立。

他远远地望着江对岸,一种熟悉的景象赫然显现眼前:白沙观,从白沙观下来,在万开路上面,就是万县有名的棺山。那里过去是乱坟岗。他不禁伫立在那里。

32  (回忆)黄昏。在离家不远的棺山的小路上,一个六七岁的小孩,久久地站那里,眼巴巴地望着小路的前方,等待母亲下班回来。

夜幕已经降临。他还站那儿。四周响起秋虫的鸣唱,和秋风瑟瑟拂动草丛的声音。他有点害怕,双手将臂紧紧抱住,口中哼着母亲常唱的那歌,给自己壮胆。

远处,出现母亲熟悉的身影,他兴奋地跑上去,口中直喊:“孃孃!孃孃!”

孩子脚被不平的石坎路绊了一下,他摔倒地下。

母亲快步地走过来,将他抱起:“痛不痛?让我看看?”

孩子忍着痛,坚强的回答:“不痛。”

母亲摸着孩子的膝盖心痛地:“看,都摔破皮了!”

“真的不痛。”他勉强地一笑,以笑安慰母亲。

“早上就给你说了,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又来了。”母亲责怪地说。

他抱着母亲的臂,稚气地:“我要来接你,我要保护你!”

母亲看着孩子的样子,会心地笑了:“傻儿子,这棺山尽埋些死人,你竟不怕。”

“我要保护孃孃,我不怕!”孩子壮着胆说。

母亲将孩子的头紧靠自己的脸:“要保护我,就快快长大,你现在还小。”

他从母亲手中挣脱出来,有点着急地:“我要来,只要孃孃上中班,我就要来!”

听儿子这么一说,母亲再也不觉身子疲惫:“那我们说定,今后我上中班,你就跟我去,那儿离河边近,你可别乱跑。”

孩子:“我在那儿学写字,不乱跑。”

“你要保证!”

孩子举起右手:“我保证!”

母亲亲了亲孩子的脸,将手上的布包递给他:“我相信你。饿了吧,这是给人打毛衣人家给了二块伍角钱的工钱,我给婆婆带了二元钱到陈家湾,剩下五角钱加了一坨饭,回家我们吃。”

33 (回忆)夜。万开路下,四合院内,那间小屋。

孩子懂事的拿来洗脚盆,将洗脸水倒盆内,帮母亲脱去袜子:“孃孃,白天你蹬织布机累了,我来帮你洗脚。”

母亲由衷地笑了:“娃娃今年七岁了,要上学了,也越来越懂事了。”

孩子仰头望着母亲:“儿子说过的话不会忘。儿子长大了,要帮孃孃做好多事,儿子不要你这么累。”

母亲:“再过两个月就好了,厂里进了四台电动织布机,说我手脚快,拿两台我开。”

儿子高兴地:“那以后孃孃就没这么累了。”

“嗯。电动的,不用脚蹬,人就没这么累。”

儿子给母亲洗完脚,把脚擦干净,自己洗完后,将水端出去倒了,然后关上房门。

母亲看着身旁的孩子,几次张口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最后母亲终于有点沉重地开口了:“娃儿,今年你就读书,有些事我想告诉你……”

孩子点了点头,怔忡地望着母亲。

34 母亲的回忆。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四川的一座小城,威远。威远钢铁厂就在那儿。

这一年的冬天,天特别冷,白头霜使地面蒙上白白的一层,寒风碜人。

一位不满十八岁的女人,她面黄肌瘦,满面愁容,在寒风嗖嗖的冬天,一只手提着竹篮,一只手持着火钳,背上背着不足三个月的儿子,在钢铁厂的门外,拾着炭车推出来的铁碴,她靠拾铁碴拿到街上去卖,以此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儿子。

儿子搭拉着脑袋,严重地营养不足,儿子饿了,发出阵阵哭声。

她一只手伸向后背,拍着儿子的背,口中一边说:“娃儿,莫哭,莫哭,捡满这一蓝我们就回去给你冲糖水喝。”

35  (回忆)回家的路上

年青女人背着儿子,手提一篮铁碴,走几步,又歇一下,朝回家的路上走。

铁厂的工人下班了。她低头侧身让向路边。

“泽会,捡铁碴啊!”一位邻居招呼她道。

她勉强地装出笑容:“嗯,刘姐。”

“娃儿怎么哭这么凶?”刘姐上前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头这么烫,快去医院看看。”

“真的啊,刘姐?”她一边问,一边惊慌地穿过人群。

当她走过人群,她听见身后一阵议论纷纷。

“刘姐,你怎么认识她,她男人就是厂里抓的反革命张致麟。”

刘姐同情地:“这女人真可怜,才十七岁多点,带上孩子,摊上这事。”她叹了口气,“唉……”

“你要立场坚定,不能同情反革命家属!”

刘姐反驳说:“她男人是反革命,她又不是。”

年青女人眼噙泪水,忍气吞声,低着头,提着铁碴的手也不觉累,三步并做两步地穿过人群。

36 (回忆)宿舍区

她走到自己门前,放下竹篮,打开房门。

一群小孩放学路过,有人看见她,大喊:“反革命婆子!反革命婆子敢偷厂里的废铁!”

有人提议:“走,把她抓厂里去!”

她慌忙关上门,将孩子放床上,眼中泪水不停地往外滚。

一会儿,门外传来“嘭、嘭”的敲门声。

她不由一惊,两眼睁得很大。

门外的声音像幽灵一样:“张致麟的家属,开开门。”

母亲余惊犹在,颤颤兢兢地:“谁?”

门外冷冷地传来:“厂保卫科的。”

她听见不是那些小孩,用衣角擦干眼泪,然后将门打开。

门外站着一老一少两个人,老一点左手掖着拐仗,见她惊恐的样子,阴沉地:“我们是厂里保卫科的。你是张致麟的家属吧?”

她不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惊恐地点了点头。

那人满脸清水,面无表情:“张致麟是历史反革命,今天公审,判了八年刑。这房子是厂里给职工的福利,现在要收回,限你十天之内从这儿搬出去。”

她听见后,眼神立即黯淡了下来,手情不自禁的发着抖,哀求道:“干部,求求你们说句好话,我们母子二人实在没地方去,再宽限点日子吧!”

保卫干部不容置疑地:“不行!这房子已分配给新来的转业军人。”

她苦苦哀求道:“两位干部,求求你们给领导说说,缓缓吧,我一定会搬。”

那年青人瞪了她一眼狠狠地:“你休想用眼泪打动我们,我们不是一条战线的人!”

保卫干部恶狠狠的死死地盯着母亲:“好生想想搬哪里吧,再说也没用。”

说完,那老一点的转身,二人一颠一跛地留下了背影。

她手颤抖着,呆呆地关上门,无助的泪水象雨点一样,倾然而下。她昏昏沉沉地走向床边,看着床上躺着的孩子,一头倒在床上,拉过被子,蒙头痛哭。

37 (回忆)晚,在威钢,她唯一的亲人,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哥大姐。

面对一脸愁容,啜泣不止的小妹,工人出身的大哥又气又恨。他听完她的诉说,从椅子上起身,指斥地:“当初你来信说,在万县没亲人,要投奔我们,我就给你说,来这里好好读书,今后找个好工作。后来你说,要耍朋友,安个家,不拖累我们。给你介绍个转业干部,你嫌他岁数大了,脸上有几颗麻子。现在好了……”

母亲泪流满面,申辩说:“我看他有文化,人又年青,哪晓得有历史问题啊!”

大哥不假思索地:“不晓得!第一眼我就看他不顺眼。文化越高越反动。所以说,你们结婚,我们不肯来。你又哭着来请我。现在连我们都受牵连。”

一旁哐着孩子的大姐,递了条毛巾给她,说:“泽会,前几天保卫科来人调查,问你大哥,我们是什么关系。大哥说,你爸爸是土木工程师,我是你们家的佣人。在修建万安大桥时,是你爸爸介绍我和你大哥的婚姻,所以我们一直姐妹相称。你爸妈去世了,才来投靠我们。”

听见大哥和大姐的话,勾动起母亲对往事的记忆,她没什么好说的,只是一个劲地嘤嘤地哭泣。

“哭!哭有什么用!这世上那有后悔药!”大哥在屋内走着,心烦意乱地说。

母亲的哭声更大了,她边哭边咬着嘴唇说:“要不是孩子还小……我真想一死了之……”

坐角落里抱着孩子的大姐,连忙走过来坐她身边安慰地:“泽会,快别这样想,还是想想其它办法。”大姐同她虽没有血缘关系,过去是母亲家的佣人,由于外公外婆善待家中的人,所以她们一直以姐妹相称。大姐恳求地望着丈夫:“荣生,莫说了。都这个时候了,还是想想办法?”

大哥没有文化,从小以帮工为生,虽然说话太直,太硬,也不愿眼巴巴地看着这小妹走上绝境。看着孩子严重的营养不良搭拉着头,才一个月都不到泽会就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威钢你是没法待下去了。这样好了,你还是先回万县,你舅妈没有子女,在她那儿先落户。在那儿,没人知道你是反革命家属,娃儿我们带着,反正碧玉(指大姐)又没生育。先安顿好,或者把张妹过继给我们,你要想他,以后我们也可以给你送回来。”

听大哥这么一说,她脸上燃起了希望的神情,止住了哭声,不住地点头。

大姐:“泽会,你看大哥说的这样好不好?”

母亲抬起头,感激地对大哥大姐:“好!好!就照大哥的办。娃儿在你们这儿我也放心了。”

大哥:“娃儿几个月就长大了,如果会说话了,我们怎么教。”

母亲:“就叫你们爸爸妈妈吧,反正都是一家人。”

大哥:“有钱回去吗?”

母亲摇了摇头,声音哽咽地:“他爸被抓了,家抄得一干二净。这两个月我就靠捡铁碴维持生活,连给他买奶粉的钱都没有。”

大哥走向衣柜,拉开抽屉,取出一个红布包,将布包打开,拿出钱:“这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贰拾壹元钱,你拿十五元去。”他数了数钱,递给母亲,“给,拿去做路费,剩下的回去租间房子,下月的生活费也应该够了。如果有什么困难,就来封信。”

母亲感激地望着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哥大姐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大姐:“时间不早了,回去准备准备吧,娃儿就丢我们这儿。”

母亲抱着孩子亲了亲,有什么话要说,可孩子也听不懂,她咬着牙:“娃儿,大哥大姐从此就是你的亲爸亲妈,今后你就叫我孃孃吧。”

38 回到病房。

他看见母亲睡着了。坐床边握着母亲的手,坐了一会,又转身走到窗前,伫立着。

耳边响起:“娃儿,你看我给你带的啥东西?”

39 (回忆)在万开路下那土房。1962年夏日的一个下午。

他刚做完作业,跨出门坎,年青而漂亮的母下班回来,老远地拿着一张油子包的东西晃着招呼他。

他迎上去:“孃孃,作业我已经做完了。”接过母亲手里的东西欲打开。

母亲:“回屋再打开,这是何阿姨早上上班排队买了一个饼子,分了一半给我吃,我给你拿回来。”

进屋后,孩子将油子一层层打开,一共包了三层,里面露了半个月饼出来,他拿在手中想吃,想了想,将它分为两半,一半递给母亲。

母亲:“你吃,孃孃今天加了一坨饭,不饿。”

孩子执拗地:“孃孃,你不吃,我就不吃。”

“那我尝一口。”母亲咬了一小口。

“不行,你咬过的,我不要了。”孩子赌着气。

“好!好!好!我们一人吃一半,你吃呀!”

孩子尝了一口,沉浸在那甜甜回味里。

“好吃吧?”母亲看着孩子的样子问。

“好吃。”孩子点着头。

“好吃就多吃点。”母亲又将她那一半硬塞给孩子。

“不,你说过的,有好东西大家吃。”孩子拒绝说。

一滴泪珠从母亲的眼里流了出来。

孩子一把抱住母亲:“孃孃儿子没犯错误。”

母亲搂着他:“儿子,我知道你没犯错误。孃孃高兴,你懂事了,再苦再累孃孃都高兴。”随后,她摸出一块钱,“现在生活开始转变了,拿钱能买得到吃的了。明天上午,你去糖果店排班,买个饼子吃。随后又嘱咐道,“一人只买得到一个。”

40 第二天,糖果店门前,排着很长的队

孩子买到月饼后,小心地用油纸将它包好,看见别人边走边吃。

他又从荷包里拿出来,打开,看了看,想吃,但最后用舌头舔舔边角,包好放裤包里。手摁着裤包向家里走,象揣了个宝物,边走边看有没人跟着。

41 月饼放桌上,孩子看着它做作业。

很晚了, 孩子在门口望了又望,母亲还没回来。关上门,又开始做作业。

门外传来“张妹,张妹!”的声音。

孩子高兴地打开门,见何阿姨扶着母亲:“快,扶你孃孃进去。”

孩子慌张地跑过去,惊诧地:“何阿姨,我孃孃怎么了?”

何阿姨:“你孃孃没日没夜的加班,刚才昏在织布机上了。”

何阿姨和孩子一同将母亲扶进屋后,何阿姨责怪地对母亲:“泽会,你也不要太累了,一个女人家,身上来了还这样加班,身体吃不消。”

孩子打来水,给母亲擦着脸,心痛地:“孃孃,儿子没有多余的亲人,你不为你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呀!”

母亲抬起头,看着何阿姨和孩子,掩饰地:“没什么,只是今天感冒了。”

何阿姨想再劝两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从布包里拿出一包白糖:“这是向叔叔从成都带来的白糖。张妹,去拿个碗,给你孃孃冲杯糖开水。”

孩子转身走向屋内,倒了碗开水出来。

何阿姨将糖倒了些在碗里,又风风火火地扯过那油纸想倒一部分出来。月饼的溜溜的滚在了地上。

母亲发现月饼掉在地上,惊愕地:“张妹,月饼买了你竟吃没?”

孩子:“我要等孃孃回来一起吃。”

母亲嗔怪地:“你真是个傻娃儿!”

何阿姨一边用筷子搅着碗中的糖水,一边叹着气说:“泽会,就凭这点,你都应该爱惜自己。你想想,要是你有三长两短,娃儿靠谁去。”

42 十点过,小妹来了。

“二哥,二哥。”小妹叫着。

他凝神沉浸在回忆里,没听见。

小妹走近他:“二哥,你在想啥子?”

他楞了楞,回过神来:“小妹,你来啦?”

“我问了医生,说妈刚醒了。”

他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是,我刚从医生那会儿回来,现在又睡着了。等她睡一会儿。”

小妹:“医生说,糖尿病复发,引起并发症,如果能好起来,只有盼奇迹。”

他若有所思地回答说:“作为人子,我们应尽到我们的心意。再说,我们在做,下一代在看。”

小妹包里的手机响了。小妹接听电话:“喂,我正在医院,我妈病了,是,我等会儿过来。”

她接完电话,忽然不语,两眼直勾勾地望着他。尔后,又自言自语地:“啥事都碰到一起,莉莉她干妈又住院了。”

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有急事的话,你先去忙,反正我在这儿,有什么会给你打电话。”

小妹不好意思地:“反正妈她睡着了,我等一会儿就回来。”

43 (回忆)夜。万开路下,那间土坯小屋。

那小屋,没有窗,仰头屋面,从亮瓦上可以看见,月已上中庭。

孩子做着作业,母亲在那里织着毛衣,并时常注意着孩子写字的姿式。

孩子做完作业,将本子放书包里,伸了个懒腰。

母亲:“瞌睡来了,你先睡。”

孩子:“我陪一会孃孃。”

“我今天要把它织好,明天交给人家,这个月,舅婆的生活费该给了。”母亲边说边挥手,“快去睡。”

孩子摇了摇头,靠母亲坐下。

母亲张口想说什么,几次都咽了回去,又专注地织着毛衣。

久久地,母亲终于开口了:“张妹,暑假完了,就读二年级了。”

孩子打着哈欠望着母亲。

母亲边织毛衣,边说:“张致麟劳改也快八年了。”她注视着孩子的表情,又自言自语地“他离开的时候,我就跟他说‘虽然我跟你划清了界限,离了婚,但我等你。你好生改造,争取早点回来,成为新人。’今年就该回来了。”

母亲叹了口气,停了一会儿,她放下手中毛衣,从荷包里拿出一封信说:“你看,这是他来的信。”

孩子接过信,映入眼帘的是信封上落款处赫然的几个字:“新疆乌鲁木齐八一农场采煤工程处张缄”,分外清晰。

“我看他是没改选好。”母亲顿了顿,动情地说:“他说今年不能回来。”说着委曲的泪水直泻而下,“这么多年我都熬过去了,承受了那么多痛苦和白眼,他居然来信不信任我,我不想等他了,这样叫人心灰意冷。”

孩子懂事地掏出手绢,用那双小手给母亲擦眼泪,口中直说:“孃孃,不要哭!”

母亲用手拿下孩子的小手,忍了忍,声音颤颤地问:“我问一句,愿意跟我,还是跟他?”

孩子双手抱住母亲臂膀,从生下来,到成长,他头脑中就没有父亲这份亲情,口气坚决地:“我要跟孃孃,不跟他,他是坏人。”说着,脸紧紧地贴住母亲的脸。

听孩子这么一说,母亲紧张的神情一下释然,然后轻声细语地:“如果跟他,我就送你到新疆去,那儿很远……”

孩子坚决地反对说:“我不去新疆,我要跟孃孃在一起!” 

母亲抱着儿子的头,心痛地:“从小我们就相依为命,我知道你不会跟他。但是你大了,你要亲自做决定,给他写信,让他断了这个念头。”

“怎么写呢?”孩子不解地问。

“去把笔和纸拿来。我来说,你来写。就几个字:‘我要跟孃孃,跟你没前程’”。

孩子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歪歪斜斜地写下那几个字,递给母亲。

母亲拿手上,看了看,叹了口长气,将他抱得更紧。

(话外音)这是孩子第一次给父亲写信,也是最后一次。多年以后,孩子成人了,在他二爸那里得知,自那以后不久,父亲在煤矿里一次瓦丝爆炸中去世了。并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张父母谈恋爱时一张两寸长一寸宽的照片。这也是他得到的唯一的一张父亲的照片,从照片上,他终于见到了他的父亲。

44 病房。上午。

护士手托针药进房。

他迎上去,小心地:“护士,请问,还有什么药可以抑制病人的病情。

护士摇摇头。

他诚恳地:“我知道这病的严重性,我只想尽量延缓母亲的生命,多陪她两天。”

护士将药推入输液瓶:“好,我给医生说说 ,给她加点人体球蛋白,只是这药有点贵。”

“多少钱?”

护士:“一支几百元。”

他咬着牙:“行,先加两支吧,能让我多陪一天是一天。”

护士:“我就去给医生说说,不过,这也只能起到暂时的延缓作用。”

他点头:“谢谢你了,要不然我心里会很后悔。”

45 病房,上午。

他静静地伫立窗前,从窗口向外望去,街上的人川流不息。那些人,有的神情麻木,有的志得意满,有的皮笑肉不笑,一会全变成了影子……

“儿子?儿子?”母亲在床上喊了两声。

他急忙地跑过去:“妈妈,儿子在这儿。”

母亲象孩子似地:“我以为你走了,不管我了。”

他坐床边,安慰地一笑:“妈妈,你病还没好,儿子要陪着妈妈。这么多年儿子一直不在妈妈身边,这一次一定要好好陪陪自己的妈妈。”

听儿子这么一说,母亲孩子似地笑了。歇了一会,她又心情沉重地说:“娃儿,你会不会怪我呢?”

他意外地一怔:“妈妈,儿子怎么会怪妈妈呢?”

母亲嗫嚅着:“就是怪我把你抱养出去。”

他用手给母亲理着蓬乱的头发理解地:“在那个年代,将我抱养出去,恰恰说明母亲最痛儿子。”

母亲不无自责地:“那一年,同罗万神结婚,看他是个老师,人又老实,想到我们母子都有依靠了。谁知道了,妹妹生下来才七个月,他又被扣上漏网的右派分子帽子,判了三年刑。我要养你,养舅妈,还有妹妹四个人,难得很呀!……”说着她眼中包满了眼泪,哽咽地,“不抱你出去,全家人怎么活呀……”

他安慰地笑着阻止道:“妈妈,都啥年代了,还想这些。好好养病,那些都过去了。我只知道,妈妈是儿子的妈妈,妈妈为了儿女,吃了一辈子的苦。”

“儿子,坐过来一点。”母亲拉着他靠近坐床沿摸着他的脸,自言自语地,“后来,我好后悔……”

46 (回忆)暑假的一个下午。

一群孩子拿着铁丝做的枪,在院子打游击。

忽然,一颗纸折的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

有同伴惊呼:“张妹被打死了!张妹被打死了!”

他装着中弹的样子,歪歪斜斜地倒在地上。

孩子们欢呼雀跃。

47 (回忆)母亲身后有一个男人。

突然,母亲从小路拐过来,见状一惊:“张妹,怎么啦?”

听见声音,把他吓了一跳,他立即从地下翻身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低着头结巴着说:“孃孃,我们在打游击。”

母亲有点责怪的:“打游击?一身搞得稀脏,不要人洗。”

他看见母亲身后跟着个男人。这男人个子高高的,显得比较清瘦,样子却文质彬彬。

母亲缓缓转过头对他说:“快叫叔叔?”

他疑惑地望着那男人:“叔叔。”

男人打开书包,拿出一包东西:“来,拿着。”

他看了看母亲,不敢伸手。

母亲含笑的道:“叫你拿着你就拿着。还不谢谢叔叔。”

他接过纸包:“谢谢叔叔”。

母亲指着他对男人说:“这娃儿比罗儿小一天,罗儿九月二十五号生的,他二十六号。”随后拉着他,“走,我们回去。”

他从没请过同伴们吃东西,走了两步,又停住脚步,祈求地:“孃孃,我想再玩一会儿?”

母亲出乎意料地笑着点了点头,给他拍了拍身上的灰:“不要把衣服弄脏了。”

48(回忆)叔叔人真好。

望着母亲和叔叔拐进院子后,他立即打开纸包,把糖果分给同伴们。

同伴们:“张妹,你叔叔真好!”

他脸上洋溢着几分得意和幸福的神情,有生以来第一次像司令一样:“来,我们又开始。”

49 (回忆)院子内传来一阵琴声。

忽然,孩子们继续分成两拨打着游击。院子里传出了琴声和那熟悉的歌声:“苏三,离了洪桐县……”

他转身朝院内跑去。

同伴:“张妹,不耍啦?”

他一边跑,一边说:“不耍了,不耍了!”

50(回忆)叔叔坐凳子拉着胡琴。门前围满了邻居。

母亲忘情地唱着那歌,歌声婉转,如泣如诉,叔叔微闭双眼手指在弦上滑动……邻居们睁大眼睛听着,如痴如醉。

一曲毕后,何阿姨带头鼓着掌:“泽会嗓子真好,再来一个!”

孩子递了盅水,出现在母亲面前,嘴甜甜地:“孃孃,再来一个。”

母亲高兴地看着大家,接过孩子递来的水,喝了口,润润嗓子,看着叔叔,意犹未尽地:“罗万乘,来个‘八月桂花’?”

叔叔点了点头,调了调二胡,拉着过门……

母亲象是终于等到了美好的日子,放声地:“八月桂花遍地开……”

(特写)夕阳的余辉漏过天井洒在她年青而美丽的脸上,多年的阴霾和抑郁一扫而尽,母亲那双眼出现了少见的明亮,且脉脉含情……

51 (回忆)晚上,叔叔走后。

母亲拉着他,坐床边,问:“张妹,叔叔人好吧?”

他:“人好。”

母亲难掩幸福的心情:“孃孃想嫁给他,你看行不行?这样,家里有了男人,两个人挣钱,我们生活也会好一些。”

他天真地:“我也是男人!”

母亲:“你还小,不能养家。”

他望着母亲,点着头:“那你没这么累了?”

“嗯”。母亲点了点头,心情高兴地拨弄着油灯的灯芯,自言自语地,“这样可以把舅妈接来。”见孩子无言地望着她,又说:“从威钢回来,我们在舅妈这儿落的户,你喊婆婆,只是屋子太小,所以她一直住陈家湾。她没有子女,我也只好每月给她带几块钱,今后同我们住一起,有个老人在家做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说着,她抬头憧憬着未来,歇了歇,“你表个态,看行不行?”

孩子似懂非懂地望着母亲:“行。”

“你说行,就好了。”母亲的双眼一亮,“罗万乘跟我说过,待你跟待亲生儿子一样,我才答应嫁给他。他有个儿子,叫罗英杰,大你一天,你就叫他哥哥吧。”

孩子点了点头。

母亲:“不过,罗儿不跟我们住,住他爷爷奶奶那里。”

这天夜里,油灯闪闪地亮,灯芯上结满了灯花,屋子也显得特别的明。

他拿起桌上的小剪刀,想去剪掉灯花,口中说道:“花结得多,有点费油。”

母亲第一次阻止:“莫剪,都说,灯芯结花好事来临。”

52 病床上,母亲回忆着。

“真的,叔叔人很好,对我们母子没一点二心,只是……”

母亲脉络清晰的回忆着,就象几十年前那小屋内燃着的油灯,盏内的油分明快燃尽了,但那最后一亮使人的心格外分明。

他默默地点着头,视线回到以前的日子……

53 (回忆)早上。万开路那大院。

孩子在床上睁开眼,天已大亮。他从床上翻身起来,拿过闹钟一看,时针指向七点半,母亲加夜班,没调闹铃。

他朝厨房走去,在缸里打了瓢水,急忙地洗完脸,拿起书包向外走去。

刚上小路,叔叔披着衣追了上来,远远地喊:“张妹,等一下!”

他停下脚步。

叔叔从衣袋掏出一角钱:“饭都不吃,就去上学,拿上?”

他不好意思地:“叔叔,我不要。”

叔叔:“拿着,不能饿着肚子上学。”

他微微地一怔,接过钱:“叔叔,我走了。”又蹦又跳地离去。

叔叔站那里看着他走远。

54 (回忆)学校旁边的小吃店。

他买了两个包子,一边吃,一边兴高采烈地走进校门。

同学呆呆地望着他:“张清廷,吃包子啊!”

他分了一半给同学:“来,今天,我也请你吃。”

同学:“你叔叔真好。”

他得意地:“他天天给我五分钱在外边吃早饭。”

同学:“你叔叔真了不起!”

他脸上洋溢着几分满足的笑。

55 (回忆)屋子外。下午。

放学后,他从屋内搬出一张独凳和一张小凳,在屋檐下一边吃着棒棒糖,一边做着作业。

母亲从屋内走出严厉地问:“哪儿来的钱买东西?”

孩子身子一惊,怯怯地:“叔叔给的。”

母亲:“是不是你找他要的?”

孩子犟着头:“我没开口要,他自己给了我一角钱,让我上吃早饭。”

母亲故意绷着脸说:“不准撒谎!”

孩子无辜地望着母亲,“真的。”

母亲抚着孩子的头:“再怎么都不能伸手要。集中精力做功课,马上吃饭了。”

孩子委曲地嘀咕着:“明明没要,你说要……”

56(回忆)屋内。叔叔在灶边忙碌着。

母亲走向正在做饭的叔叔,责备地:“万乘,莫要惯着孩子,经常拿钱给他。”

叔叔宽厚地笑着:“娃儿早上没吃饭就去上学,对身体不好。”

母亲:“那你咋不惯着罗儿。”

叔叔将菜铲盘里,递给母亲:“罗儿挨爷爷奶奶住,他爷爷每天都给他五分钱在外面买包子吃。”

母亲感激揽着叔叔,半责备半怜惜地:“你自己节约得很,从沙河放学回来都走路,十多里路,——今后不准这样了。”

叔叔认真地:“泽会,亏谁都不能亏了娃儿,张妹这么大,正在长个子。”

母亲听后难掩心中的高兴,轻轻地:“万乘,我说,今后不要给钱给他了。过两天中秋节,婆婆回来了,把罗儿也叫过来,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过个节日。”

叔叔:“两个孩子的生日也一块过?”

母亲:“也行。”随后情不自禁地哼起《八月桂花》的曲子……

57 (回忆)这个中秋的月,十分明亮

放学后,他一跨进家中就闻到诱人的香味。

朝厨房奔去,厨房内柴灶燃着:“劈劈叭叭”的火光,叔叔和婆婆一人在灶前,一人在桌案前忙碌着。母亲端个小凳在灶前添着柴禾。火光将她年青而美丽的脸映得红彤彤的,不时听见她口中哼着《十送红军》的调子。

不一会儿,罗儿也到了,菜全上了桌。这特殊的祖孙三代围桌而坐。

叔叔走进里屋,拿出瓶酒,拿了五只小酒杯,他打开酒瓶,给每人斟了杯酒,笑着举杯说:“今天是八月十五,一祝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年年有今日,岁岁都平安;二祝婆婆身体更加硬朗长寿;三祝两个孩子成绩天天向上,”他看了看大家,“我们干杯!”

说完,他和婆婆一饮而尽。

母亲望着大家:“我人不舒服,我呡一口。”

罗儿看着我,挑衅的:“张妹,我们也干了。”

孩子怯怯地举起酒杯。

叔叔:“对,你们兄弟干掉这杯!”

孩子学着哥哥的样子,将酒一倾而入口中,一股辛辣味直冲喉管,弄得他咳个不停,脸呛得通红。

婆婆笑呵呵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夹着菜往他嘴里送:“吃口菜,吃口菜,这娃儿不会喝酒。”

婆婆的牙口十分不错,一边饮着小酒,一边咬着未激粑的胡豆,胡豆在口中嘎嘣嘎嘣的响着。她放下酒杯,手脚麻利地给大家斟上酒:“今天是八月十五,提前给两个孙儿过十岁生日,我也来敬你们一杯。”

孩子第一次喝酒就呛得不行,望着酒迟迟不敢举杯。

母亲将酒递我手上,微微地笑了笑,说:“儿子,婆婆这么大年纪都给你们敬酒,不会喝可以少喝,但不喝就不行。”

孩子举起杯,在嘴边试着呡了呡,呆呆地望着大家。

叔叔将剩下的酒倒入自己杯中,解围的说:“张妹不会喝酒,呡一口也是意思,但老人敬的酒罗儿要喝完。”

这一餐全家人异常热闹的吃了很久,明月亮亮地爬上柳梢头。

吃完饭,大家一起收拾着碗筷。

叔叔从屋里拿出个纸盒,从纸盒内取出一段布料递给婆婆,口里说:“这段料子,那天我从百货公司过,看可以给婆婆打套衣服,所以就扯了。”

婆婆接过衣料,在身上比了比,乐得不可开支地:“万乘,看,你又花钱……”

随后,叔叔又从纸盒内取出一双皮鞋,“张妹,你的,这是你十岁的生日礼物。试一下大小合不合脚。”

母亲见状,有点责怪地:“你给张妹买,咋不给罗儿买呢?”

叔叔笑了笑:“你看,罗儿已经穿脚上了。他是一天都放不得,给他说生日这天穿,买来就穿上了。”随后,叔叔又从衣袋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二十元钱,十元的递给婆婆。“这是孝敬老人的。”又将两张5元的钱递给我和罗儿,“这是生日给你们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婆婆特别高兴,小心地将它揣怀里:“现在我有两个孙儿,要是来年添个孙女,我就拿这给她置套衣服。”

叔叔眼睛直楞楞地,看着母亲不说话。

婆婆迟疑片刻后突然醒悟:“有了吗,泽会。是说这几天你不怎么吃东西,我还没警觉。”

母亲面带羞涩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才说:“都快三个月了,我想该是女儿。”

婆婆激动地啜泣了起来:“我二十岁就霜居,这样的日子我从没想过……”

母亲:“婆婆,别这样,你身子这样硬朗,一定会活到四世同堂的。”

婆婆擦着泪珠,转泣为笑地:“要是我活到抱重孙的那一天,牙也没了,路也走不动了,到时别嫌我。”

“不会,不会。”叔叔纠正说,“那时我们老了,这两个孙儿也工作了,你就不用在屋里忙前忙后的给大家做饭,这些事交给我们,你等着享清福。”

婆婆幸福地幻想着:“要是能活到那一天,我死也瞑目了。……”

(画外音)这一年十五的月,十分明亮。它悬挂在记忆的末梢,在那里散发着它的亮光和它的芬芳,使我几十年来,在那里汲取亲人的爱,——家和家人在一块,无需太多华丽的语言,只需围坐小桌前,那眼神,便有一种聚合心灵的伟大力量。

58 (回忆)上午,小学的楼是木板做的。

下课铃响了,他从座位是站起身,向走廊走去。他学着军人的正步,“咚、咚、咚”踏得楼板直响。

同学:“张清庭,穿新皮鞋了。”

孩子:“叔叔昨天给我买的。”

同学:“这双皮鞋要多少钱?”

孩子:“我叔叔说,十二块钱。”

同学:“啊,这么贵。”

孩子从裤包里掏出那张五元的人民币得意地:“还给了我五元钱,叫我随便买什么?”

同学羡慕地咂着舌头:“你叔叔真好!”

(画外音)那孩子双眼晶亮晶亮的充满着自足。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可怕的政治运动“四清运动”正向无数无辜的家庭袭来。也是这一年的年末,叔叔的学校为了凑足名额,因他对六一、二年饿殍遍地发表了不同意见,被划为漏网的右派分子,并判了三年徒刑。由此,这个新建的和睦家庭又陷入重重困厄之中。

59 (回忆)大院的屋檐下。下午。

孩子在檐下认真的做着暑假作业。

一双小脚的婆婆背着不满周岁的小妹买菜回来。她弯腰放下菜篮,叫道:“张妹,过来帮我接一下。”

婆婆解开背带,将熟睡的小妹小心地放床上,叹着气:“这两天青笋都五分钱一斤。”她数着身上的钱,自言自语地,“四个人吃饭,一天再不用都要六七角钱。”

孩子不解地望着老人。

老人摇着头,牵着孩子的手,终于忍不住:“你看,叔叔去了,孃孃一个人工作,四个人吃饭,这日子真难过。刚才我看见牛娃他们在担砖,从万开路担到白沙观上面, 一匹一分钱,牛娃昨天挣了一块多,我们明天也去担好不好?”
    孩子懂事地点着头。

婆婆:“牛娃比你大,他一次可以担二十来匹,你少担点,担十来匹,也可以帮助家用。”

孩子要强的:“他担二十匹,我担十八匹。”

婆婆:“少担点,在长个子,压狠了长不高。”

孩子点着头:“我是男子汉,不能输给别人。”

婆婆伤感地转过身,半晌又说出一句:“不管怎样,不要压坏身子。”

60 (回忆)早上。第二天,万开路公路边。

孩子兴致冲冲的担着早早准备的一付撮箕与同院的小孩们在公路边装砖。他一边装了九匹,码好,挣红了脸,怎么也挣不起来。

牛娃过来帮他收短了绳子,提了提,两边一样高,又随手一边捡了三匹出来:“你最多担十二匹就行了,坡陡,绳子长了不好上坡。”

他担起担子试了试,比刚才轻多了,又悄悄地一边加了一匹砖。

牛娃装完砖:“走,张妹,我们一起走。”

61 (回忆)山坡上,牛娃把他甩得老远。

孩子担着砖,一会儿换左肩,一会换右肩,艰难地往山坡上爬。扁担压在肩上,肩火辣辣的痛。最后,他干脆将扁担横着,萎着腰,咬着牙,走几步,歇一歇,坚持着向顶上爬去。当他第一趟上顶的时候,牛娃第二趟已经到了。

牛娃:“张妹,几趟了。”

他不好意思地摸着疼痛不已的肩:“才第一趟。”

牛娃拿开他摸肩的手咋呼着说:“不要摸,要起泡,过两天就不痛了。”

62 下午,四点过。

孩子们避过午后的烈日,打着光胴胴,担着砖向山上爬。

满头大汗的他,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担着担子望着该诅咒的太阳,用手拐擦着额头的大汗。一不小心,脚踏了个虚空……

他身子一晃,担子从肩上滑出撮箕里的砖向下飞滚而去,他一只膝重重地磕梯坎的石板上。

身后的牛娃闪过飞来的砖,放下担子,一个箭步,伸手将他拉住,使他稳住了身体。

他不知说什么好,感激地望着牛娃。

63 下午回到家中。

婆婆用热毛巾小心地给他敷着磨破皮的肩和嗑青了的膝盖:“痛不,张妹?”

孩子咬着牙忍着火辣辣的疼痛:“不痛。人家说,过两三天就好了。”

婆婆:“累吧?”

孩子坚强地抬起头:“不累。”

老人缓缓地转身,泪水充溢着眼眶。

孩子吃惊地:“婆婆,怎么了?”

老人掩饰地笑了笑:“梁上灰尘掉眼里了。”

孩子:“来,婆婆,我给你吹一下。”

老人拿出手绢擦着:“不用,我擦一擦就行了。”

64 (回忆)晚上,吃饭时。

祖孙三人围桌吃着饭,婆婆将好吃的土豆丝往孩子碗里夹。

母亲闷闷地吃着,吃一半就放下筷子。

老人:“泽会,怎么不吃啦。”

母亲:“吃不下去。”

老人心痛地:“再吃点,白天那么累,我们祖孙四人全依靠你。你可不能倒下……”

母亲抚摸着孩子的肩:“才十岁的娃儿,就去担砖,……明天不去了。”说着,眼中充溢着泪光。

孩子仰着望着母亲,安慰地:“孃孃,我没事。我是男子汉,吃得下这苦。”

母亲手摸着孩子的膝盖,忍俊不住掉下眼泪:“这膝盖也是今天摔的,都肿了!”

孩子随意地:“不小心擦破点皮。明天就不会了。”

母亲看着婆婆,执意的说:“明天我们不去了。我们一家人吃差点,穿差点都行,不去了!”

孩子:“孃孃,我是大男人,这点苦我吃得下。”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哽咽地自责说:“都怪我命苦,当初不该嫁人。嫁一个男人这样,二个男人又这样,把你也连累了。”

孩子懂事地用手给母亲擦着泪花:“对不起,孃孃,我明天注意点,你不要伤心。”

母亲:“是孃孃命苦,孃孃是苦命人……”

孩子不知所措地呆望着母亲。

65 (回忆)夜很沉。

他从梦中醒来,听见母亲嘤嘤地在哭泣。他翻了下身,看见墙壁上晃动着两个身影。母亲和婆婆仍坐桌前小声地议论。

母亲执拗地:“再怎么说,娃儿都十岁了,我不愿把他抱出去。”

婆婆叹着气:“罗万乘劳改去了,虽说罗妹的爷爷答应每月给五元钱给他做生活费,但你一个女人要养三口人,负担太重了啊!”

母亲:“反正一个娃儿也是带,两个也是带,我再辛苦也要把他养大成人。”

婆婆:“话说回来,大哥大姐没娃儿,又不是外人,张妹至今都叫你孃孃,叫他们爸爸妈妈,抱过去还不是跟没抱一样。”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断断续续地:“后来他们不是抱着了个娃儿,又将张妹从内江送了回来。现在那娃儿得脑膜炎死了,又要要张妹,——这娃儿跟我感情深……”

婆婆:“我知道你舍不得。那个做妈的愿把娃儿抱养出去。你想过没有,他爸爸是反革命,将来上不了大学。你不是耽误了他的前程。荣生是工人,出生又好,不管怎样,你都是他亲生母亲。”

婆婆说到这儿,母亲埋下了头,再也不吭声。

婆婆:“泽会,你要好好想想,我说的对不对?”

母亲仰了仰头,夜黑黑的,有点沉重。她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明天我问问他,看他愿不愿意。”

婆婆催促着:“那你明天就问,行就给大哥大姐去封信。”

母亲苦涩地:“好吧,他大了,最好还是看他的决定。”

听见婆婆和母亲的谈话,孩子拉过背单,盖上头,暗暗地流着眼泪。

66 (回忆)小河边。第二天,傍晚。

孩子一个人在小河边,坐母亲常来洗衣服的大石上,久久地发楞。

一会儿,他又捡起石片,奋力地向水面掷去,试图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平。

67 (回忆)小屋内,傍晚。

婆婆收拾桌上的碗筷:“这娃儿,那儿去了,饭也不晓得回来吃。”

母亲:“他出去没说去哪儿了?”

婆婆:“写完作业说都没说声就走了。”

母亲焦急地:“我去找找。张妹八字犯水,不要跟人家河里游泳去了。”

68 (回忆)小河边,石片在水上飘飞。

远远地,母亲看见孩子在那儿发楞。

母亲慢慢地走近孩子,有点责备地:“一玩起来,连吃饭也忘了。”

孩子回头看了看母亲,嘟着嘴,没有吭声。

母亲:“是不是昨晚我和婆婆说话,你听见了。”

孩子赌气地:“你们说什么,我没听见。”

母亲疑惑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

孩子拿着石头,无聊地敲着。

母亲表情复杂地将孩子拉身边:“我知道你听见了,说说你的想法。”

孩子脑瓜子一转,拿起手中的石片:“孃孃,你看,我可以一下让它飘到河对岸去。”

母亲:“试试看。”

孩子:“老规矩,要是飘过去了,准我多玩一会儿。”

母亲:“孃孃答应你。”

孩子:“不行,拉钩。”

孩子和母亲拉钩。

孩子:“还要盖章”。

母亲伸出手,用小手指勾着孩子的小手指,大拇指对大拇指的盖完章。

孩子跑了几步,将手中石片奋力地向水面掷去。石片贴着水面,在水面弹几下,直飘到小河的对岸。

孩子得意地:“孃孃,我行吧,说话算话。”

母亲:“行。”随后心事重重地,“正因为你是男子汉,今后……”

孩子听不懂母亲的语言,莫名的摸着头。

母亲牵着他:“来,我们石头上坐会儿,孃孃有事跟你商量。”

孩子连连地后退:“不听,不听。”

母亲严肃地:“你会背《游子吟》说说它的意思。”

孩子骄傲地:“当然我知道。”

母亲:“你说给我听。”

孩子悻悻地:“它说的是,儿子要远行了,母亲给儿子缝衣服,盼儿子早点回来。”

母亲:“你只说对了一半。儿子走得再远,都是母亲的牵挂。做母亲的永远都希望儿子平安,吉祥,这种祝福就在母亲一针一线里。”

孩子用手拍着自己的头,祈求地:“孃孃,我是不是很没用。”

母亲制止地:“傻儿子,孃孃没有怪你。既然你知道了,你好好想一想表个态吧,孃孃尊重你的选择。起初我也不愿,仔细一想,婆婆说的是对的。”

孩子久久地沉默,神情复杂地玩着手指游戏。

天边的火烧云烧着,还剩最后一缕残丝在拼命地同黑夜撕缠,水幽幽地淌着尤显黑夜来临时的凄迷……

孩子咬着嘴唇:“……我听你们的。”

母亲:“不要后悔哟,明天我就给大哥大姐写信去。”

孩子怔怔地望着西边那天:“我不后悔!”说着,眼圈发热凄然地流出几颗泪滴。

母亲苦涩地一笑,木然地伸出手:“我们走吧,这么晚你还没吃东西。”

69 (回忆)日。万县码头

(话外音)那是1964年底,养父因工作关系,从内江调到成都。恰好,母亲的好友何阿姨的丈夫从成都回万县探亲,我便跟他一同到了成都。

上船时,孩子不住的回头张望。看母亲是否前来道别。

上船后,他从船仓里出来,靠船弦睁大双眼四处搜寻。

向叔叔:“张妹,你孃孃加班,不会来了。”

孩子:“我孃孃说了,下夜班就来送我,她不会说谎的。”

船上拉响了起锚的汽笛,轮船缓慢地起程。

向叔叔:“我们进去,船已经开了。”

孩子闷闷地望着向叔叔:“我想再看看,是不是有孃孃的身影。”

久久地不见母亲出现,听见别人喊“再见!”的声音,孩子木然地抬起手,挥着……

70 (回忆)岸边,小卖部旁。

一位年青女人克制着心里的不平静,死死地盯着船上的孩子出神。

她看见孩子抬着手在挥舞,轮船渐行渐远,终于忍不住心中的不平静,跑出来大喊一声:“张妹!……”

送行的人齐回过头来看这年青女人。

71 病房的门,被推开了。

“嘭,嘭,嘭”几声扣门声。

几位老人推开门拎着水果进来。

母亲在床上欠了一下身子:“周婆婆……“

周婆婆:“好些了吧,李婆婆?这是你儿子吧?”

母亲有气无力地:“好些了。周婆婆。是我儿子。”

他起身招呼她们坐下:“你们是?……”

周婆婆和善地:“我们是教会的,你妈妈信教,你不会反对吧?”

他微微一笑:“只要我妈妈高兴,信什么我都支持。”

周婆婆拿出一个小册子:“每个星期天,我们都要祈祷,你不会介意吧?”

他连忙说:“不,不,你们做,我在外面站一站。”

72 病房内,几位老人小心地将母亲扶下床

她们虔诚地站在一起,一只手放在小册子上。

周婆婆起头道:“主啊,万能的主,救救我们吧……”

母亲和其他几位老人也跟着一同道:“我是罪人,我请求你的宽恕,原谅我的罪行,啊门!……”

那声音里充满着无奈,悲哀,却十分诚挚。

73 医院走廊上

站病房门前,透过小窗,他听见室内的祈祷声,点燃一支烟,在走道上默默地来回走着。

(他自问自答的话外音)“她有罪吗?”他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她没罪。”

“如果我们牺牲点,多给她一丝关怀和安慰,结果会怎样呢?”

“也许她心理好受点。当然,这并不是她的错,是现实的残酷和时代的错。”

他昂了一下头,一种悲哀从他的内心至双眼,一直至他的灵魂(画外音):“愿用我的血蘸笔尖写纸上,我恐被风抹去;把我的思念存相册里,又恐被时间讥语。我的心,被爱揉碎,只好把誓言尘封那里: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我们相约来世,再做一回亲人……”

几位老人走后。

他沉思片刻:“妈妈,你休息一会,我耽搁五分钟就回来。”

倏地,他三步并做两步匆忙地向楼下走去。

74 街对面,音响店

他倚着货柜,急急地对营业员:“请问,这儿有没有京剧《苏三起》和《感恩》、《拿什么奉献给你》这三首歌。”

营业员:“《苏三起》我要找找,其它两首歌碟都有。”

“麻烦你快一点。”说完,他摸出一张百元钞票将手机递给营业员,“找到后再麻烦你给我下载到手机里。”

75 病房

他小心地推开房门,母亲十分惊醒地睁开眼睛。

他讨好地说:“妈妈,我找了几首歌,放给你听。”

他将手机拿出来,开到了最大音量,手机里响起:“苏三,离了洪桐县……”

“那个时候,我觉得妈妈的歌声,就象仙乐一样好听。”他恭维地说。

母亲的眼睛刹时间晶亮晶亮的,脸上露出孩子的笑。

歇了一会儿,母亲慈祥地笑着:“儿子,我眼睛有点睁不开,想睡一会儿。”

他细心地扶母亲躺下,双手握住母亲的手:“妈妈,你休息,儿子在这儿陪着你。”

母亲微微地点了点头,闭上双眼。

看见母亲慢慢入睡,他将头靠母亲的头,闭目养神。

病房内,李娜唱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那声音超凡脱尘,动人心魄地在房内弥漫着,直憾他的灵魂……

孩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母子二人手扣手,紧紧相依(特写)。

音乐声停了。

不一会,他听见“咯、咯”两声清脆的声音,从母亲的腹部发出,随后,一口长气从母亲的口中吐出……

他抬起头,母亲的嘴微张着,他用手轻轻地将它合扰,再拿出梳子将她散乱的头发梳理整齐。随后,他久久地凝神着母亲恬静和安祥的神态。他双手合十,低着头,跪下,默默地闭上双眼,强忍悲痛地:“母亲,儿子对不住你,儿子没钱,不能让你得到更好的治疗,儿子真的有愧啊!……”一头重重地叩在床沿上……

久久地,他起身轻轻地将母亲的双手手搭着手的放腹部,然后伸手床头,摁响了红色摁纽……

76 午后,医院。

他掏出手机拨电话……

77 午后。医生和护士推门进来。

医生用手摸了摸病人的脉博,又用手试了试鼻息,然后摇着头:“你母亲很有毅力,就为了见你一面坚持了三天,要不早就去了。”

医生拉上床单,盖住逝者的头。

他一动不动,忍不住泪珠从眼中悄然地滴了下来。

    医生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尤其需要保重身体。”

78 下午。小妹家中客厅。

屋内,哀乐阵阵。殡葬工作人员忙碌地布置着房间。

他抬头望见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耳边响起:张妹,亲孃孃一个。

特写:孩子抱着母亲亲吻。

侄女从小屋出来:“舅舅,我妈和姑父叫你去一下。”

“好。”他应声道,随手拿出从音响店买的碟片:“莉莉,将这三首歌和哀乐循环放。”

79 小屋内。

向哥抽着烟和小妹说着什么,小妹的脸拉得很长。

见他进来,向哥递上一支烟给他:“二哥,罗妹,你们商量商量你妈的事怎么办好。”

他走到窗边,在椅子上坐下,点燃烟:“我也不知万县的规矩,听你们说说。”

小妹抬头看了他一眼,试探性地:“我们万县,老人去了,一般都要办个多星期。”

他不觉皱了一下眉,半晌才说:“我觉得没必要太长了。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简便点好。”

小妹为难地:“我说一个星期都算短的了,人家好多要办十天以上。”

他声音低沉地:“我认为,三五天就可以了。”

“三天?”小妹睁大眼睛,“人家会笑我们!”

他看了小妹一眼不客气地:“做儿女的只求良心安宁,没必要做过多的浪费。我觉得,在这几天之内,把墓地买了,火化后就直接下葬,也可以避免以后再麻烦。”

小妹表情怪怪地:“反正你是孝子儿,你说了算。”

他欲想反驳两句,忍了忍,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向哥将烟蒂在烟缸中摁灭,迟疑片刻:“罗妹,二哥说得对,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办五天,人也没那么累,我看可以。”

小妹满不在乎的:“大家都这样说,五天就五天吧。”她奇怪的双眼盯着向哥,久久地,从嘴里吐出两个字:“只是……”

他知道她要说什么,语气平静地:“至于费用问题,我是这样想:妈那套公房属于拆迁安置房是可以交易的。买烟的时候,我去询了个价,大约能卖6-7万,你们这儿有套房,还买了套新房,不可能去住。我也不可能去住。将它卖了,我看费用足够了。”

听他这么一说,小妹的脸拉得老长,摆弄着她的手机,久久不语。

他点燃一只烟,默默地走到小妹跟前诚恳地:“说实话,我们都没多的亲人,如果现在我有钱,我会一个人承担。现在我拿不出钱,只有想这个办法,你不要介意。”

罗妹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既然大家觉得可以,我当然没什么好说的。”说完,欲抽身离去。

“等一等。”他伸手拉住小妹,“现在母亲去世了,我们都没多的亲人,今天向哥在这儿,有件事我还是要说说。”

小妹怔怔地坐了下来。

“这些年,由于特殊原因,我没在妈身边,心里还是很感谢你一直照顾她老人家。春节前我回来找你借点钱,是因为我遇到了困难,并没有要你还钱的意思。那钱,过去我没找你还,现在我不会找你还,今后更不会找你还。你也别太把它放心里去。人世间,只有今生的兄妹,来世则各奔东西,兄妹的感情,是比钱重要些的。”

小妹尴尬地抬头笑了笑,不再言语。

向哥:“今天忙了一天,二哥连饭都没吃,走,我们先出去吃点东西。”

他摇了摇头:“你们去吃,我不饿。”随后感慨地,“今天这一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的残酷……”

80 夜。屋内。

几桌人在砌筑着‘长城’。

他感到有些闷,从屋内走了出来。

他大睁着眼睛,凝视着夜空。

屋内哗哗地洗麻将声,格外清晰。

他点燃一只烟,黑暗中,火光一闪一闪的。

81 (回忆)老人福利院外,大街上。

街上人熙熙攘攘。

他忽然从福利院内跑出来,神情慌张地四处张望。

小区街对面的地方,母亲柱着拐杖,从梯坎下面艰难地一步一步走上来。

他急急地迎上去:“妈妈,昨晚上就给你说,我们就吃食堂,不要买东西……”

母亲颤悠悠地将手中才杀的鸡递到他面前:“我买只乌骨鸡。”

他接过还冒着热气的鸡,有些着急:“你一个人走路都那么艰难,出来也不说一声。”

母亲歇了一下,尔后象连珠炮似地说:“食堂的东西不好吃,你要不了两天就要走,我没给你做过吃的,年青时要挣钱养家,我又弄不来,买只乌骨鸡炖来吃,养人。”

他想再劝两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小心地搀着母亲走过街道。

一位老人迎面走上来,招呼着:“李婆婆,儿子回来哪。”

母亲沉浸在一种幸福之中,她笑着:“嗯,就是。前天才从成都回来。”

老人:“接你去过年吧?”

母亲忙说:“不,他专门回来看一看我。”

老人打量着他:“还买只鸡呢。”

他觉得那目光有些异样,有些尴尬地低下头。

82 (回忆)福利院小屋内。日。

小屋是个单间,有十来平米。内阳台隔了道门,门外是盥洗间和厕所,旁边搭了个平台,有时也可自己做点吃的。

进屋,母亲就挽着袖子,端个小凳,坐那里忙碌着。

他想挤过去帮忙。

母亲制止地:“娃儿,站一边,那儿有电视,你弄不干净,我来。”

母亲剖完鸡,将它在水池里一遍一遍地洗干净,看着他:“就在这儿过年嘛?”

他诚恳地:“妈,真的我回去还有其它事。”

母亲忧心忡忡地:“看嘛,借给她那个钱十多年了,小妹不还你,回去咋交待。”

他淡淡地:“这次从家中出来,也不想再回去了。老是吵,这日子怎么过。”

“不回去要不得。”母亲担忧地望着他,随后又自顾自地,“你妹妹就是那样的人,认钱不认人。这世道变了,人心全变了,现在婚姻也假了,兄弟姊妹、儿子都假了,钱这个东西……”

83 (回忆)自己家里。

他用钥匙开开门,一脚跨进屋。

妻坐沙发上看电视:“回来啦?”

“嗯。”他有点怯怯地回答道。

“工资拿回来没有?”

他低头不吭声地坐下。

妻从沙发上钲地一下起身,逼近他:“你还有脸回来!物价这么贵,女儿还没工作,你还把工资拿去集资。我不管,去把借给你妹妹的钱要回来!”

他有点语无伦次地:“她们也困难啊。……莉莉没工作,……我咋好开口,一家人就陈建给人开车,挣一两千元,……”

妻气冲冲地把遥控器一扔:“不要了是不是!”就冲向他。

他后退着委曲求全地:“我没说不要……”

妻将他向门外推着:“你风光的时候,几天一个电话。现在挣不到钱了,几年都没消息。我不管,反正要不回来不准进这个门!”

他强做笑颜:“这么多年,我妈都是她们照顾,我不在我妈身边,你叫我怎么好开口……”

妻一听,怒火更大了,拉开门厉声地指着他:“不好意思?出去!这儿不是你的家!”

他小心地伸手去关门:“小声点,人家听见要笑。”

妻用力地将他向门外推:“出去!我不管人家笑不笑!”

为避免争执,他只好举着双手:“好,好,好,我走,我走——”

他走出屋,“碰”地一声,身后传来重重的关门声。

84 (回忆)他沉浸在回忆中

母亲将鸡宰好,放锅中,插上电源,坐凳子上,自言自语:“嗨!这世道是怎么搞的?……”

他抬起头,望着母亲:“妈妈,她对你好不好?”

母亲坐那里:“你看见的,对我好会送我来这里。去年你跟孙女回来,她当着说好的,每月给我两百元补助生活,给了一个月就不给了。”

他站起身,拿出手机,有点生气地:“我打电话叫她来,钱我可以不要了,但这样做不行!”

母亲拉住他的手担忧地:“算了,儿子!你一问,她就要怪我,说我啥都讲给你听。我三天两头生病,以后她不理我了。她做家具生意的事,我给你说了,埋怨我好久。”

他情绪十分低落:“怎么一点都不像我们家的人,这么薄情。”

“就象罗家的人,恨钱得很。如果你再去说,我耽心我死后一床席子一裹,随便找个地方就给扔了。”

一听这话,他不禁无名火起,眉一横,一拳砸在桌子:“她敢!钱我可以不要,看在照顾我妈的份上,敢不告诉我,我会把她的家全砸了!”

歇了一会儿,母亲为难地望着他:“娃儿,你看,我一个月就只千来块钱,人有多病,帮不上你……”

他起身抱着母亲双肩,左手理着她的头发,看着那不再明亮而充满苍桑的双眼,难受地:“妈妈,不要说了,儿子不好,不能让你安渡晚年,还让你操心。”他头偏向一边,眼中噙着泪水,声音哽咽着,“照理说,儿子小的时候是孩子,父亲去后,你背着我,靠捡废铁渡日;如今,你老了,成了孩子,一切都该我来照料。可是儿子无能啊……”

母亲叹了口气:“唉!……晓得咋的哟,心好的人老是遇见那么多难处。”

“不,也不一定全是这样。”他低声说,“我现在才明白,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同老婆关系很重要,成天吵吵闹闹,我想过离婚,但我想到我从小就没有父亲,又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一天到晚都纠缠在争吵里面,那还有心思去做什么事。”

母亲望着他,他低下头:“是,小于的脾气有点怪。那一年我去你那儿,饭硬了点,脸色就难看得很。但你都五十来岁了,蹦不了几天了,将就着过吧。”

他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摇了摇头:“现在女儿大学也毕业了,能分辨对与错了,这次我不想再回去了。原先做工程,开餐厅,家中有钱,她一天到晚打麻将,你再累,回家也吵吵闹闹。我告诉她,人吵败,猪吵卖,她竟不听。后来做什么,亏什么,以至于去给人家打工,她吵得就更凶了。”

母亲左手搭右手上,在狭窄的房内笨拙地来回走动。沉默一会后,她轻轻地叹了口气,走到儿子身前:“儿子,其它什么我也管不了,答应我,再穷,我们家的人也不做违法的事。”

他望着母亲善良的双眼,点了点头:“妈妈,你放心,儿子过去没做,今后也不会做。”

母亲双眼流露出苍桑地笑意:“如果过不下去,就回来。反正妈妈有一口气的,儿子就会有一口吃的。”

听母亲这么说,他一把将母亲紧抱怀里,什么也没说,泪珠在眼中闪……

85 第二天,上午。

他和小妹站路边招呼着出租。

86 车到中介公司门前停下。

往日熙熙攘攘地中介公司,如今人迹杳杳。

他在信息栏前看售房信息。

中介公司业务员迎上来,招呼他二人坐下。

87 上午,中介公司。

业务员给他们倒上茶水,欲言不止。

忽然,小妹手机响了,出去接听电话。

他指着桌上的手续:“这些都跟我昨天说的一样,主要事出有急,才会卖房子。给个价,如果合理,我们这就办手续。”

业务员忽然为难地:“我们都知道,象我们中介公司,前两年门庭若市,自从打压房产以来,来看的人比以前少多了去。一般现在看房的人,都不轻易下手,往年,六万多一挂牌,就有人抢了去……”

他为业务员点燃一只烟道:“昨天我来问,你说在六——七万可以卖出去,给六万八怎么样?”

业务员吸了一口烟,狡诘地:“昨天我说高了,还便宜点,我们可以买来存在这里。”

小妹接完电话,不慌不忙地在电脑前查看房价记录。

他凑过去,指着电脑前的成交价:“看,这套也是富民花园,一样的房子,成交价都是六万八千元。”

业务人员:“你看仔细,这是春节前成交的。我给五万八,我们卖六万三也就了不起了。如果你愿等,我们给你挂牌,六万五也可能卖得出去。”

他调侃地对业务员:“你这人就不讲信誉,见我们真的想卖,就血淋淋的一刀,先砍断一只臂子,再不给,你也要给六万以上才说得过去。”

小妹不耐烦地开口道:“算了,二哥,莫跟他磨嘴皮子,我去问一下那些认识的人,再不,给六万就把房子押他们那里,等办完事再来处理。”

“当然,能这样也可以。”

小妹十分有把握的:“那我把手续拿去,你先回去,拿到钱我立马回来。”

88 下午,车行驶在万开路至天子城路上。

到“净土墓园”门前,车停下。

小妹一边走下出租,一边对他说:“我们先不定,看看再说。”

89 下午。天子城山上,净土墓园。

他和小妹在管理人员带领下来到墓地。

管理人员手指墓地,王婆卖瓜地夸耀着说:“可以说整个万州,就数这块墓地最好,地势最高,太阳一出来就能照到。”

90 (回忆)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张妹,你看山里流出的水和长江的水有什么区别?”母亲伸了伸腰,用肘擦着额头的汗,指着长江问。

孩子:“长江水宽多了。”

母亲拧着洗好的衣服:“还有呢?”

孩子不解地摇摇头。

“山上流下来的水清澈、明亮,就跟人一样,小的时候单纯可爱,长大了经历多了,心思也多了,所以叫做‘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91  管理员仍站在那儿不停地絮絮叨叨。

他抬起头:“这块墓地多少钱?”

管理员:“二万捌仟捌佰元。”

“再加五十年管理费呢?”

“我们这儿一般是十年一期,没收过五十年。”

他强调说:“我要交五十年。”

管理员低头算了算:“一年五十元,……总共叁万壹仟叁佰元。”

“做碑时我还要在后面刻几个字。”他取下笔,在一张纸条上写道:“这里躺着一位母亲,尤因是母亲,她便无声地承受了一个时代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所以,伟大,对她来说当之无愧!”写好后,他递给管理员,偏头看了一下小妹,“你认为怎么样?”

小妹努了一下嘴:“这么贵。”

“还有便宜一点的,只需一万多。”管理员手指山侧拐角处,“从那儿过去,地势差一点。”

他没有挪动身子,站那儿凝思。

小妹拉了他一把:“走,二哥,我们那边看看。”

他回过神来,摇了摇头:“不用了,就将她老人家葬在这里。”

小妹有点为难地:“这么贵,其实我们买个万来块的就可以了。”

“不!”他语气坚定地:“这山脚下就是万开路和较场坝。我妈不到十八就来这儿,在这儿渡过了她的大半生。这儿有她的希望和梦,——我们无能,没让她过上好日子,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让她老人家在离世后头昂得高一点。”

小妹立时瞪大了眼睛:“这要花去一半多的房钱……”

他不想同她争执,不容置疑地:“那是她的。为她身后事,花多少钱我认为都值。再说,我们在做,儿女儿们眼睛也看着……”

听他这么一说,小妹面无表情地垂下头去。

92  几天之后,小妹屋客厅。

他袖戴青纱,静静地站在遗像前。

向哥拉了一下他:“二哥,准备走吧,车马上来了。”

他眼中饱满泪水,痛苦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把婚姻看得太重,以至于没有好好陪陪自己的母亲。”

向哥:“你妈跟我说过,作为抱着出去的儿子,随时都想到自己的母亲,现在的确不多了。”

他依然十分痛苦:“不,那不是她的错。是时代太过残酷……”

他取下挂墙上的遗照,抱怀里,紧紧地闭上双眼,泪珠从眼角溢了出来。

他睁开眼,小心地:“妈妈,我们上路了……”

93  日,车内。

车缓缓地行驶着,凝视窗外,长江大桥南北飞渡,童年时多鬼怪多传说的棺山已为幢幢高楼所替代;那弯曲的小路和清澈的小溪不在,已为三峡工程蓄水所淹没;曾经生活过的小城一大半在泽园里,只留下依稀的回忆。

他捧着母亲遗像,细心地喃喃低语:“妈妈,听见儿子的声音了吗?我们过长江大桥了,过了长江大桥就是万开路,那是你上下班都要走的地方。从万开路向上是白沙观,向下是你带儿子走向溪边的弯曲小路,再走,就是那条弯弯的小溪了,……那溪边,你曾留下过动人的歌……

(画外)《苏三起解》的音乐声起。母亲的歌声:“一至两岁娘怀抱,三至四岁离娘身,五至六岁……”

94  日,天上飘起了小雨。

他和小妹一行默默地伫立墓碑前。良久。

小妹:“二哥,我们走了吧,天上下着雨。”

他无言地看着墓碑上新刻的字,久久地凝视着。

他感慨地自语:“人生哪,活着是那么艰难,而死去则这么简单……”

小妹嗫嚅地:“二哥,大家都等着呢?”

有倾,他回过头:“你们先走吧,我在这儿多陪陪妈妈。”

小妹关心地:“下雨了,当心感冒。”

他宽厚地摇摇头:“没关系,小雨。”

小妹回头嘱咐道:“那你一定早点回来,我们等你吃晚饭。”

“我没回来你们就不用等了。”

95  下午,人们都走了。

不一会儿,雨停了,一道彩虹映现在波光粼粼的江面……

(画外音)“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他一只手撑着下颌,剪影般坐那儿。

夕阳西沉。晚霞映入江中,有点凄迷。

96  天色已近傍晚。

他走出墓园的大门,向万开路望去,这一带人疏疏落落。

路边停了辆摩托,他上前问:“到长江桥头多少钱?”

那人看了他一眼:“五元。”

97  傍晚,万开路上

车从山下来,到了白沙观山脚下,他对师傅说:“算了,停下,我就到这儿。”

师傅将摩托靠路边。他摸了五元钱给师傅。

98  傍晚,长江大堤边

他背靠堤栏,向上,熟悉的白色寺院赫然出现在眼前。他转过身,心里不觉一颤,这路下就是小时住过的大院,如今长江储水,已形成一个大的回水湾,江水漫漫。他久久地凝视,再向下走,有一条熟悉的小路隐约可见……

耳边断断续续地响起那孩堤的童谣:

99  (回忆)小路上。

年青的母亲手牵五、六岁的小孩,顺着小路向弯弯曲曲的小河走去。

二人口中唱着童谣:“菜板上,切腊肉,有肥也有肉,我吃肥,你吃瘦,他来啃骨头……”

二人唱完,随后一阵爽朗的笑声。

孩子手指母亲,不服气地说:“不对,不对!我先指我吃肥你吃瘦!”

年青母亲笑呵呵地:“那么我们重来,这一次不准赖哟!”

二人又唱……

笑声从江底传出,荡着一粼粼难以散去的微波升起的亮光闪着……

100  傍晚,万开路的尽头

此刻,夕阳已沉入江底,黑夜掩过头顶,晚霞还残余最后一线光便关闭白日的大门。江水幽森森的,淹没着白日和往昔的故事……

一声汽嘀从江面传来,把他惊醒过来。

他顺着河堤,转过旁。

原来多鬼怪多故事的棺山,这荒僻之地,如今照样的高楼林立,照样的人足攒动。那些脸,照样的阴沉、木然。那一双双眼睛,照样的浑沉。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玩着球,被台阶磕了一跤,他连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静静地看着那童稚的脸和黑白分明的眸子。

“爷爷,谢谢了。”孩子说着,又抱着球,跑向别处。

他听见这声音,嘴角泠出一丝苦笑。孩子没说假,已经爷爷辈的人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画面)一位老人剪影般地坐石墩上,口中低低地朗诵着:“我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为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事,逢人语自新。可慨年即长,物欲蔽天真。”

101  晚,长江桥边

远处高楼亮起了灯光。长江大桥也亮起了闪烁的霓虹灯。

桥面已陆续来了不少行人,在桥上缓步纳凉。

他趴桥栏,久久地凝视江面。

月亮在波光中幽幽地移动,伴月星眨着眼睛。

他的背影一动不动。透过背影,可见他心事重重。

102  夜,长江大桥。

他独自在桥上来回行而行。发现几对男女在桥边紧搂相拥而吻。

他有些不自在地走开,仿佛听见人家在指点着议论。

手机响起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他拿起手机:“喂……女儿?”

女儿的声音:“爸爸,你在哪儿?”

他敷衍着:“我在外地。”

女儿:“你还在那儿住吧?王阿姨来电话了,说是最近回来,要把她妈接来住。”

他顿了顿:“哦……知道了。”

女儿:“你要想办法租房子,给人家腾出来哦?”

“是,我会想办法。”

女儿:“爸爸,我的生活费好久打来?”

他想了想:“过段时间吧。”

“你不打来,妈妈又要骂我,说我跟没得爸爸一样,我难受死了。”

他鼻子一酸停了一下,难受地:“但你要记住,无论怎样,爸爸都深爱着你,爸爸永远都会祝福你,保佑着你……”

女儿疑惑不解的声音:“你说些啥哟?……”

他楞楞地挂断了电话。

103  (回忆)傍晚,他家客厅。

他轻脚轻手地用钥匙打开门,走进屋里。

妻身着休闲装,背上挎包,拿着梳子在门边镜子前梳头。

他小心地问:“要打牌去?”

妻冷冰冰地:“打不打牌关你什么事!”

他将钱递了过去:“这是两个月工资五千元。”

妻看也不看:“哪儿来的?”

他冷静地:“我不集资了,把工作辞了。”

妻顿时怔住,突然变脸地,一把拉开门,将钱扔向门外:“出去!这屋不准进来!”

他陪着笑脸:“给别人打工挣不了钱,我还是想干装修去。”

妻:“我不管你干啥,今后不准回来,这个屋没有你!”说着,两眼一横,使劲将他往门外推。

他依旧陪着笑脸:“你咋不讲道理,这是我的家,不回来让我往哪儿去?”

“不讲道理怎么啦!”

“都四五十岁的人了,还是要讲点理。”

妻一只手直擢他脑门,大声地:“你还有这个家!你这个丧门星,去哪儿我不管,我从此不要再看见你!”

他一头闪过,向屋内沙发上奔去。

“走不走!”妻提起暖水瓶,揭开瓶塞,冲到他面前,“不走,我就给你淋过来!”

他知道妻会动真的,只好无可奈何地起身,向外走去。

104  (回忆)日,应聘。

某装饰公司,接待室。

他填好简历,悄悄地问接待小姐:“年龄大点没关系吧?”

接待小姐:“应该没关系,主要是工程管理的经验。”说着便向里去。

他耐心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小姐拿着简历出来:“张先生?”

他矜持地:“行吧?”

小姐:“老板说,要招四十岁左右的人做工程部经理,你还是年纪大了一点。”

他有点乞求地:“麻烦你再给老板说说,我身体绝对没问题。”

小姐为难地:“真的对不起,要不你可以把简历留这儿,如果有机会,我会通知你。”

他诞着脸,表白道:“小姐,你告诉老板,我做了二十多年装饰工程,除了绘图,对材料、人员和工程的管理,我都做得很好,要不,可以试试。”

小姐耸耸肩:“下一个?”便拿着其他人的简历离去。

他默默地从装饰公司走出来。

105  (回忆)他暂住地楼上某连锁宾馆办公室。

在办公室前,他礼貌地敲了敲门,伸头问道:“请问那位是何经理?”

一位年青女人从开放式办公区隔断抬起头:“你是?”

他点着头向她走去:“在楼下我看见你们招聘保安的信息,我是来应聘的。”

年青女人扯了张简历给他:“来,坐这儿,先填张简历。”

他坐下,认真地将简历填好后交给她。

年青女人拿着简历看了看,迟疑片刻:“张老师大学毕业?”

“嗯。学汉语语言的。”他回答说。

“还做过编辑?”“年青时做了几年。”

年青女人拿起桌上一份连锁宾馆的内部小报谦虚地:“张老师,帮我们看看,我们办的内部小报还有什么问题。”

他接过小报,粗略的阅览了一遍,望着年青女人:“作为企业小报,办成这样蛮不错了。”

“张老师,你是前辈,提点意见。”年青女人的眼中充满恳求。

他犹豫了一下:“恕我直言,作为作文,把事情写清楚就行了。作为文章,深入不够,缺少呼吸。凡是有生命的文章,都有着对特定环境的独特视角和感触,再努力点,你应该办得更好。”

“是,我也觉得在这点上还不够。”年青女人赞同的点着头,随后又认真地道:“张老师,来做保安,工资又不高,会十分亏了你?”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就住这儿楼上,半年多了,成天无所事事,找点事做,混时间。”

年青女人爽快地:“那行。我们这儿保安的工资一千三百元。如果上班,包吃;不上班的话,在食堂吃饭五元一餐,记上,开支时一块扣除。你看你什么时候可以来上班?”

“明后天我有点事处理了就来,可以吧?”

年青女人坦诚的:“但可别耽搁久了,我把这职位给你留着。”

“那我先谢谢你!”

106  晚,他自己家中。

妻在沙发上看电视。女儿在电脑前处理自己的文档。

茶机上手机响了。

妻:“庭庭,电话。”

女儿从卧室出来,拿起手机:“喂,爸爸……”

电话里没有声音。

妻:“又是你爸的电话?”

女儿:“是,但没有声音。”

手机里传出挂断的嘟嘟声。

妻:“下午你爸电话里说什么?”

女儿:“神经兮兮地,说什么保佑我们,祝福我们……”

妻睁大了眼睛。

107  他关上手机。

独自在桥上来回行。

108  晚,大桥上。

月上中庭。夜色中,钟楼的钟声“咚、咚、咚……”敲响了十一下,尽管灯火通明,但城市的浮躁已开始停止,而重归于宁静。

桥面纳凉的人也渐次离去。

他趴桥栏上久久地凝视江面,月亮在波光中幽幽地移动身影,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鬼诘的眼睛……

一个声音幽幽地从江底浮出水面:“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初定。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他仰头呵了一口气,嘴角浮出一丝笑意。

月亮在江面晃幽晃幽的移动,忽然,他看见江面骤然亮开两扇大门,一条大路直呈现在眼前:门内,万开路下那大院伸手可及;母亲常带自己走过的那条弯弯小路直通溪边,十分清晰……有人在那儿吟诵:“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沟渠……”

他一看,那人仿佛就是自己漫步着,——你居然有这份闲致……

他把手机、身份证和身上余下的钱统统掏出来,一挥手全扔江里……抛去了世间的杂物,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快感……

他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华和璀灿的群星:(音乐声里,画外音)

我的神啊,既然

伟大和崇高已断去双臂

黑的夜和白的光扭结着

且附耳密语

除了这卑微的心

我,拿什么献祭

从人世到天堂,这一路

掩埋着太多的咒语

种植着太多的诡异

乘着月光

我欲归去

归去

恰是不安的灵魂最好的抵御

……

(画面)他昂着首,用双手捂住脸,剪影在音乐声中淡去。

        

郑重声明:任何网站转载此剧本时一定要把文章里面的联系方式和网址一同转载,并注明来源:原创剧本网www.ju20.com 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代写小品
关于我们 | 代写小品 | 编剧招聘 | 投稿须知 | 付款方式 | 留言版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剧本创作 | 编剧群 |设为首页

本网所有发布的剧本均为本站或编剧会员原创作品,依法受法律保护,未经本网或编剧作者本人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或者改编,一但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原创剧本网(juben108.com)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UserData} {$CompanyData}